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系列报道】掘得第一桶金 ——郑河村8000亩土...

2019-06-18 19: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系列报道】掘得第一桶金 ——郑河村8000亩土地成功流转“生钱”》

编者按:

曾经的郑河村是名不见经传的偏远村落,如今的郑河村已是刘老庄这片红色土地上一座美丽的绿色家园。

在这里,清晨,闻鸟鸣,健身广场的大爷大妈锻炼身体、舒骨拉筋;黄昏,听歌声,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舞姿翩翩;入夜,万籁俱寂,一排排路灯闪耀着光芒,指引着夜归人回家的路。

在村党总支书记洪家银的带领下,郑河村这座美丽的绿色家园走上了振兴之路。

时值夏收,走进郑河。天气晴好,田间地头收割忙。

郑河村一大片麦田里,人工收割的场景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到处回荡着机器的轰鸣声,一辆辆收割机在金色海洋里来回穿梭,忙得热火朝天。“我们全村8000多亩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站在田间绿化小道上,郑河村党总支书记洪家银指着一大片金黄的麦田笑着说。

要说以前,洪家银可不像现在这么有底气。虽说郑河村是全镇最大的村,几乎占据了全镇1/6的土地和人口,坐拥万顷良田。然而每年只有4000多元的村集体收入着实与“最大村”的这个身份不符。

零散的居住地以及废弃的沟渠,足足占用了全村1/5的土地,成为制约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绝不能守着金山饿死!”洪家银对着这片宝贵的土地资源动起了脑筋。

万顷良田要大手笔规划,郑河村整合了67个自然村、填了73处废弃沟塘,一下子“腾”出1400多亩土地。随即,又将村里现有的土地全部流转,将其中6000亩地全部承包给了张家港的种植大户,种植优质稻麦,这些地当年就直接“生财”近20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成为郑河村的第一桶金。而对于多出来的1400多亩地,则进行有效复耕,承包给大户种植瓜蒌。

在农村,土地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对于靠地吃饭的农民来说,要从他们手头流转土地,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如何一次性将那么多土地全部进行流转,洪家银下了不少功夫。

将群众召集起来开会进行宣传发动,最直接也最有效率。洪家银带领班子成员主持召开各类座谈会、群众大会、党员代表大会等大小会议60多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村90%以上群众通过会议的宣传发动,积极响应了村里的号召,同意把土地流转出去。

但也难免有一小部分群众不理解、工作难做的,洪家银则带领村支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面对面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白天家里没人,我们就晚上去拜访;工作日不行,就选择周末”,洪家银调侃说,“做群众工作,就得充分发扬‘996’精神,再晚也不能嫌晚。”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很快,全村8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位。土地流转了,人往哪里去?全村1200多个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全部出去打工。剩下的,一边拿着租金,一边就近上班。新的农耕产业格局,为村民提供了400多个就业岗位。

土地刨金,郑河村远远不止于此。村里还引进了渔光互补项目,走起了乡村旅游的路子,助力壮村富民。指着村西边一大片鱼塘,洪家银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水上乐园、搞种养殖和农家乐采摘等旅游项目,有吃、有玩、更有乐趣,打造刘老庄这片红土地上新的乡村游景点。”

作者:赵雅文

编辑:王鹏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