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谈|福克纳对女儿说:没人会记得莎士比亚的孩子是谁

顾舜若/整理
2019-06-05 14:4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近日,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在先锋书店举办了《成为福克纳》阅读分享暨签售会,邀请了美国福克纳研究专家、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福克纳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里格尔博士,《成为福克纳》一书译者晏向阳,以及福克纳研究者、南京林业大学英语系教授韩启群,主持人是英美文学专家、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但汉松。菲利普·韦恩斯坦所著《成为福克纳》一书属“守望者·传记”系列。一般传记致力于依线性时间顺序重构传主的重要生活事件,以期揭示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有别于此,在这部传记中,韦恩斯坦以福克纳的生活与创作为中心,把焦点对准了福克纳的自我围困感,揭示了这位20世纪伟大的作家在艺术探索与实际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境。以下为整理后的对谈内容。

活动现场:晏向阳(左)和韩启群(右)

但汉松:现代主义小说的训练来自哪里?三十出头的福克纳是如何在这个奇迹之年一下子实现这么惊人的文学突破的?

里格尔: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福克纳究竟是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的文学突破的,但这个文学突破和他1925年左右在巴黎那段经历有关。在巴黎的时候,他接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这些现代艺术给了他很多灵感。他自己是一个诗人,他称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诗人,但是他努力地把他对诗歌的理解和小说这个题材融合在一起。他是在舍伍德·安德森的帮助下转向小说创作的,小说创作成为他的一个转折点。就像但老师刚才说的,他的前三部小说并不是非常有趣也不是很成功,他在第三部小说完成之后决定不再去创作出版人想要的那种小说,他只想为自己写作,于是创作了《喧哗与骚动》,一部具有实验性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取得了一个突破,他试着去用了很多这种实验性的技巧,这部小说其实是捕捉到了他对生活的一些感觉,他真实的感受,他在这本小说中倾注了很多个人的东西,这是他在之前的小说中都没有做到的。同时这本小说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融合,形式和内容开始相互关照,意识流的技法和他小说的主题相互之间也有沟通。这是他第一次完成这样的壮举。

但汉松:这本书的翻译其实是挺不同寻常的,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它不像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家的生平传记,更多是一种关于文学本身的传记,它不是按照作家出生、成长、恋爱、结婚、生子、死亡这样线性的顺序来写的。它把“成为福克纳”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件分成了几个片段,重点并不是讲小说家经历的人生,而是说他的这种人生的危机怎么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部分。这个作品当中有大量的文学分析,完全不了解福克纳作品体系的人,我觉得看这样的传记是很难的,更别说去翻译了。晏向阳老师,能不能请您讲讲翻译这本书的经历,有哪些是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晏向阳:作者在前言里面就写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因为目的并不是让大家了解作家的生活,他非常强调“成为”这个词,这是文学评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强调的是根源性的影响。这本书确实跟其他传记不一样,它不是简单讲述生平,而是把对于福克纳艺术的评价融入其中。所以它不是一本入门书籍,如果你读过一些福克纳的作品,想进一步理解他的话,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南,因为作者在里面提出了一些非常新鲜的观点。

但汉松:韩启群老师的博士论文写的是福克纳,这些年一直在做福克纳研究。韩老师,以你研究的视野来看,在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克纳的译介还有研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福克纳到底火不火、热不热?

韩启群:现在是2019年,我觉得最近十年应该是不太火的。2004年,我记得是第三届国际研讨会,当时是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召开的。我记得那一年参会的老师每人都拿到了一套福克纳全集,当时觉得很有热度。我们当时都很期待第四届国际研讨会,但是后来这个事情就没有人去张罗了。我觉得2010年之后,国内的福克纳研究青黄不接。但是国内的福克纳研究和作品的再版最近几年比较少。福克纳的影响,我们真的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大山”。

《成为福克纳》

但汉松:我们知道美国南方其实是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气质的地方,美国南方可能跟很多地方的南方是不一样的。福克纳就讲,在这个地方过去永远不会过去。福克纳很矛盾的一个地方在于,他一方面是一个孤独的现代派艺术家,另外一方面,就像这本书所说的那样,他又是南方家长制观念的继承者,他骨子里面其实很迷恋南方的那种种植园,那种大家长的感觉。里格尔博士,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成为一个南方小说家到底意味着什么?您对莫言是有研究的,莫言代表了中国的乡土文学。可不可以再简短地谈一下莫言跟福克纳文学当中的这种地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里格尔:在我看来,美国南方基本上是以农业著称的,很少有大城市,在20世纪之前也鲜有文学文化,但是福克纳改变了这一点。福克纳其实更多是描写的一种冲突,这个冲突来源于美国南方的乡村在面临现代化和工业化时所经历的改变。这个冲突在他的创作中一直非常重要。他是非常尊敬过去的,也非常尊敬他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传统。但是他也觉得,南方的过去里面有很多不对的东西,比如奴隶制,这些都是很有问题的,所以他在尊重过去的同时也一直想要向前看、向前进。这种冲突其实也存在于莫言的小说中,莫言也是在一个和福克纳相似的乡土环境里写作。以我对莫言有限的研究来看,我觉得莫言的小说描绘的往往是乡村、乡土、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他在描写这些主题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比较正面的态度。福克纳和莫言在这方面是很相似的,他们两个都尝试着去抓住过去的一些东西。但是这样的做法有好有坏,会生成一种冲突,过去肯定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我们需要抓住,但同时也有很多很坏的东西,我们需要摒弃。所以我觉得,福克纳和莫言两个人共有的这种天才,就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两极之间的这种张力。福克纳刚写作他的这些书的时候,当地人对他其实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因为他们觉得他把美国南方写得太坏了,一直到他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对他的态度才有所改观。我不知道中国对莫言的接受是不是也是相同的方式,很有可能是相似的。因为很多时候必须要有很长一段时间让被写的人认识到,这些书里面对他们的描述是真实的。

但汉松:虽然这本传记里关于福克纳的生平讲的不太多,但其实还是很有趣的,有很多鲜活的细节,让人看到这个伟大作家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比如福克纳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参加过“一战”、开过战斗机、负过伤的退伍军官,回到家乡时还拄着拐杖,他其实没有瘸,但是假装自己瘸了,就这样保持了好几年。你可以想象一下他的伪装技巧,所以他是一个“撒谎精”,这样讲应该不过分。他的女儿、他的情人在福克纳去世以后很久才知道原来他吹嘘的“一战”经历全都是假的。那么他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欺骗呢?在你翻译的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福克纳笔下的一个人物说的:“你忘了撒谎是为生存而做出的斗争,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扭曲现实,以适应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的预想,是对邪恶诸神的报复。”这是福克纳对自己撒谎的一种辩护。我想请晏向阳老师给我们讲一讲福克纳撒谎的艺术。

晏向阳:关于福克纳编造自己的从军经历,确实是一直受大家研究的,这可能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天赋,我相信很多作家都挺爱讲故事的,有的人知道自己在讲故事,有的人讲着讲着就把它当真了。福克纳他算是参加了空军,但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其实福克纳的飞行梦想是挺真实的,这个应该不算撒谎,他后来自己掏钱去学开飞机。他年轻的时候确实是想成为一种特殊的人物,那时候可能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写作才华。他曾祖父在当地是挺有威望的,曾经参加过墨西哥战争,是一个老上校。所以他梦想着要恢复那种荣光,也就是说,在他真正成为作家之前,他也梦想着要出人头地,所以假装自己在战场上负伤了什么的。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方式之后他就不用再装什么了,成名之后,他反而以自己是一个老农民而感到自豪。撒谎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还没有找到出口的时候他撒了那些谎,把这个本事运用到他的文学作品当中后,他就不用在其他地方撒谎了。

但汉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福克纳说:“民权运动会危害我深爱的南方,内战的时候我的南方已经被摧毁过一次了,我绝不能容忍我的南方再被摧毁,如果……民权运动如果还要摧毁我的南方,我甚至不害怕拿着枪上街去枪杀那些黑鬼。”

可是另外一方面,这样带有明显白人种族主义观念的福克纳写出了《八月之光》,非常深刻地批判了南方种族主义的暴力。我想问里格尔博士,福克纳是怎么做到,将白人的种族主义意识和他小说当中对种族主义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这难道不矛盾吗?

里格尔:福克纳对于南方种族问题的态度确实非常矛盾,他认为在个人生活里,这种冲突是很难克服的,但是在艺术世界里,他可以去刻画一些更深层的真实。他曾经在一个采访里说,他说的很多关于美国黑人的话其实是喝醉时说的。他有很严重的酗酒问题。

但汉松:传记里讲到一个令人心碎的细节。他非常疼爱女儿吉尔。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本来是不想去瑞典领奖的,他觉得那个舞台不适合他这个老农民,但是吉尔说想去,然后他就带他女儿去了。他之所以不跟妻子离婚,也是因为不想失去吉尔。可就是这样一个吉尔,在回忆父亲时讲过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她小时候有一次过生日,特别希望她的爸爸跟她一起在生日派对上唱歌、吹蜡烛,结果发现她爸爸开始喝酒了,一瓶接一瓶地喝。吉尔哭着求她的爸爸说,爸爸,难道不能等我生日过完你再喝吗?她的爸爸看了她一眼说,你知道吗?没有人会记得莎士比亚的孩子是谁。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她。晏向阳老师,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矛盾感的父亲,您是怎么看的?

晏向阳:主观上他肯定是想做一个好父亲的,但他身上的种种责任、种种矛盾让他无法完全控制自己。他很爱他的女儿,但实际上给她造成了一些伤害。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好人,但很多时候生活的漩涡会把你卷进去。我觉得福克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被卷进去后还能表达出来,所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是伟大的文学家,并不是因为他过着高尚的生活,而是因为他表达了生活的真实。

但汉松:韩启群老师,你觉得福克纳想成为的那个福克纳是怎样的一个福克纳?他最后成为那个福克纳了吗?

韩启群:我觉得对于瑞典的那些专家来讲,他肯定是成为福克纳了,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他也成为福克纳了,否则我们就不会知道有福克纳。但是就他本人而言,他想要成为哪样的福克纳,我觉得可能他一辈子也没搞清楚。他生活在密西西比地区一个小地方,没出过远门,那个地方小得连隐私都可能被人看到,所以他比较爱面子,也想把不好的东西伪装起来。另外他很矛盾,并且在作品中把这种矛盾性展示出来,他的作品多维、复杂、很有看头。所以从文学成就上来讲,文学殿堂上多了一位大师,他是成为福克纳了。但对他个人而言,他的人生肯定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有成功,有遗憾,有痛苦。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