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海星:沉迷于历史影像的“打捞人”

2019-07-11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那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秒生命,

是生命被屏息凝固的瞬间,

它们形态各异,

记录着特定的时间和位置,

记录着鲜活的人物和事体。

——张海星

历史就像是一条长河,年复一年的冲刷流淌,许多珍贵的历史事迹永远地沉淀与消失在时空中。历史就好像人类发展的记忆库,没有人想丢失一段记忆,如果忘了自己从哪来,该要到哪去,那无疑是一场悲剧。因此,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执着于历史收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的“打捞人”。

沉迷于历史影像的“打捞人”

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的名篇《珍贵的尘土》讲述了这么一段场景。

清洁工沙梅一辈子从金匠作坊的尘土里搜集金粉微粒,以铸成一朵给少女祝福的金蔷薇。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张海星,就是这历史金粉的“打捞人”之一。他是80年代重庆知识界非常活跃的老枪,曾任渝州大学(现重庆工商大学二分之一前身)中文系的讲师,上述《金蔷薇》的故事,便是他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们的。

文化学者,企业家——张海星

1989年,张海星弃文经商,后来干了二十五年制造业。他回忆说:“我的枪,20多年来,在重庆和全国,都排在前面,而且还打到马来西亚和埃及那边去了。”张老师口中所说的“枪”,并不是打仗用的枪,而是它作为制造业厂商所生产的射钉枪。

2009年,张海星参与资助一大型抗战国画期间,正值摄影家戴前锋的作品集《二战名城老重庆》面世,此作品集自面世以来,广受大众好评。

张海星了解之后,震惊于有太多太多的历史瞬间被精确地记录下来,却长年累月地埋藏在尘埃中不为世人所知。那一张张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老照片,就好像尘土里的一粒粒金粉,埋藏其中。

七十多年来,世界上关于二战的著作浩如烟海,太多经典史学著作中插图都是模糊不清,不忍目睹,至今没有一部规模足够浩大的二战图册供人们查阅。

1943年11月底,成都平原上的新津机场,中国老百姓拖着几吨重的混凝土碾子抢修副跑道,一架新进驻的美军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正在降落。

于是,在戴前锋先生的提议下,他决定投入巨资,编写《二战纪实影像图典》,把目标由中国战时首都重庆,扩大到世界参战各国,包括美、苏、英、法、中、日、德和综合卷,共八卷。

张海星想把这些照片打捞出来,并以最精美的形式呈现给最大多数人看。这是一个耗费巨资、耐心和时间的工程。仅仅中国卷从开编到出版,已逾六年。

抗战时期,中国儿童为美军少将陈纳德赠送圣诞贺卡

《二战纪实影像图典》中国卷全卷5.2万字,有750幅经典照片。

号外号外

止戈 老照片爱好者兴趣群 即日开启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哥的战场”

扫码添加 止小选微信 申请入群, 与历史专家及群友们交流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快来加止小选为好友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