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论习惯的养成|垃圾分类这一周情况如何,大家都是怎么努力的

澎湃评论员 栾晓娜
2019-07-07 18: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上海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一周了,实施效果如何?背后有哪些人在默默付出?来看连日来在一线采访的澎湃新闻记者栾晓娜的观察:

前些天,有一位负责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为了宣传垃圾分类,她和同事都被“逼”成了段子手。

在她说这句话之前,一篇“假如垃圾们有一个群……”的文章正在迅速刷屏。我忍不住点开她的头像,怀着钦佩之情,手动点了好几个赞。因为这篇网络爆文,正是出自他们科室的几位年轻人之手。

当上海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后,人们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各种“妖魔化”垃圾分类的段子也层出不穷。比如:小龙虾的不同部位要分别扔进不同类别的垃圾桶;喝到一半的珍珠奶茶,珍珠、奶茶、杯子、杯盖要分开扔;坏掉的核桃,要一个个敲开,把核桃肉和核桃壳分开扔……

这些都是真的吗?虽然有不少段子是为了流量和涨粉而随意编写的谣言,但市民网友的疑问仍需得到解答。于是,连日来,我的朋友和她的小伙伴们,全身心都扑在了垃圾分类上:一方面,要做好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另一方面,也要对网上不断刷屏的各种谣言及时辟谣,做出正确又有趣的回应。熬夜加班,早已成为常态。

虽然《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仅一周,但经过此前的努力,自觉主动分类投放垃圾的氛围正在全城逐步形成。不可否认的是,在这背后,除了大家的守法、文明、好学、乐观,更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在近两年的垃圾分类采访中,我接触到很多人,有普通居民、志愿者、居委干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有第三方社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采访中,我能深刻感受到,虽然偶尔也有不满有抱怨有委屈,但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在看得见的地方,有始终值守在垃圾厢房前指导居民分类甚至帮忙破袋的志愿者,有直接把手伸进垃圾桶进行二次分拣的清运工人,有一次次上门宣传的居委干部;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代表委员一次又一次的调研,有居委干部彻夜难眠的焦虑,有志愿者被骂后的悄然泪下,也有环卫工人难以诉说的委屈……

来自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参与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数量已达3万名左右,这还不包括各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最基层的居委干部、小区物业、清运工人等。和广大居民一样,他们同样需要理解、尊重、配合和支持。

“我愿意帮助大家破袋、分拣,但希望对方能对我说声谢谢,如果他(她)自己主动破袋分类,我会很高兴,也会笑着说一声谢谢。”一位志愿者阿姨对我说。这句话,代表的是整个群体的期待:我愿意付出,同时也希望得到尊重和支持,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好。

写这篇稿件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转发的一篇文章《“逼疯”上海人的垃圾分类背后,藏着中国人不知道的残忍真相》,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有两句话印象深刻:

如果我们还这样肆无忌惮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被丢弃的垃圾,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回到生活中呢?

还有一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即使站在峰顶,也无法幸免。为什么,中国这么急?因为,实在是等不了了。这不是在分类,这是在自救。

所以我也想借圈里一位朋友的话说,希望少一些为了段子而酝酿出来的谣言,如果有空的话,还是尽量少产生一些垃圾并做好分类投放吧!

最后想说的还是那句话:道理谁都懂,可一个新理念的推行,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做一个行动派,大家互相提醒互相影响,让习惯慢慢养成!与大家共勉。

    责任编辑:文聪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