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散落在各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成为上海文化品牌新势力

上海大调研
2019-07-03 09:50
浦江头条 >
字号

散落在上海各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成为上海文化品牌新势力。

据市文创办统计,去年市级文创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

入驻企业两万多家,既涵盖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更汇聚时尚、设计、游戏电竞等新兴领域。入驻企业创造总营收近5500亿元,创造税收超过300亿元,带动就业近50万人。

800秀园区、愚园路创邑广场、德必虹桥绿谷WE园区。本文图片均来自上海大调研

在其助力下,去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3%”的目标指日可待。

流淌城市血液的改革基因,让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从0到1”的先行者角色不遑他让;刻入城市文脉的开放特质,让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探索中带着服务全国、着眼全球的排头兵效应逐步放大。

文化创意创造美好生活

更创出亿元级“生意经”

每有同行取经,上海科房投资董事长陈剑总爱带他到“大柏树集装箱创客走廊”走一遭——作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的重要站点,140年的历史浓墨重彩,更重要的是改造前后的鲜明对比一目了然。

就在这位50后造梦之初,一批80后拍客就毫不犹豫地为其买单。“罐头场”品牌战略官李昌浦告诉记者,不选“格子间”独爱“集装箱”,就因为这里“有感觉”。这里拍出的“日食记”短视频很快成为全网追捧的现象级短视频品牌。罐头场B轮融资时估值已达数亿元。如今,在园区办公楼的基础上,他们一口气在创客走廊增租了七个集装箱来搭建影棚。

罐头场之前,更多的现象级产品、企业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诞生并壮大:大众点评从德必易园2010年诞生之初便一直相伴;而位于张江园区的喜马拉雅FM打造的“123狂欢节”一天的成交额就达到4.35亿元,阅文集团成功上市后其市值逾300亿港元。“老大哥”的成功路径让后来者奔着园区而来,在产业集聚中释放无限可能。

大柏树集装箱创客走廊

做全球“连锁店”

为行业提供“上海方案”

上海率全国之先盘活工业遗产的创举,始于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的世纪之交。十几年间,大大小小的园区不断新生,迅速完成了从“1.0”租金模式到“2.0”融合公共服务社群化,再到“3.0”产业聚集城区化的形态迭代。

“最初只是为了好玩”,德必创始人贾波是记者出身,与其说是对新兴词汇的好奇使然,不如说是敏锐嗅到其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15年来,德必已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文创园区连锁经营品牌之一,经营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服务全球20多个国家的1万家文创企业和20万白领,其中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超过100家,甚至率国内之先,把文创园区开到了海外。眼下,德必又将在泰国曼谷、英国伦敦等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布局。

南市发电厂改建的创意园区

民营企业:“微笑曲线”的见证者

记者发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三大龙头企业德必集团、锦和商业、科房投资无一不是民营企业;产业“领头羊”喜马拉雅FM、盛趣游戏无一不是民营企业。

而无论是国家层面“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还是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留改拆”城市更新,都活跃着文创民营企业的身影。

在上海运营着30个园区的锦和投资集团董事长郁敏珺感慨,文创民营企业的活力迸发,正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步由底端组装、制造等工业,迈向品牌服务与技术专利这两个高附加值领域的“微笑曲线”缩影。

在这种“顺势而为”中,民营企业是受惠者、见证者,在不断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中,绽放奋斗者的最美笑容。

例如,上海时尚发布地标之一的静安区800秀开业十年来,在时尚界的辐射效应已然产生——国内外时尚设计、各大一线品牌等活动走秀首选地便是800秀。

国际超模吕燕的自创品牌Comme Moi已连续四年在800秀定点发布品牌服装,这个低调的上海民营服装设计企业去年营收近亿元。

浦东:优质影视企业落户首选地

影视产业是浦东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期启动仪式上,又有一批新的影视企业宣布落户度假区。最近,16家影视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签订了落户意向协议。其中有参与《战狼2》后期制作的聚光绘影,也有参与《流浪地球》的墨境天合,还有参与《复仇者联盟3》的倍飞视等公司。

如此多优质的影视企业为什么选择浦东?浦东格局分明、各具特色的精准产业布局,可举全区之力,为集聚度假区的影视企业提供技术、贸易、金融等全链条、全口径的产业支撑。

浦东为企业提供“人无我有”“一企一策”“一项一策”的精准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提升服务、打造上下游融会贯通的影视全产业链。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不无感性地说:“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标准,便是看这里是回忆比梦想多,还是梦想比回忆多。”

用文化创意盘活工业遗存,孵化更多上海文化创意品牌,变回忆为梦想,延续上海工业发祥地的百年荣光。

(原标题:《测试城市活力的新标尺——梦想多,还是回忆多?》,有删改)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