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色的光荣:见证外滩金融业传奇的5个门牌号

鲁怡
2019-07-11 09:34
私家历史 >
字号

上海亦被称作上海滩,每当被冠以“滩”的后缀,这座城市便自动切换到传奇模式。

繁华与动荡,荣耀与耻辱,灯红酒绿与战火纷飞,那些磅礴、沧桑、泥沙俱下的一幕幕往事,都在“上海滩”这个名字之中。

差不多一百年前,沿着黄浦江边那条纤夫踩出的小路,一排新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主义、文艺复兴式的建筑拔地而起,前赴后继,勾勒出上海最初的天际线。

它是建筑师的必由之路,是海事时代的游客自码头登岸时,对上海的第一次张望。

它是奠定城市金融基因的“远东华尔街”,沿着上海中央那条新月形的弧线,中国第一家国有银行、第一家信托公司、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个储蓄会、第一个有组织的证券市场,植物般茂密生长。

它是外滩,面朝黄浦江直通太平洋的浩浩江风,百舸争流,资本竞逐。

几经战乱、几经涅槃、几经金融聚集。每一个门牌背后都对应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着百年逐梦、富民强国的澎湃故事,张扬着一城一带、重拾光荣的壮志雄心。

中山东一路6号
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名牌店&餐厅

1906年,由玛礼逊洋行设计,一座拥有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尖角的建筑在黄浦江畔落成,屹立为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在此之前,这座花岗石贴面建筑的原址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此诞生。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外国银行几乎垄断了我国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并通过贷款,控制清政府财政金融和中国民间商业实业。

“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为改变这种极为不利的局面,挽救清王朝金融体系,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开设中国自己的银行。容闳、郑观应、李鸿章、左宗棠都曾为创办银行奔走,而直到19世纪末,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一再向清廷上书:“要振兴实业,非改革那些资本小、范围狭的金融机构、钱庄、票号、银号不可”、“铸银币、开银行两端,实为商务之权舆”,终于获得光绪帝首肯。

盛宣怀的主持下,外国银行林立的黄浦江畔,大清帝国日薄西山的最后一缕微光中,属于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终于在帝国主义的阻挠和清廷内部顽固派的反对中艰难诞生。

外资银行对中国的垄断由此打破,泱泱华夏的近代信贷事业自此开始。

中山东一路12号
汇丰银行大楼——市府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923年6月23日,上海租界万人空巷,见多识广的上海市民潮水般涌向新落成的汇丰银行大楼,争睹这座“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1864年汇丰银行由外商在香港成立,并于翌年在上海外滩原汇中饭店旧址设立分行,晚清至民国时期,一直是外资银行翘楚。汇丰银行大楼是当时世界第二大银行建筑,八角门厅高悬着以当时汇丰入驻的八座城市主题壁画,依次为上海、香港、东京、伦敦、纽约、曼谷、巴黎和加尔各答。其中上海图案的主题为中国传统的航海保护神妈祖,背景为外滩,似乎昭示着中国是汇丰最大的市场,以及其当时在上海银行界的领袖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接受人民政府管理,特批继续经营外汇业务,成为改革开放前仅剩的两间在沪英资银行之一。而汇丰大楼则被收归国有,1955年,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

上世纪90年代中,外滩大楼“筑巢引凤”置换工程开始,上海市政府让出大厦,开设浦发银行,向世界宣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雄心壮志。

“1997年12月12日,浦发银行以17亿元人民币成功置换上海中山东一路12号大楼。1998年6月23日,浦发银行举行仪式,正式启用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大楼。”

浦东发展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浦发银行作为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入驻外滩金融街,有利于上海市加快外滩中央商务区功能的开发,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和金融资本。

从外资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座为了让刚刚经历一战经济衰退的人们重振信心不吝代价建造的大楼,随着20多年前的华丽转身,成为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一个符号,成为外滩金融业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一面旗帜。

中山东一路15号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1902年秋,华俄道胜银行新楼甫一竣工即大获好评,舆论称其超越了“地球这一隅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建筑艺术”。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中指出,大楼原型是加布里埃尔在法国凡尔赛宫的花园中为蓬巴杜夫人修建的小特里阿农宫,是上海最早按西方古典主义章法运用柱式的实例。

华俄道胜银行是近代中国一家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也是沙俄和法国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的金融机构,1926年巴黎总行因外汇投机失败而清理,在华各地分行也随之倒闭,所发行巨额纸币皆成废纸,无数中国人因之倾家荡产。

1928年,一个留美经济学博士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宣布将“组织国家银行,以代理国库、发行钞币、整理金融为唯一任务”。不是北京也不是南京,出生上海的宋子文把国家银行——中央银行设在上海,深知控制住了上海金融界,也就控制了大半个中国的财源。

那年11月,一身中山装的宋子文出现在外滩——中央银行开张仪式,就在华俄道胜银行旧址,当中央银行的金字招牌在上海外滩15号高高挂起后,中国银行界的领头羊也向南奔去——中国银行负责人张嘉璈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从北京迁到上海外滩,交通银行总行也紧跟着迁移上海外滩。

中央银行在外滩的亮相,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里程碑的一幕,国家独立货币体系由此形成,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

从1928年到1933年,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增加近10倍,存款增加近17倍,货币发行增加近7倍。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银行的控制地位牢牢确立。上海外滩15号,这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起来的三层建筑,成为辐射全中国经济的磁场。

中山东一路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名牌店

而今的外滩十八号是现代美好生活的盛典,凝聚艺术、文化、美食、时尚和音乐,盛装穿梭在酒会与派对的人们可能无法想象,一百多年前,这里曾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

1848年,拥有英国皇家特许状的丽如银行于上海开设分行,1960年代在外滩十八号建造三层楼面。作为英国在对华贸易中攫取暴利的金融机器,这个中国最早的外资银行被视作经济侵略的金融堡垒。

丽如银行因放款和投资不慎倒闭后,英国皇家特许开展殖民地业务的麦加利银行迁入此地,原3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在1922年拆旧建新,1923年,一幢拥有据说是米开朗琪罗时代意大利大理石柱的建筑落成,被称作麦加利银行大楼,即整修后(2002年-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外滩十八号。

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是在华业务仅次于汇丰银行的外资银行,1955年,和汇丰银行一道迁入圆明园路留守办事处办公。外滩十八号大楼则在时代的冲刷中几度涅槃,改名春江大楼后中波轮船公司曾在此办公,作家陈丹燕跟随在中波轮船公司任职的父亲,曾经无数次走入这幢大楼。

在《外滩影像与传奇》中,陈丹燕饱含深情地回忆:玛丽莲吊灯洒下明亮匀称的光芒。这些大小不一、出现在大楼各个角落的、红色里夹了金箔的玻璃吊灯,是此地第二次从意大利泊来的镇楼之宝。第一次从意大利来的镇楼之宝,是1920年代从意大利教堂里买来的大理石圆柱。

2005年,意大利国宝级品牌杰尼亚亚洲最大旗舰店亮相修复后的外滩十八号,或可视作意大利与这座大楼的第三次水乳交融。经过修复改造,被歌手传唱的“外滩十八号”,成为潮流生活的容器,最IN的夜店、最可口的米其林餐厅,云集于此。

中山东一路23号
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分行

紧邻着外滩最高的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中国银行大楼的姿态是如此与众不同。

在各种新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主义、文艺复兴式的建筑中,拥有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的中国银行大楼是外滩彰显民族风格的建筑,也是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联合设计和建筑的大楼。

“中国银行饱经风险,未见动摇,内部组织既已革新,银行实力足与驻在上海的欧美银行相抗衡,必须有一新式建筑,方足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

在1934年4月的日记里,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表露了起造新大楼的初衷,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贝祖诒负责新大楼建造事宜,他是建筑师贝聿铭的父亲,50年后(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300米高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1989年,贝聿铭又指导儿子贝建中、贝礼中设计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建筑、金融、国运,就这样在贝氏三代人的运筹中镶嵌在中华大地。

与公和洋行设计师威尔逊一道承担中行大楼设计的,是时任中行建筑课长陆谦受,在外滩这幢由中国人担任(联合)设计的建筑物上,大门上方的孔子周游列国石雕等中国特色元素,都被认为是陆谦受的手笔。

中国银行系从大清银行转型而来,属于国家银行性质,中行大楼的崛起也就承载了许多人的厚望:宋子文希望它象征着中国银行与外国银行平起平坐的实力,中国商人希望它象征着中国资本的力量,中国建筑师希望它是外滩最高的建筑。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史顾问李庆在2017年向媒体表示:中行大楼“标志着中国民族银行业在帝国主义势力‘挤迫’下,经过无数前辈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抗争,终使国内业务和国际汇兑‘抬起头来’,渐占优势。在众多外资银行林立的外滩,这座由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主持联合设计、自己建造、具有传统特色的中行大楼,正是这段中国民族银行业拼搏史的写照。”

李庆之言并非溢美,为改变外汇业务落后的现状,张嘉璈亲自筹划,1929年在英国伦敦开设中行首家、也是中国银行业率先建于世界最大金融中心的海外机构,至1935年底,中行已在43个国家建立116家特约代理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汇兑银行,逐步打破外国银行垄断中国外汇市场的局面。

根据中行1934年的年报,这一年,全国国际汇兑交易额是15.64亿银元,其中中行国际汇兑交易额达9.8亿银元,占一半以上。“何事不可追步欧美,甚或后来居上!”张嘉璈实现了他的豪言,中行已从交易总量上占据国际汇兑业务的高点。

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出席大楼奠基仪式。1937年,大楼脚手架拆去,外滩天际线的最后一笔被点上中国人的壮丽印记。

人民英雄纪念塔、欧战纪念碑(和平女神像)、常胜军纪念碑,外滩新月形的轮廓内,曾出现过数个纪念碑,沿着黄浦江1.5公里弧线,曾经或正在作为银行、信托公司、外汇交易中心等金融机构办公地的一座座建筑,则俨然是这座城市作为金融中心的巨大丰碑,悠久、鲜活、壮阔、激荡。

迨至20世纪初,数十家外资银行靡集于此,丽如银行(外滩18号)来自英国,德华银行(外滩14号)来自德国,东方汇理银行(外滩29号)来自法国,横滨正金银行(外滩24号)来自日本,奠定了金融界现代化基础。

与此同时,在黄浦江畔壮丽的建筑物背后,一批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中国银行家,试图建立专为中国客商服务的现代化银行。1915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陈光甫,在距外滩500米的宁波路创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面向民族实业,制定了一项以工厂机器设备、成品及不动产抵押,向其发放贷款的政策。

时光一去百年,曾经见证聚散离合的小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中心,作为金融热土的外滩,如同当年向身后蔓延一样,向东扩张到陆家嘴,向南拓展至董家渡,沿着滔滔不息的黄浦江,共同构成“一城一带”的国际金融中心空间构架。

1993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恢复外滩金融街的功能,外滩5号入驻华夏银行、外滩7号入驻泰国盘谷银行、外滩12号汇丰银行旧址迁入浦东发展银行。几乎与此同时,后来被称作“东方曼哈顿”的陆家嘴金融区在一片滩涂中崛起,初步形成浦江两岸比翼齐飞的格局。

外滩金融聚集带核心区——董家渡金融城

2009年,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需求,外滩的金融功能向南延伸至董家渡,形成金融聚集带,外滩金融集聚带聚焦“新金融”,与陆家嘴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2016年,“黄浦区对接中央活动区”通气会上,相关领导表示,黄浦区将把握上海建设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和支付清算中心的重大机遇,董家渡金融城将成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核心。董家渡金融城以建设金融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体为目标,功能设置上,60%商务办公、20%商业配套,打造7天24小时的活力社区。景观设计上,拥有十字景观双轴线,南北向为400米历史文化长廊,含上海最早的巴洛克风格天主教堂和建于1715年的商船会馆等历史遗存。

2017年,外滩金融集聚带进入价值加速兑现期。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以“三马”(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为代表的30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700多家金融机构。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外滩新一轮的大跃进式变革基本落定,从北向南,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金融带和南外滩金融核心,一条兼具经济、居住、文化、历史等多重功能的黄金走廊正式拉开。

绿地外滩中心

2019年,绿地控股接手董家渡13、15号地块,5月8日,这个源自上海的房地产巨头举办“为下一个外滩百年”绿地外滩项目媒体发布。被定名为“绿地外滩中心”的该项目,将打造120万平米巨舰综合体,成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地标,成为下一个百年上演金融风云、写入上海历史的门牌。

向西、向东、向南,从一百年前陈光甫等中国银行家在外滩背后以金融的方式捍卫国家利益、18年前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聚集陆家嘴见证中国全球化和新经济的雄厚实力,再到绿地外滩中心领衔的新金融成为“一城一带”的点睛之笔,百余年间上演无数金融风云的外滩以更磅礴的姿势重新回到金融中心的位置,重聚资本市场决断风云的金融力量。

在遍布传奇的地方书写传奇,满载着金色的担当、金色的光荣。

    责任编辑:蒋雯琦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