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珠峰“堵车”是与非:如何认识极限登山运动

秦斯棠
2019-06-02 10:4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2019年5月22日,尼泊尔,登山客排长龙攀登珠穆朗玛峰。新华社 图

今年的珠穆朗玛峰春季登山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5月以来的遇难人数已经增至11人,全球大部分媒体都将这个结果与珠峰上出现的“堵车”状况联系在一起,舆论也普遍认为今年攀登珠峰的遇难者人数不断上升是大拥堵造成的,如果珠峰能够避免拥堵,那么遇难者人数将会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登山运动业内人士又纷纷指出,拥堵并非导致攀登者遇难的主要原因。在高海拔停留、等待时间过长固然会增加危险系数,然而绝非一定导致死亡,珠峰遇难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天气骤变、滑坠、高山病等等,不能把主凶归因于拥堵。

中国的极限登山运动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拥有相当多的受众,但由于登山成本价格昂贵以及生命安全高风险,这项运动还远远谈不上普及,特别是针对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有实力和意愿尝试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这也加深了公众对珠峰“堵车”的好奇与围观。那么,大众舆论和专业人士孰是孰非?珠峰拥堵是否不可避免?普通登山爱好者应该如何在登山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不可避免的拥堵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被称为“海拔最高的名利场”,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的大量登山者对其发起挑战。

传统上,攀登珠峰的成熟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出发,另一条是经由中国境内的北坡。北坡的攀登难度主要在8000米以上,有著名的“第二台阶”(指海拔8700米至8750米处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岩壁),南坡的攀登难度则主要集中于大本营(海拔5360米)以下,有闻名遐迩的“昆布冰川”,遍布明暗冰裂缝,攀登者随时可能陷入其中。专业登山者普遍认为,南坡比北坡的攀登难度要更高一些。

例如,曾14次登顶珠峰的扎西次仁在接受采访时说:“看上去可能北坡的路线不好走,有很多冰岩,风也更大,但北坡出现突发情况的概率较低。南坡的冰封、雪崩、滚石等突如其来的状况很难预判,所以对登山者的生命威胁会更大。”

尽管如此,每年选择从南坡出发的登山者人数还是大大超过北坡。目前北坡的登山线路只有西藏圣山探险公司一家具备经营资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来自西藏登山学校,而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则拥有多家登山服务公司,竞争之下的报价也比北坡相对便宜。出于性价比的考虑,更多登山者会选择从南坡发起挑战。

据报道,今年尼泊尔政府在春季共发放了创纪录的381张登山许可证,同时今年的登山窗口期极不稳定,过多的登山者集中在同一时间发起冲顶,这都是导致大拥堵的重要原因。

一般公众不太了解的是,拥堵发生的主要位置是冲顶路线上的“阳台”(The Balcony)和“希拉里台阶”(Hillary Step),这两个地方都是从南坡登顶珠峰的必经之路。

阳台,是指海拔8400米处的一个休息区,也是登顶前最后的休息机会。到达阳台后,沿着珠峰的东南山脊继续攀登,就会到达海拔8700米的南峰,南峰向前就是著名的希拉里台阶。

希拉里台阶,得名于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与他的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一起从南坡完成了人类首次站在世界之巅的壮举。希拉里台阶其实就是一块几近垂直的岩石山壁,非常狭窄,只能容许单人通过,旁边就是万丈深渊。

专业人士称,这两个地方每年都会在冲顶和下撤过程中发生拥堵,这是地形因素决定的,不可避免,毕竟路只有一条,尤其是在今年登山者人数众多而窗口期不稳定的情况下。换句话说,珠峰“堵车”在登山圈内并不是什么新闻,只不过今年“堵车”时间过长,同时媒体报道又呈现出放大效应,才造成公众对珠峰上发生拥堵表示关注和震惊。

世界之巅的诱惑

山,是大地的阻隔,也是族群的天然屏障。然而自古以来,人类由于贸易、宗教、战争等目的,很早便开始了翻越崇山峻岭的活动。登山真正成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是从18世纪末开始的。

登山运动,在国外也被称作阿尔卑斯运动,原因是这项运动的发源地就在横贯法国、意大利、瑞士和奥地利等国的阿尔卑斯山。1786年,一名瑞士学者在阿尔卑斯山下的教区教堂张贴告示,重金悬赏能够登上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的勇士。经过多番努力,一位山村医生与一位山区的水晶石采掘人首次结伴登上了勃朗峰。

后世一般公认首登勃朗峰是现代登山运动的开端。自此以后,登山运动在西欧蓬勃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观众和物质奖励,逐渐演变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

世界上最早建立登山组织的国家是英国。大英帝国登山俱乐部(即登山协会)成立于1877年,这个时期也正是英帝国的强盛时期,印度次大陆和阿富汗地区当时都处于英国殖民势力范围内。为了进一步扩张需要,英国曾派出各种专业登山队伍深入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探险考察、收集资料。

1919年3月,一战刚刚结束后不久,英国登山俱乐部理事会会长在伦敦正式宣布,该俱乐部将从当年起筹备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登山活动。1921年5月,英国登山队经过印度绕道进入中国西藏,从北坡开始攀登珠峰,结果未能如愿,此后又组织了多次对珠峰的挑战,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与丹增·诺尔盖登顶成功之前,来自世界各国的登山者都曾付出生命的代价。

中国的现代登山运动始于1955年,早期带有强烈的冷战色彩和政治目的,基本是中国和苏联合作模式,动用国家力量进行登山人才的训练和培养。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三人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举国欢庆。一夜之间,三位成功登顶的运动员被视为整个国家的英雄,贡布还获得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再度成功登顶,这次他们还测量出珠峰的精确高度为8848.13米。次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珠穆朗玛峰峭壁千仞,冰川纵横,气候万变。这次攀登,又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艰苦的考验;每登上一个新的高度,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的。但是,登山健儿胸怀革命大目标,不怕苦,不怕死,‘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这种‘无高不攀’的英雄气概,必将激励我国体育工作者和广大工农兵群众,在革命的征途上继续奋勇前进。”

至此,中国采用举国体制对珠峰进行征服的活动告一段落。

改革开放后,中国陆续对外开放了珠峰等高海拔山峰,开始接待外国自费来华的登山爱好者,西藏、新疆、四川、青海各省、自治区体委为开展登山旅游业务,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21世纪以来,民间商业登山公司的大量涌现,使得普通登山爱好者也有可能对珠峰发起挑战。

拒绝生命的赌博

登山是一项需要经过系统科学训练的运动,特别是像攀登珠峰这样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更是需要长期的登山经验和周密准备。它对登山者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技术训练、团队合作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其中若有任何一方面不过关,都有可能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自从商业登山兴起以来,普通人有了跟随高山向导实现登山梦想的机会。只要客户花足够的钱,登山服务公司会安排好几乎所有流程,包括人员组织、向高处运输氧气瓶等装备,在攀登过程中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客户只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攀登即可。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加入到极限登山运动中来,客观上也加剧了珠峰的拥堵程度。

虽然商业登山公司提供的服务能够尽力帮助普通人完成登山梦想,但这绝不意味着作为客户的登山者可以丧失自主性,他们没有理由指望登山公司能够在异常危险的高海拔地区预测将要发生的一切情况。

在珠峰这样的高山上,登山者的生命可谓时刻受到威胁,特别是在海拔超过8000米的地方,即使是专业登山向导在面临营救他人时也会束手无策,所以每一位业余登山者都必须学会自我保护,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继续向前。当意识和身体无法支撑时,一定要学会放弃,只有及时下撤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目前珠峰上大部分死亡事故的原因,都是由于业余登山者不能很好地掌握登山技能,而仅仅依赖于登山向导,同时高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今每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数都在增长,从今年的拥堵情况来看,几乎已经超出了山区的自然容纳量,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上天气突变,后果无疑将会是灾难性的。

当然,除了登山者的自身能力评估之外,保证登山安全的另一个重要事项就是政府的安全管理。

珠峰南坡的商业登山由于开发较早且非常成熟,因此在尼泊尔境内,不论政府还是当地民众,主要的经济来源都是登山。攀登珠峰和喜马拉雅其他各山峰的登山活动,强力带动了一整套相关产业发展,对尼泊尔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可小觑。也正因为拥有如此丰厚的经济效益,尼泊尔当局才不愿减少登山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反而越发越多,导致登山者人数逐年递增,拥堵情况愈加严重,埋伏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比较而言,位于中国一侧的珠峰北坡的情况则相对较好。与南坡众多登山服务公司激烈竞争的局面不同,北坡只有一家公司,安全管理和救援体系都相对稳定,至少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且登山人数受到中国政府的严格限制,这都是北坡发生的登山事故明显少于南坡的原因。

作为一项极限挑战运动,高海拔登山无疑具有迷人和高危的双重特性。自从人类首登珠峰以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全世界的登山者依然前赴后继,他们无一不渴望站在地球顶峰感受生命的壮丽与辽阔,但其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永远地留在了雪山之上。这些逝者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后来人,在做出前进的决定前一定要科学慎重地评估自身实力。同时作为山峰管理者的政府也要引以为戒,不能为了贪图经济利益,而以登山者的生命安全进行赌博。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