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中共隐蔽战线烈士后代刘玉平:父亲在两岸的骨灰必将合一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2019-06-10 13:3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在10年前热播的电视剧《潜伏》里,余则成是一名中共地下工作者,最后去了台湾继续与敌对势力开展谍战,他在台湾经历了什么,影视作品里尚未涉及。

然而,现实远比电视剧里来得真实且鲜活。

今年4月,国内首部经审批公开发行的反映在台隐蔽战线人员生活的作品《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49年,刘光典为了台湾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两次秘密潜入台湾,配合中共派台主要领导人执行任务,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1959年2月4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日在北京北新桥附近一条狭窄的胡同里见到了该书的作者、刘光典之子刘玉平,他的办公室坐落于其中一处四合院的一间偏房中,面积大小不及10平米,却满满地存放着关于他父亲的资料。

刘光典之子刘玉平。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图 本文其他未注明的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经过数十年的苦苦追寻,年过七旬的刘玉平现已头发斑白,岁月在他脸上留下道道皱纹,却未曾改变过他乐观积极的个性。他尽力还原他的父亲,他们都是活泼且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刘玉平在面对隐蔽战线这段过去很难被挖掘的历史时,不畏艰难地在海峡两岸追寻父亲的足迹,又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刘光典在面对谍战工作中的重重难关时,不顾生死地坚守机密,在台湾北部的山中躲避敌军追捕,向大陆传回重要情报。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刘玉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如此反反复复定义他的父亲。在他心中,父亲一辈子并非做出了多么轰轰烈烈的贡献,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有一颗大爱之心。

《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书封

正如《潜伏》原著作者龙一在《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一书的序中写道的:“像光典先生这样的数以万计的地下工作者,其实都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既因为他们坚强的信念、崇高的信仰,也因为在为伟大理想努力工作的同时,他们仍需要经受每一个普通人都必须得经受的生存、家庭、健康、人情世故、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困扰与折磨。”

家庭,无疑是刘光典最大的羁绊。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新中国即将成立,刘光典本来可以与妻子儿女团聚,投入新的幸福生活。但是,我国南方包括台湾省还没有解放。为此,刘光典于1949年5月离开北平,南下执行任务,并于1949年10月抵达台湾。

期间,他只写了一封信告诉妻子,要到遥远的地方去做生意,顶多一两年就回来,万一失去联系,他就到报纸上登寻人启事找妻子和儿女。

“我父亲当时走的时候是留有警惕和准备的,他知道这次去的地方很危险。”那时,他是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才一岁多。在他逐渐成长到四五岁时,刘玉平好奇地问母亲,“爸爸在哪里?怎么总不见他回来?”母亲回答,“要等全国解放后,爸爸就回来了。孩子,以后别再问了。”

在刘玉平的印象里,母亲王素莲几乎没有主动和孩子们提及过父亲,但她从没有对组织抱怨过,默默支持刘光典的革命事业,直到1955年10月18日,王素莲因风湿性心脏病病逝在北京同仁医院。

就在王素莲病逝前一年,台湾向大陆发来假情报称,刘光典“叛变”,这使得原本高朋满座、生活富足的刘家很快没落了,刘玉平一直背负着父亲“叛变”的压力,艰难成长,也因此早早在他心中深埋了一颗弄清父亲生平真相的决心。

随着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长达38年的戒严,两岸同胞隔绝状态逐渐被打破,两岸经贸交往、人员交往和各项交流逐渐展开,这也为刘玉平在追寻父亲在台足迹上提供了便利和帮助,最终证明,刘光典并非“叛变”,而是敌对势力当年所使用的离间计。

1991年,刘光典同一批中共地下工作者一道被追认为烈士,2008年,他的一半骨灰被刘玉平等儿女从台湾取回,另一半还留在台湾。刘玉平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见证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到那时候,父亲的骨灰也将完整地合在一起。

【以下是与刘玉平的对话】

忆成长:我的母亲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澎湃新闻:你的父亲在你一岁多的时候就离开家去到台湾,你对他是否有印象?

刘玉平:实际上那时候我哪有什么印象,我对我父亲的了解是通过我的亲人、和父亲有过关系或者说是当时他的熟人的后代,包括姐姐,舅舅、姥姥、姥爷等。多方面综合起来看,我父亲个子很高,大家普遍认为他很英俊,很精神。

19岁时的刘光典

在我小时候,家里有小孔成像照相机、手摇留声机,这表示当时我的家庭还是比较富裕的,同时也表现了父亲的爱好,他爱摄影和音乐,我姐姐说过,他甚至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学习一门乐器。

我父亲上过两个大学,特别有商业头脑,但是他不贪财,他参加革命之后,把美元、黄金都交给了组织。那时是1946年,我父亲24岁,可以说已经是“坐上有高朋,家中有贤妻,膝下有子女,手中有黄金”,过着很好的生活,也有一份很好的职业。

至于他的一生,经过我这二三十年的调查,我就对他太了解了。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辈子没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贡献,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他有一颗大爱之心。

澎湃新闻:既然24岁的刘光典已经过着很好的生活,他为什么还要参加革命?

刘玉平:父亲参加革命也是有记述的,在相关部门都有他的档案。实际上,他参加革命比较晚,1946年底到1947年初,他开始在大连情报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机构,因此留有记载。

我父亲参加革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家庭的影响。他出生在一个工农家庭,从小受苦受难,那个年代的东北社会情况比较复杂,他不忍看到百姓受苦,因此对革命充满斗志。

二是党的教育。1946年内战打响,全国陷入战火,我父亲已经在社会上立足,有了家庭和朋友,他的人生其实有很多选择,但他最终受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熏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初心,党对他的感召就像黑暗中看见的一盏明灯,他决定为民族复兴去奋斗。

1942年,刘玉平的父亲刘光典和母亲王素莲在北平拍摄的结婚照。

澎湃新闻:你在书的开头花了大篇幅去记述你的成长经历,其中包括对母亲最后七年的描述,母亲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玉平:母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她出生在唐山的一个工人家庭,从母亲的照片中不难看出,在她19岁与我父亲结婚时,仪态很端庄,看上去就是一个很贤惠的人,是比较典型的东方女性。

我父亲参加革命的时候,把做生意赚到的1000美元、十两黄金都交给了组织,母亲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她深明大义,绝对不是看中钱财的人,她对我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使得我们的家庭一直很和睦,她知道父亲走的是一条特殊的路、革命的路。参加革命后,我父亲四处奔波,不经常在家,他们散多聚少,而我母亲养育了整个家。

最关键在于,1949年,当新中国就要成立了,我们一家终于团聚的时候,父亲居然要走了。我父亲说走就是要走的,组织上的命令下来了,革命需要他,母亲对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在等候我父亲的五年过程中,身体每况愈下,每每冬天大雪纷飞,夏天雷雨交加的时候,无人陪伴、关爱她,她都咬牙坚持。

母亲王素莲

1954年,有消息传来说我父亲“叛变”,后来证实是敌对势力实施的离间计,但当时对我的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家从一个大四合院搬到了北新桥附近胡同的一个十平米小屋里,组织上不会明说“叛变”,但生活费减少,家里没什么人来了,母亲能感觉到是不是父亲出了什么问题。那时,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我印象中她一直在喝一种棕色的药水,特别刺鼻,但我从来没有听到她抱怨自己的丈夫,说的最多的就是,“等全国解放了,你爸爸就回来了。”

隐蔽战线的家属有苦不说,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娱乐项目,也没有丈夫在身边,母亲有的就是三个孩子和一个破屋子,这样的女性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咬牙等着丈夫,认定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好人,最终无声无息地病死在北京同仁医院。

澎湃新闻:所以你的成长也历经变故?

刘玉平:小时候确实很苦,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年过年,冬天不生火,屋里和屋外一个温度,下雪时雪花都能飘进来。当时全家就呆在一个破屋里,床上有一个破被褥,有时候睡一宿身子都暖不过来。那年过年,我的兜里只有5分钱,有一天下午,我从北新桥走到和平门,大约走了两个小时,在一个集市里买了一包油炸虾片,当时吃完虾片舍不得扔纸包,因为纸上有油,我索性把纸都嚼了。

寻父记:儿子能不认识爸爸吗?

澎湃新闻: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出要去寻找父亲的念头?

刘玉平:可以说是1988年左右。因为随着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开放,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逐渐强盛,我们对革命基因的传承逐渐重视,这些为我寻找父亲创造了大的背景和条件,在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下,最后通过我和家人的努力,把这段历史揭开了。

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严是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过去的两岸是封闭的、敌对的,没有来往,所以像我父亲从事的情报工作属于隐蔽战线,都是严格保密的。从大陆方面来说,过去对这一段历史都有档案和记载,但也从来不说。1987年往后,两岸有了人员往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开始有人从台湾回到了大陆。当时,有一名台湾省籍共产党员返回大陆,带回来了一批材料,有一份100多个人被杀的名单,其中有我父亲的名字,材料上写着“刘光典旅顺人”,就这么六个字。

突然传来这么一个名单,而且都是被国民党杀害的,组织上就特别重视,当时相关部门联合建立了一个机制,中央决定给这批人落实政策,追认为烈士。

在追认烈士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调查研究,敌对势力塑造出一个假的刘光典,很多人就搞不清楚我父亲最终是怎么死的。后来,组织上对我父亲的追认烈士是经过李敖出版社发行的一本名叫《安全局机密文件——历年办理匪案汇编》的出版物来确定的,这本资料里记载了我父亲的情况。

这册资料里对我父亲还有一些描述,说我父亲“匿居山间,掘地为穴,过着长年类似原始生活,仍执迷不悟,继续从事反动宣传,由此可见其思想受毒至深”。

组织上通过这册资料对我父亲做出了评价,认为刘光典是“我党隐蔽战线优秀战士”,但在追认烈士的证书上写的是我父亲的另一个曾用名“刘鸿梁”,作为儿子,我当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父亲的情况搞清楚。

澎湃新闻:父亲身份的认定对你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影响?

刘玉平:在我成长过程中,我一直背着父亲“叛变”的包袱,一直处于一个不清不白的状态。

澎湃新闻:此后如何再去为父亲正名?

刘玉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调到北京市工作,负责一些外事和展览活动,认识了很多人,包括台联方面的人士。当时,台湾地区成立了一个赔偿委员会,为当年被台湾当局残害的受难者赔偿,我也试图向这个委员会写信,要求他们帮我寻找父亲,他们很快给我回信。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当局研究后认为,对我父亲一事不予赔偿,他们认定刘光典“罪大恶极”。

到了2008年,我的儿子在网上搜索刘光典的情况,无意间搜索到一本题为《一个匪谍逃亡的故事》的书,这本书记载了父亲在台湾北部的山中是如何度过四年时光的。所以,只要坚持就能不断找到新的东西,如果放弃,就什么也找不到。我个人爱好收藏,爱好收藏的人就会千方百计去找东西,这也算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最后,我甚至找到了判处我父亲死刑的命令文件、他牺牲前后的照片和解剖报告。

刘光典行刑前的照片,他毫无畏惧,轻蔑地歪着头看着敌人的镜头。

我后来到台湾去起诉当地政府,我认为我父亲是战俘,他们的做法违反《国际法》,因此,我到当地的“最高法院”去起诉,要求政府赔礼道歉,时任“行政院长”苏贞昌出具了一份答辩书,这份答辩详详细细地列举了我父亲的“罪行”,这可以说是台湾地区官方的证明了,白纸黑字,无可辩驳地证明,我父亲不是“叛变”,而是牺牲。

当我把这些材料都找到了以后,曾有人问我,看见我父亲临终前后的照片,能不能确定是他本人,我当即回应说,“儿子能不认识爸爸吗?这绝对是他本人。”此后,有关部门拨出款让我和我的家人到台湾去祭奠父亲,我们带回了一半骨灰,就因为台湾还没有回归,等到祖国统一之后,我们再把父亲的骨灰合上。

存有刘光典一半骨灰的骨灰罐仍存放在台北。

澎湃新闻:通过这些年的寻找,父亲刘光典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刘玉平:通过寻找我父亲生平的这些证据,他在我心目中平凡而伟大,他既是普通人,又是散发着耀眼光芒的伟大的人,他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一个党员的要求,他在和组织失去联系的那几年,依然履行共产党人的职责。

我现在经常受邀去讲课,重点就是围绕我父亲的生平。我的课受到各界欢迎,授课时没有人低头看手机,很多人听了之后甚至感动流泪,包括我们的党政军高级干部,我的课程在情报部门、各个机关、大学、中小学,包括街道开展,打造了将近三年,形成如今的一套精品课程。

谈期许:父亲散落在两岸的骨灰必将合在一起

澎湃新闻:你除了寻找自己的父亲,还正在帮助调查、落实其他在台牺牲烈士政策的有关工作,你是如何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

刘玉平: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一直对在台牺牲烈士的政策落实工作非常重视,包括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建成,这是我们向组织提出的,2013年建成时的意义相当重要。一方面显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收回台湾,另一方面就是调查了846名在台被杀的烈士,在广场上刻上了他们的名字,这意味着多年被封的绝密情况终于解密了,这里成了一个越来越热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当前,由于过去工作的条件有限,我认为,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应该修建二期工程,那里目前还没有展示厅、多功能厅、生活服务区等等。这批在台被杀的隐蔽战线的烈士和其他烈士相比,有共同点,也有突出的不同点。目前对他们的宣传、地位的确定和表彰等方面较少提及,我想向全社会呼吁,对这批烈士应该更加重视。

我的这本书的发行表明,我们在对这批烈士的对外宣传上已经打开了,这本书经过上上下下多少个部门审核,将近10年时间,英雄不能忘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这批烈士的宣传和褒奖。

澎湃新闻:你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和台湾当地的许多人都有过接触,在你心中,你是如何去看待当前的台湾问题?

刘玉平:首先一点,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我认为这项工作已经到了实质性阶段。第二,我们的大政方针一定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在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包括蔡英文在内的“台独”之流越来越猖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真的不能抱以任何幻想,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坚定的信心和钢铁般的意志,要下决心解决台湾问题,因此也不会放弃武力。

实际上,中央层面已经制定了“惠台31条”等政策,表明大陆是一直挂念台湾同胞的,是为广大台胞着想的,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着想,其中当然包括台湾同胞。

为什么我父亲的骨灰还有一半在台湾,就是因为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没有统一,等到统一那天,我们再把父亲的骨灰合上,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完成这一愿望,如果我等不到,我们的下一代肯定能够完成。

刘光典小档案

刘光典(1922—1959),出生于辽宁旅顺,15岁时在一家药店当学徒,后到北平辅仁大学深造。1943年,刘光典回到东北从事医药生意。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刘光典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组织。内战期间,刘光典多次搜集传递情报,贡献自己的力量。1949年,刘光典为了台湾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两次秘密潜入台湾,配合中共派台主要领导人执行任务,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 1954年不幸被捕,1959年2月4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年仅37岁。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