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张照片启发一部电影:摄影与电影之间的奇妙关系

2019-07-03 15: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咖啡厅 

瑞典,马尔默,1982年 

© Harry Gruyaert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和电影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玛格南联合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跟瑞士演员英格丽·褒曼之间的一段感情,让他得以走进1946年电影《美人计》(Notorious)的幕后进行跟拍,玛格南第一批“on set”(聚焦片场)的作品就此诞生。

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玛格南摄影师深入电影片场,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乱点鸳鸯谱》的片场拍摄,这部电影由约翰·休斯敦执导,玛丽莲·梦露、克拉克·盖博和蒙哥马利·克里夫特主演。

作为电影推广策略的一部分,玛格南图片社曾走进幕后,独家见证了它的诞生过程。

根据阿瑟·米勒同名小说改编、由约翰·休斯敦执导的电影《乱点鸳鸯谱》拍摄片场。主演的美国影星包括:克拉克·盖博、蒙哥马利·克里夫特、玛丽莲·梦露和伊莱·沃勒克。 

美国,内华达州,里诺,1960年 

© Cornell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Magnum Photos

当时,玛格南的九位知名摄影师记录了片场内外的大小活动,包括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康奈尔·卡帕(Cornell Capa)、布列松、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艾略特·厄威特(Elliot Erwitt)、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英格·莫拉斯(Inge Morath)和丹尼斯·斯托克(Dennis Stock)。

玛格南摄影师和电影之间向来是“礼尚往来”的关系。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电影摄影师和导演会将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视为灵感源泉,而摄影师们也从影片中获取灵感。玛格南摄影师哈利·格鲁亚特(Harry Gruyaert)曾在伦敦的巴比肯中心参与讨论,聊到这种独特纽带。

我们借本期推送探索玛格南图片和电影之间的关系,看看它们如何相得益彰,以及将两者结合后能够怎样扩充视野、深化视角。

▌受电影启发的摄影师

传统摄影记者认为自己是事件发生时的报导者,而另一类摄影师则采用更接近艺术家的方式来拍摄。玛格南摄影师哈利·格鲁亚特(Harry Gruyaert)认为:“相比摄影,我感觉跟绘画和电影的关系更为密切。”

格鲁亚特的电影剧照,向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致敬。

出自摄影师个展《Variations Under Inspiration》

格鲁亚特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以电影手法运用光影,以及对电影和电视这两种媒介的着迷,这样的热爱也让他决定亲身尝试这种媒介,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制作了几部短片。

格鲁亚特的电影剧照,向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致敬。

出自摄影师个展《Variations Under Inspiration》

在玛格南图片社与巴比肯中心合作的“Now”(现在)系列活动的其中一期,格鲁亚特这样说:“如果现在的优质数码相机在当年就出现了的话,我绝对会拍出更多片子。”

格鲁亚特的电影剧照,向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致敬。

出自摄影师个展《Variations Under Inspiration》

格鲁亚特表示,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作品极具感染力,其著名作品包括邪典电影《Blow Up》(春光乍现)——而他的摄影实践也深受这些电影影响。

格鲁亚特的电影剧照,向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致敬。

出自摄影师个展《Variations Under Inspiration》

格鲁亚特曾制作一部影片,将他自己的摄影和影片作品与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进行对比,并在他的个展《Variations Under Inspiration》(灵感之下的变化)上展出。

同在“Now”活动上发言的还有电影人苏菲·巴萨勒(Sophie Bassaler),她回忆了自己跟其他玛格南摄影师关于从电影中汲取灵感的对话:“格奥尔基·平克哈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从伟大的俄国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身上得到了很多启发。

酒店餐厅 

日本,东京,1996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购物中心的停车场 

日本,东京,1996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他第一次看《Solaris》(飞向太空)的时候就跟我说,他得到了某种顿悟,而那将对作品的精神本质产生巨大影响。

酒店阳台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塞维利亚,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日落时分的天桥 

日本,东京,1996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也是一样,他对香港和纽约的华人黑帮和三合会的拍摄记录,也受到三十年代上海电影的影响。

中国新年期间,在洪门会馆总部赌博。洪门会馆是纽约所有华人帮会中的老大,跟三合会有直接关联。 

纽约,1989年 

© Patrick Zachmann | Magnum Photos

右边正在握手的是“七叔”伍佳兆,据说是纽约的教父。他的官方头衔是协胜堂(Hip Sing Tong)的财务顾问,那是纽约势力最为庞大的机构之一。站在左边的是台湾大使。 

纽约,唐人街,银宫酒楼,1989年 

© Patrick Zachmann | Magnum Photos

▌受摄影启发的电影人

格鲁亚特认为,电影和摄影之间可以说是“有来有往”,“我跟多位摄影指导和电影导演都曾有交流,他们告诉我,他们也受到了我的一些照片的启发。”

诺曼底登陆日,美军在奥马哈海滩发起攻击。 

法国,诺曼底,1944年6月6日 

©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Magnum Photos

曾与格鲁亚特在埃及共事的一位导演表示,格鲁亚特对构图的感知力,让他在一片混乱的开罗理清了思路。无独有偶,在接受《LensCulture》采访时,波兰电影摄影师里萨德·列克维斯基(Ryszard Lenczewski)坦言,玛格南联合创始人布列松是他的“师父”。

列克维斯基是这样说的:“他能够在平凡时刻中找到玄妙之处并捕捉下来。我家里有个暗室,暗室里挂着一幅海报,上面是一个人跳过一块木头的场景。”

诺曼底登陆日,美军在奥马哈海滩发起攻击。 

法国,诺曼底,1944年6月6日 

©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Magnum Photos

有时候,电影人从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中所汲取的灵感要更为明显,因为他们会直接参考玛格南摄影记者所记录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些经典的玛格南作品甚至还曾被直接再现为电影中的画面。罗伯特·卡帕记录诺曼底登陆的照片,据说便是斯皮尔伯格在制作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时的参考资料。

诺曼底登陆日,美军在奥马哈海滩发起攻击。 

法国,诺曼底,1944年6月6日 

©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Magnum Photos

1972年,吉尔斯·佩雷斯(Gilles Peress)在北爱尔兰德里郡记录下了“Bloody Sunday”(血腥星期天)的可怕场景,其中最经典的一张拍的是罹难者巴尼·麦圭根(Barney McGuigan),这张照片第二天登上了各大报纸头条。2002年,当唐·穆兰(Don Mullan)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时,他拍下的作品便成了电影中的场景。

影片中还有一位在枪林弹雨中到处闪躲拍摄的摄影师,低调地致敬了在历史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佩雷斯,也体现了电影人对细节的一丝不苟。

诺曼底登陆日,美军在奥马哈海滩发起攻击。 

法国,诺曼底,1944年6月6日 

©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Magnum Photos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电影人和摄影师携手合作,关注专业领域时,他们便能在同一点上擦出全新火花。1994年,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执导《尤利西斯的凝视》(Ulysses’ Gaze)期间,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曾跟随剧组周游各地。

在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治下,于1566年建成的内雷特瓦河大桥。该桥为石拱桥,高90英尺,在1993年11月被波国克罗地亚人的坦克摧毁殆尽。前景的明信片展示了大桥的昔日荣光。 

波黑,莫斯塔尔,1994年 

© Josef Koudelka | Magnum Photos

这位捷克摄影师没有随组拍摄记录的任务,于是借此机会深入探索了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波黑和南斯拉夫的不同地方,摒弃老式片场照片的手法。

转而记录小镇、自然风光、集市和当地人,构筑起他看待这些国家的独特视角,这些作品与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所刻画的内容形成补充和对比。

阿尔巴尼亚,科尔察,1994年 

© Josef Koudelka | Magnum Photos

寇德卡跟电影的情缘也一直延续了下去,还成了以色列裔摄影师吉拉德·巴拉姆(Gilad Baram)执导的纪录片《Koudelka: Shooting Holy Land》(寇德卡拍摄圣地)的主角,后者连续跟拍了他四年,记录他如何拍摄巴以冲突中的残酷现实。

孩童在被战乱摧毁的街道上嬉戏 

波黑,莫斯塔尔,1994年12月 

© Josef Koudelka | Magnum Photos

如果一位摄影师在电影和摄影两个领域都颇有造诣,那么他就有可能在作品中同时呈现两种角度。

下着暴风雪的科尔察公路上,一位阿尔马尼亚人冒雪前行。 

阿尔巴尼亚,1994年 

© Josef Koudelka | Magnum Photos

雷蒙·德帕东(Raymond Depardo)对意大利圣克莱门特精神病院的记录项目《San Clemente》既是一次摄影研究,也是他在1982年推出的同名电影的主题和内容。

圣克莱门特精神病院 

意大利,威尼斯,1980年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格鲁亚特认为,“(他)或许更擅长制作电影而不是摄影。这是极为罕见的。”

精神病院 

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那不勒斯,1979年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关于它(圣克莱门特)的电影和照片都非常出色,聚焦的都是同一个地方。这非常有趣,因为你能从中看到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

圣克莱门特精神病院 

意大利,威尼斯,1980年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德帕东在电影领域继续耕耘,在2008年的《Modern Life》(现代生活)中继续探索法国乡村,以深情而又唐突的眼光观察一群农民,记录他们如何受到当代社会的冲击,应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

电影《圣克莱门特》,导演雷蒙·德帕东(R. Depardon) 

意大利,1984年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Time Out》纽约版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宁静祥和,同时叫人惋惜……这批人珍视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流逝,(电影)从他们身上得出了一些值得玩味而又微妙的深刻见解。”

精神病院 

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那不勒斯,1979年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