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丨县领导众筹治病,缘何没陷入吴鹤臣式舆论困境?

澎湃特约评论员 侃人
2019-05-30 15:1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左贡县原副县长”、“现任芒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筹款20万”⋯⋯连日来,西藏县级领导陈鹏患高原肺水肿众筹20万治病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网络众筹的社会救助性质跟当事人县处级副职干部的身份形成的反差,也成了舆情引爆点。

这边是“县领导”,那边是众筹救济对象,初看起来,这两重身份的叠合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是县级实职领导干部,能调动的资源半径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高于很多普通人,而众筹被许多人视作“网络化缘”,通常也该是无力自救下的末位之选。身为有权有资源的县领导,至于这样吗?

可从舆情反响看,这潜在的冲突点虽然为事情发酵提供了燃料,却并未将舆论风向带向各种质疑,很多网友对当事人众筹都持理解和支持态度。联想到前不久相声演员吴鹤臣家属众筹百万引发的风波,这番情景几乎是提供了反向参照。同是患了大病,同是向网友求助,为何反差这么大?

这离不开两重因素:首先,陈鹏长期扎根偏远基层,在西藏一待就是30多年,这次患高原肺水肿也跟芒康海拔高不无关系,这份品格挺“攒人品”。而家中孩子才6岁、积蓄仅几万,更是赢得共情的加分项。其次,他家人敢在网上实名众筹,说明他们不怕“晒家底”,跟那些家中被偷不敢报案的低调“藏富”干部相比,这颇为难得——尽管这只是恪守了底线。

说到底,公众不是不能接受领导干部成救济对象,而是不能接受“不明着来”。在“安徽开网约车副镇长:半年工资一万八家里确实困难”等新闻的濡染下,很多人都明白了:那些基层领导干部也是人,也会有困难;当大病在身的陈鹏在无力自救时,他首先是个“困难者”接着才是“领导”。而社会救济也该“应救尽救”,认“穷”不认身份,也渐次成为社会共识。

在该事件中,县级领导陈鹏众筹治病得到理解,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明着来”:他的公职身份、家庭经济状况、治病费用、已筹得款项金额等,都在众筹平台晒出来了,这些也都可供查证。媒体跟进的报道,也充分印证了他因病致贫、能想的办法都已想的处境属实。

在县领导身份可能成众筹现实掣肘的情况下,没有将其故意隐去,而是将其清晰标明,作为网友捐款时的可参考因素,这无疑是对众筹规则的尊重。事实上,网友也并没有因其领导干部头衔就对他幸灾乐祸,对其求助搞“反向身份歧视”。看到他财产信息没有隐瞒,求助需求真实紧迫,许多网友为其纾困的意愿也很强烈。

这也表明,众筹最大的阻碍不在身份,而在于信息不充分不真实,这也是舆论评判“骗捐”的关键指标。公众对困难者不缺同理心,但对欺骗者是缺乏容忍度的。

此前吴鹤臣家属发起众筹陷入舆论困境,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其家庭财产信息不公开透明,还有欺骗嫌疑——明明有房却标注“无房”。到头来,网友一扒发现他家里有车有房,觉得他是在可以自救的前提下优先寻求他救,顿生被欺骗之感。所以,吴鹤臣家属也被选择性披露信息激起的质疑反噬。

众筹所涉家庭财产等信息须真实,这是基本底线。这不只是对众筹发起者说的,也是对众筹平台说的。确保家庭经济条件等情况属实,不能只靠发起者的道德自觉,更应有依托于房车等信息共享的平台审核机制。

可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网络众筹已经催生出了代写经历、提供虚假病历等黑色产业链,买来的不实资料轻松通过审核。前几天还有媒体曝出,在海口很多医院,志愿者“扫房”为患者家属热情推荐网络众筹,家属提供材料后,志愿者可全程帮他们弄病情证明、写筹款故事等。在此背景下,这些众筹平台的公信力迟早被那些“骗捐”或“尬捐”乱象败光。

众筹无信则不立,“信”比身份更重要。县领导众筹治病广受支持,也重申了这点。

    责任编辑:程仕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