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没点心理疾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

2019-07-18 16: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大家好,我是凹叔。

最近凹叔和朋友见面打招呼,寒暄语不再是“吃了吗?”,而是:“朋友,听说过牛宇虹吗?”

想必大家也都已经听说了这桩奇事,7月13日上午,知名编剧李亚玲发布微博和视频,称其在7月12日乘坐国航航班时,遭遇了一名“国航监督员”大声斥责其他旅客,并报警带走相关旅客,整整滞留了七个小时。

事情的起因,是这位“国航监督员”发现有旅客在航班滑行时接打电话,其实对于这种不规范行为进行善意的提醒本是无可厚非,但“监督员”的态度相当激烈,进而导致矛盾升级。

目前“监督员大闹国航头等舱事件”仍在发酵中,大家对于“监督员”本人的关注,已经大大超出了事件本身。

国航对这位“监督员”的身份,已经作出了回应,国航称:自称“监督员”的牛宇虹确为国航工作人员,但是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已经未从事实际工作。

相关人员称,牛宇虹有“双相情感障碍”,“双向障碍”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精神疾病。

在网友们强大的扒皮能力作用下,牛宇虹更多的“惊人事迹”随即也被曝了出来。

她曾在公交车、地铁、高铁、飞机等不同公共场所与他人发生激烈争执,更有网友戏称其“大战海陆空”。

确实,看着不像正常人。

虽说现在关于牛宇虹的“病”众说纷纭,有人说她确实有精神问题,有人质疑她只是用精神疾病做自己泼皮跋扈的挡箭牌,但凹叔还是觉得大家应该从这场闹剧中回过神来,客观地审视一下这其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

不久前,凹叔看了一部很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

剧中,贾静雯与温升豪饰演的夫妻,

是精神病患无差别杀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属

这部剧花了很大的功夫来讨论精神病患者的人权问题。只是偶尔发作且并不具有肢体攻击性的患者,似乎并不应该剥夺他们自由出入公共空间的权利。

但是和精神病患者共处同一空间的普通人真能够能百分之百不受到伤害或打扰吗?这次的“牛宇虹事件”告诉我们,无法保证。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们对于精神病患者群体的关注度和合理化管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也不仅仅是已经被医学鉴定出来的那些精神病患者,在高压的现代都市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些难以发现、甚至自己都没能察觉的心理障碍问题。

外卖不知道该点哪家的时候,我们抱怨说:“哎,我的选择恐惧症又犯了。”

早晨上班,刚下了电梯就怀疑家门没锁,不得不呼哧呼哧地跑回去,像之前无数次跑回去确认的结果一样,门锁得好好的,于是懊恼道:“万恶的强迫症啊!”

大多时候,我们只是笑谈,却从未真正地意识到,心理问题离我们真的并不远。

索性,凹叔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催眠师手记》这本书。

这本书是自称“狂想代理人”高铭的又一部作品。之前,他的另一部作品是火遍全国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高铭花费数年,深入催眠、心理诊所,接触真实案例,打造了一部如美剧般精彩的心理推理纪实档案。

《催眠师手记》系列以催眠师“我”为第一视角,采取美国季播剧的方式,每季收录10个故事,写成15篇文章。

这本书有两个主角——“我”和搭档。“我”是催眠师,搭档是一个心理分析师,两个人一起开了一个催眠诊所,而所有的故事,都来自那些来诊所治疗的人。

凹叔会从中选三个我个人最喜欢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01

《 迷 失 》

某天,一个中年男人慌慌张张地跑到诊所,对我们说:“我的一个人格不见了。”

“人格分裂”是悬疑片和恐怖片的惯用套路,就是好几个意识共享一个身体,这个男人的意思就是——和他共享身体的一个意识消失了。

而更要命的是,消失的那个是原本的“人格”,而现在的这个他是原来的人格主动制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主体制造出一个分身,结果主体消失了,只剩下分身了。

我和搭档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我对他进行了催眠,了解了大概的情况。

在催眠中,这个男人居然称以前的自己为“他”。三年前,他开始努力制造一个新的人格,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他成功了,他制造出了一个新的人格,可是原本的那个人格却消失了。

就在我面对这个病例一筹莫展的时候,搭档找到了突破口,他发现这个男人进门之后绝口不提自己的婚姻状况。

在我和搭档的引导下,中年男人终于说了实话。

三年前,他和妻子离婚了,原因是妻子出轨。离婚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他原本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但是从那之后他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妻子的出轨对象。他开始不断模仿那个男人,时间长了,他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像自己,照镜子的时候他仿佛看到那个男人在对他笑。

他根本没有人格分裂,他只是原本的人格被吞噬得所剩无几了。他不好意思将婚姻里失败的经历摊在桌面上讲,只好编了一个蹩脚的谎言。

我们给他介绍了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希望他能找回自己。

02

《 衣 柜 里 的 朋 友》

你相信鬼魂的存在吗?

我们诊所接了一个单,有一个少年,原本很聪明,可是13岁以后,他就能看到自己衣柜里有一个女人,披头散发,穿一件白色的长裙——就是最典型的女鬼形象。

并且,那个女鬼还会和少年聊天,总对他说:“活着很没意思,上吊自杀吧。”

家里人找过道士和尚,换了所有家具,甚至还搬过两次家,但是都没用,在没有衣柜的时候,女鬼就在床底。

我和搭档来到他家里,少年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窗帘全部都拉紧,整个房子阴森森的。我们打开衣柜,想象中的女鬼没有出现,只有一衣柜的书。

少年说,女鬼就在那里,不过其他人都看不见而已。他很喜欢和女鬼聊天,因为女鬼了解他。

在和少年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不仅不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

在接连几次装神弄鬼被我们识破后,少年摊牌了:“我们做个交易,你们假装治疗完毕,我假装好一阵子,你们找我爸拿到钱后别再来了。

搭档一听怒火中烧,他对少年说:“你卖弄着自己的小聪明,编了一个拙劣的鬼故事。明天我还会来,如果你还像个小女孩那样扭扭捏捏,只能说明你只是个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小鸟罢了。”

第二天,我们再去的时候,少年的态度已经好了很多,接下来的几天他甚至主动来我们住的宾馆和我们沟通。

而我们也了解了,为什么他要编一个这样的鬼故事。

从幼儿园开始,他就异常聪明。小学时候还好,大家都喜欢聪明的孩子,而且也并没有太重的负担。但是初中以后就不同了,他被逼要去承受一些成年人的压力。

那段时间,他不记得自己背了多少无聊的垃圾,解了多少故弄玄虚的数学题,写了多少谎话连篇的作文。而同学们都开始疏远他,排斥他,有些甚至对他进行校园霸凌。

家长和老师们不让他看自己的书,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却要求他交出耳目一新的东西。

少年说:“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活得像一个实验动物,没人同情我,没人安慰我,没有人真的在乎我。

而他,编的这个谎言,只不过是想逃离那种环境,可以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看看自己喜欢的书。

衣柜里从来没有女鬼,但真的有能跟少年对话的朋友,那就是书。

03

《 木 兰 》

诊所里来了一位女人,她的问题是:对一件事经常会陷入到无休止的修正,修改,检查的状态,无法自拔。有点像极端的完美主义者。

她创业两次,第一次创业的公司以一个很高的价格卖了。第二次创业开始,这个问题就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些已经做好的项目,利润都到手了,还会觉得做得不够好,心里不安。

我和搭档试图从她的生活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因为很多问题就像我们皮肤冒出的痘痘。那些痘痘看起来只有针尖大小,但是底下很可能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溃疡、脂肪渣。她显现出来的这个问题,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她沉默了很久,终于开口了:“我爸对我很严格,有一次他让我去打一个欺负我的男孩,我不愿意去,他很愤怒。一次看电视的时候,我听到他小声说——我没福气,我命里该着,没个儿子。”

搭档问她:“你父亲虐待过你吗?”

她:“没有,但是他会故意忽视我。我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想得到他的认同。但是每一次他都问,比我优秀的人是谁,是男的还是女的。那种打击和诋毁,让我感到窒息。”

她是在她爸去世后才做出成绩的,她爸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真遗憾你不是个儿子,否则我就能安心闭眼了……”

我们终于找出了病灶,搭档说:“你现在的成就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你理应享受这一切,无需惭愧,也无需证明给任何一个人看。那个无聊的性别歧视,你已经背负了太久。你不该承担这些,因为错的是他。更何况,那个人已经不在了,你,还要让他继续压在你的心头吗?”

临走前,她对我们说,她最喜欢的《木兰辞》。以前她羡慕木兰,是羡慕木兰凭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别人的认可。现在她才明白,木兰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给自己看。

好了,三个故事,凹叔已经给大家简单讲述完了。

其实每个故事解谜的过程是复杂的,在文中我这每个故事寥寥几句根本展现不了阅读原书的快感。当然,我把这三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给大家,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获得解谜的快感,而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故事的情节,以及作者要给我们传达的信息。

高铭是一个很高明的作者,他的每一个故事与其说是在写某个人的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在写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

《迷失》里那个不断想活成别人的模样,最后却发现自己消失了的中年男人,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中从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羡慕别人的生活,我们都活过成某种样子。到最后,你成功了,但是你已经不是你了。

看这篇《迷失》的时候,我想起了《阿甘正传》中珍妮和阿甘的对话。

电影《阿甘正传》剧照

珍妮问阿甘:“你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

阿甘说:“我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衣柜里的朋友》中,那个编鬼故事获取自己空间的少年,是多少学生的化身。他们被辅导班和各种兴趣班包围,他们没有自己的时间,他们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得明明白白。而那个拙劣的鬼故事,不是孩子编出来的,是大人们一手撰写的。

《木兰》里的女人,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绝不少见。性别歧视问题在很多行业依旧存在,女性在职场被迫保证几年内不怀孕的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一次头条。

一部作品,如果仅仅是讲故事,当然可以是好作品;但是如果它在讲故事的同时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一点思考,带来一些进步,那一定是更好的作品。

而这本书,属于后者。

↓凹叔推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高铭 著

磨铁图书出品

这本书,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的故事。这本书,是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在与精神病患对话的内容里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表现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闻所未闻却又论证严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专三千;本文编辑:渣狸;监制:袁复生。如需转载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