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首个古气候数据可视化科普作品《中国旱涝五百年》推出

2019-06-24 21: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6月24日,中国天气网和国家气候中心联合推出国内首个古气候数据可视化科普作品《中国旱涝五百年》,首次通过数据可视化的形式深度挖掘和分析从明朝至今(1470-2018年)中国32个省份(包括台湾)的旱涝气候变化。五百余年的气候大数据表明,我国旱涝格局中最常见的是“北旱南涝”,而旱涝格局并非一成不变,历来呈现出周期性交替变化的特点。

重庆奉节招待所墙上所刻“同治九年(1870年)季夏洪水至此。光绪九年仲秋立。”,说明当时洪水之大。(来源:《中国历史大洪水》)

该产品分析了549年间全国旱涝时空规律和分布格局,解释我国自古以来旱涝频发的原因,通过历史事件阐释旱涝灾害对社会生活、历史变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预测未来几十年我国旱涝气候趋势,为当代社会应对旱涝灾害和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旱涝大数据挖掘发现,549年来,中国旱涝频发,几乎每年都有区域性或局地性的旱灾或涝灾,最常见的是“北旱南涝”,大约平均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旱灾最易发生在华北平原及西北的陕甘宁地区,涝灾最易发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

1951-201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历年变化

从时间上来说,我国旱涝格局呈现准周期或者阶段性交替变化的特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转换。1470年至17世纪,以旱型年景为主,自东向西大致呈“东旱-中涝-西旱”带状分布;到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由旱转涝显著;19世纪期间,年景以涝型为主;20世纪以后,全国逐渐向旱型年景转变,其中华南和淮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偏旱,长江以南和西北东部偏涝。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中国将持续降水变多的趋势,全国降水平均增幅为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华南地区降水变化不显著。

涝灾和旱灾历来是影响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涝灾发生频繁,549年来,洪涝几乎每年都在发生,影响严重的特大水涝年份为1730年、1755年、1823年、1931年、1935年、1954年、1975年、1998年、2016年等。旱灾则呈现出破坏力强、时间长且范围广泛的特点,经常会造成大片绝产绝收,特大型灾荒往往由持续干旱导致。明清时期旱灾多发且致灾重,多次出现连续3年以上、干旱区域超过4个省份以上的重大干旱事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应对和防治旱涝等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因灾导致的伤亡数不断下降。据统计,旱涝等气象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从20世纪80和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降至21世纪的2000人左右。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工业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影响更严重。1965-1989年,旱涝等气象灾害导致的平均直接经济损失(2013年价格)为1192亿元,而1990-2013年,这一数字蹿升至3079亿元,增长1.6倍,其中,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气象灾害经济总损失的比重最大。

长期以来,中国天气网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社会、公众及行业影响,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防灾减灾信息传播。该产品填补了国内古气候数据可视化科普作品的空白,汇集了全国32个省份的120个城市共计6万余条旱涝气候历史大数据和清朝以来的旱涝灾害珍贵历史图片。产品分PC端和手机端两个版本,充分运用“融媒体”手段糅合可个性化体验的互动地图、交互可视化图表、旱涝灾害对比图等视觉元素,可以查看549年间任意一年旱涝状况,80余个重点城市五百多年间的旱涝变化,同时了解旱涝相关的重大历史社会事件情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