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印度观察|中产家庭里的包办婚姻与现代爱情

2019-05-29 18: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一颗菩提子

视觉中国 图

跟许多人一样,“包办婚姻”在我眼里是个可怕又不可思议的概念。人生大事,怎么能全权交由父母包办,而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权?我印象中印度人在结婚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可当我遇到我的印度先生童年好友罗希和他新婚的太太时,却对这种婚嫁模式有些改观。

罗希温文儒雅,说话不多但很有见地。他上中学时表现出色,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赴新加坡念本科。从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工程学学位以后就一直在当地工作生活。作为一个典型的书呆子,他二十多岁一毕业就被家人安排相亲。当我第一次见到他和他的妻子尼蒂时,他们看起来幸福极了,时而相视而笑,时而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尼蒂是个甜美可爱的年轻女孩,她当时已经怀孕七个月了。因为和罗希的婚姻,她从北印度的小城第一次走出国门,搬到举目无亲的新加坡。我忍不住好奇,问起了他们的相亲过程。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又在国外旅居十数年的印度人,怎么会屈就于陈旧制度的束缚?出人意料的是,罗希不仅不批判,反而认为包办婚姻帮了他的大忙,让一个不会追女生的书呆子能娶到美貌又贤惠的妻子。他们的父母审核了双方家庭的资料以后才安排两人见面。在交谈不过十分钟以后两人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在述说相亲过程的时候,他们彼此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芒。难道包办婚姻也有可取之处?

在印度,不同家庭的具体“包办”方式还不大一样。一般来说,父母家人帮忙选对象时首先看重的是未来新郎新娘的星座配对,在印地语中被称为kundali。这个匹配过程可以请专人根据生辰八字来评判,共分八个大类,计36分,包括:身体条件的匹配和生育能力(8分),情感匹配(7分),个性和性格(6分),双方星座的匹配(表明夫妻能发展出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友谊)(5分),相互的吸引力和健康情况(4分),夫妻长寿和守寡的可能性(3分),夫妻之间的情感和浪漫爱情(2分),以及职业匹配度(1分)。计算出来高于20分,就可以进行下一轮的相亲。如果取得28分以上就表示两人将来会有非常和谐幸福的婚姻。

我的印度公公婆婆当年配对的分数是28分,他们确实有着健康而美满的关系。一起养育了三个儿子,将小家经营得妥妥贴贴。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公公的电话打进来,在婆婆手机上他的名字显示的是“我那帅气的丈夫”。他们刚刚庆祝了结婚40周年纪念日。婆婆说她的丈夫每天都对他更好一点。在我的刻板印像中,印度的包办婚姻只允许新人在婚礼上见面。我的婆婆连连否认,“那样太落后了。我们家很开明,不一样。”据说当年公公婆婆的星座匹配成功了以后,双方父母便已经见面,了解对方家庭背景,并就婚事磋商了一轮。谈拢了才安排儿女相见。当年他们被安排在当地的一间寺庙见面。我打趣的问婆婆怎么能凭着“一面之缘”就决定嫁给公公。她笑着说道:“你爸爸年轻时太帅了!”

虽然盲婚哑嫁仍然在印度各地上演着,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家庭,特别是城市里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在婚姻大事上逐渐给予晚辈更多的自主权。自由恋爱,跨种姓联姻,甚至是我和我先生这样的异国恋也屡见不鲜了。

有趣的是,印度是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最新统计显示印度近年的离婚率在0.4%左右。事实上,印度的离婚率在逐年上升。在过去的几年里,离婚率增加了几乎100%。就像30年前的中国,离婚在印度仍然是不被社会接受的。没有经济能力的妇女因为离婚或者守寡甚至会被家族抛弃,变得无家可归。然而,随着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大都市,年轻夫妇无论男女,都在婚姻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力。英国BBC网站就印度离婚率升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选择离婚的的家庭都是印度蓬勃发展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成员。他们的生活因印度的繁荣而改变,他们的期望与父母和祖父母那一辈的截然不同”。

印度离婚率低跟社会文化有关。有些年轻的女孩虽然婚姻不幸但也没有经济能力或者家人的支持来摆脱婚姻的束缚。然而,不光在印度国内,连许多像罗希这样喝过洋墨水又旅居海外的年轻人仍然会经过父母亲人的安排来找寻自己的另一半。包办婚姻是否仍然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呢?

根据位于加州的美国行为研究所的高级心理学家罗伯特·爱泼斯坦的最新研究“爱情如何在包办婚姻中产生”显示,包办婚姻的稳固在于父母的参与。父母在筛选“婚姻破坏因子”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破坏因素常常与家庭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后来听我先生说起,当年我的公公婆婆批准我们的婚事之前仔细询问了我的家庭背景,宗教习俗,更令我惊讶的是教育背景。 尽管是外国人,但我在香港和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让我的公公婆婆很快就赞成了我们的婚事。

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干预确实起到了一定左右。比如父母可以在儿女寻找理想配偶时提供不同的视角。俗话说,爱情是盲目的。一旦恋人们开始约会,我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对某些“破坏因子”视而不见。父母的参与可以对儿女的未来伴侣进行评估。当然,这种干预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有效。实际上并非所有父母的参与都是正面的。棒打鸳鸯的事情也常常在印度发生。在我看来,这取决於父母自己的经验以及他们对“婚姻破坏因素”的定义。例如,虽然家庭条件很重要,但如果他们的标准仅仅基于女孩或男孩的家庭的财富,这也未必能保证婚姻的幸福。如果父母在基于价值观和原则的标准上建立一套评判体系,例如诚实,积极的工作态度,对父母及家庭成员是否尊敬和孝顺等等,却往往能起到正面的帮助。

不仅在结婚对象的选择上,我注意到很多印度父母在他们孩子婚姻的不同阶段都参与其中。特别是在传统的大家庭生活制的环境下,一旦一对年轻夫妇遇到麻烦,他们的父母和双方家人都会轮番开导,甚至派出家庭代表进行商谈,来帮助挽救婚姻。据说先生的一位表姐曾经被她丈夫家暴。我的公公作为她的娘家代表,率领一众家族的男丁去德里会见表姐夫的家人,强烈表达不满的同时也积极协调化解的方法。现在表姐和表姐夫现在仍然在一起。过得好不好可能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除了父母干预之外,包办婚姻能否维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新人的期望值。在现代爱情中,我们都尝试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合适的伴侣。而合适的标准却因人而异。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真的知道自己的标准是什么,抑或是我们其实被所谓的社会价值所蒙蔽,按照他人而不是自己的标准去抉择?如果你在中国问年轻女孩们的择偶标准,大多数人会给出类似的答案:有房,有车,工作好,父母身体健康,外表也要英俊。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我们只能不断给这张列出来的标准清单做减法。期望越大,往往失望就越大。相反,在包办婚姻中,女性或男性一开始的期望较低,但认定父母包办的另一半就是那个唯一的他/她。在婚姻中一同成长,不断的培养感情。这种关系往往随着两人的逐渐了解而使感情不断升温。

在国内,如果一名年轻女性在27岁时仍然未婚,她将被视为“剩女”。年纪越大,女性在婚姻市场中谈判角力的能力就越低。一位年轻艺术家在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进行了一次实验。父母聚集在公园里为子女寻找未来的配偶。这位艺术家在纸板上展示了她的背景,并安装了一个微型摄像头,来捕捉路人的评论。不难想像,这些父母立刻被她的硕士学历,留学背景,及良好的工作等条件所俘获。但当他们意识到这个姑娘出生于1981年时,便会摇头,立刻走开。

结婚难,可离婚却越来越容易。当下国内的离婚率连续七年持续上升,多个省份的离婚率已经超过50%。离婚率上升这跟社会开放,个人主义盛行不无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印度离婚率低,也跟女性就业率低,没有经济来源分不开。

曾几何时,我们也跟印度一样,结婚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结了婚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可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更容易将“离婚”二字说出口。

婚姻是一门学问,需要花时间和心力去探索。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守难。许多人没有在婚姻里成长,最终分道扬镳。爱情和婚姻里出现问题是常事,但我们很多时候却不知道要如何处理。当人生病不舒服时,我们知道可以去找医生。但是,当婚姻出现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学校教育从来没有一门关于恋爱或者婚姻的正式课程,去教会我们如何去爱。现在层出不穷的婚恋微课,女性学堂,和越来越受重视的婚姻咨询师也是因应国内婚姻问题的产物。感情和婚姻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多想想如何去解决,而不是气头上动不动就提“离婚”。事实上很多婚恋专家会建议伴侣在争吵时一定要冷静,不能通过提出离婚来终止争端。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对对方造成心理伤害。这也是我看到父母或家庭干预发挥作用的地方。他们扮演了“婚姻顾问”和“情感治疗师”的角色。

我有时不禁会猜想,如果在国内我们也由父母包办婚姻,也许便不会有这么多优秀的女生剩下了。在我这一代的80后,至少我的父母建议我在大学期间应该专注学习不要谈恋爱;而一毕业又不断追问我有没有对象。如今,即便男性总人数多过女性,父母可能也会告诉他们的女孩早早的物色男友和未来伴侣。虽然现代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谴责包办婚姻,但我们正在采用一种新的形式来延续这一传统。比如上海的相亲角,或者父母通过亲人朋友为孩子介绍对象,都为年轻人扩大了可选择的范围。甚至在印度,传统的婚姻也跟上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些约会网站专为父母设计,帮助筛选未来的女婿和媳妇。

我并非提倡包办婚姻。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为子女进行筛选,而不完全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伴侣的标准。但是,我确实相信现代爱情可以从这种传统婚恋模式中取到幸福经。特别是对于维系婚姻的重视,在选择配偶时尊重父母的意见,家庭成员的强大支持网络,最重要的是在婚姻中不断努力以及成长的心态,都对婚姻的持久和健康助力。

我也偷偷算了我和先生的配对情况。我们的分数还不错。我们也在执子之手的时候,许诺要与子偕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而且不能轻易说分手。

(本文原发于简书@一颗菩提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