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倾听|老上海黄包车,它的故事有很多!

2019-07-03 17: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拍老上海的影视作品里,往往有一样东西一出现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上海滩风味,那就是黄包车。在有轨电车投入使用之前,黄包车是承担市内公共交通的重要工具,它的演变也伴随了城市的发展。
上海最后两辆黄包车中的一辆
在黄包车之前其实还有一种“人力车”,由人力推动的独轮车。现在也许难以想象,独轮车在19世纪末的上海,不仅用来运货,更是像现在的“出租车”一样承载客运的功能。
上世纪初,上海学生和纱厂女工坐独轮车

独轮车因为大多来自苏北一带,传至上海后就被叫作“江北车”。它在老上海档案记载中还有许多别名,譬如小车、手推车、狗头车、羊角车、叽咕车等等。

1862年,有大批苏北地区的人们涌到上海滩谋生,将木制的独轮车带到了上海。最早独轮车只是被用来载运货物,据说一辆车一次可载货四五百斤,到后来它成为客运工具。据考证认为,独轮车是在开埠之后的上海道路上最早行驶的车辆之一,也是上海“有舟无车”时代终结的一个标志。

1873年,法国商人米拉看到上海租界日趋繁荣,交通工具的不敷应用,便向法租界公董局呈请,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

经法租界与公共租界当局协商,同意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3月,米拉开设了上海第一家人力车公司,并从日本引进300辆人力车,人称“东洋车”。不久又有外国人在上海开设了9家人力车公司,直至1898年才有中国人在老城厢地区开办人力车出租业务。
黄包车夫与印度巡捕

早期的人力车为木制车轮,外裹铁皮,行车颠簸,且易损伤路面,后改为钢丝橡胶轮,行车平稳,拖拉也省力。人力车无油耗,便利经济,一经引进,便流行开来。

1882年上海租界内已有1500辆,1900年达4647辆。到1914年,仅公共租界就有9178辆。为了区别于私人包车,工部局发布规则,所有公共人力车须漆成黄色,从此“黄包车”成为人力车的代称。

外滩的黄包车

经过几十年技术改进,黄包车使用打气轮胎,车座换成弹簧坐垫,增加了靠背,乘坐较为舒适。黄包车的车资低廉,从外滩到大世界收费一角二分,没有带钱也可以付邮票。当时上海人出门办事、购物、走亲访友,黄包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成为一种时尚。

当年上海市民自发组织了黄包车拉力大赛来庆祝抗战胜利

虽说黄包车的业务当时十分红火,但黄包车夫收入微薄,起早贪黑,社会地位也不高。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对黄包车进行改进,改人拉为脚踏,不过由于设计不合理,这脚踏的车比人拉还吃力,不久就消失了。后来又改为三轮车,踏起来轻松多了,大概在1935年后,三轮车相继出现,1937年后,三轮车替代了黄包车。

图文/看懂上海

朗读者/张静芝

编辑/高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