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的考古往事:在敌楼里殉情的年轻恋人

2019-07-22 20: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赵芬明

本期故事关键词:考古

我在楼子里寻摸了半天,透过箭窗看见有两个人依偎在一起。这两人是一男一女,女的依偎在男的怀里,身旁放着两个旅行包。

-1-

从黄土岭到苗城子,有十多里的路程。这段距离虽说不远,却很难走,一路上坑坑洼洼,车子颠得厉害,我们只好跟在车后面徒步而行。

走了大半天,才来到村口。村后一座大山巍然耸立,好似一幅天然的巨型屏障,山脊上起伏的长城清晰可见。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脚之下,石头院墙,青灰色的砖瓦房,显出几分古朴。

我们一路打听,来到一处石墙围就的小院。院子坐北朝南,院里有三间瓦房,木头的门窗已经很旧了,显出乌黑的颜色。

说话间,从屋里头走出一个身披蓝布袄的红脸汉子。鞠书记赶紧走上前去:“苗大哥!”

红脸汉子从嘴里抽出烟袋,连忙伸出大手:“哎哟,鞠书记啊,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原来这“苗大哥”是村里的队长,大名叫苗芳,50 多岁的样子,论年纪我应该叫他苗大叔。

鞠书记把我们此行的目的说了一遍,安叔递上介绍信。苗大叔大手一挥:“唉!看啥介绍信呀,你就是最好的介绍信。快进屋,别在当院站着。”

苗大叔催促老伴张罗午饭,苗大婶不敢怠慢,一边喊大闺女抱柴禾烧火,一边淘米、切菜。

苗大叔有一个儿子,三个闺女,儿子排行老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叫刚子。可能是“千顷地一根苗”的缘故,苗大叔两口子对刚子十分宠爱。午饭时,刚子也和我们坐在一起,端起酒杯就喝了起来。

而他的姐姐和妹妹则待在堂屋里等着,安叔看了不忍心,就说:“叫嫂子她们来,一块吃吧。”苗大叔不以为然:“不用,让她们等一会儿。”

吃完午饭,鞠书记就要往回赶。大家把鞠书记送到村口,目送他渐渐远去,才依依不舍地返回。这一别,不知道啥时候再见面。

我们的到来又给苗大叔一家添了不少麻烦。原本他一家六口住两间房里还能凑合,现在突然又增加了四个大老爷们,房间就显得紧张起来,苗大叔把东屋让给我们,自己和苗大婶搬到小西屋和俩闺女挤在一起,大闺女被打发出去借宿,他儿子刚子和我们住东屋。

好的被子都让给我们,他们盖旧的。

偏僻的山村,朴实的乡亲,着实让我们感动。

晚饭的时候,我们端起饭碗却还不见苗大叔的几个闺女。庞老师看见几个女孩趴在锅台上吃饭,就对苗大叔说:“您还是叫几个妹子进屋一块吃吧,要不然这饭我们怎么能咽得下去啊?”

苗大叔看着我们认真的样子,也就只好答应了。

苗大叔酒瘾大,每顿必喝。据他说,我们没来的时候,他们爷俩每天都喝,即使吃咸菜,也照喝不误。他们不仅一块喝酒,而且还一块抽烟,苗大叔抽旱烟,刚子抽烟卷,一家两个“大烟筒”。

村西头靠山脚下,有一座石头砌的城墙,就剩下半截子墙基,应该是明朝的戍边将士修建的。

苗城子的山又高又陡,地势异常险峻。正是这个原因,让山梁上的长城保存得很好,城墙上的女儿墙,敌楼上的垛口墙、门窗依稀可见。

我们上山考察,需要在村里雇两个向导。苗大叔听了就说:“那就让刚子跟你们去吧。”

庞老师有些担心:“刚子能行吗?”

刚子在一旁摩拳擦掌:“咋不行?我也经常上山去放羊呢。”

苗大叔看出庞老师的心思,嘿嘿一笑:“行不行,你们试试不就知道了?”

我心想:您老两口把儿子惯得不像样,爬山可是个苦差事,这小家伙恐怕走到半路就得后悔。

-2-

早晨吃完饭,刚子和另一个小伙子领我们出门,我们沿着沟底的小路向东走,又爬上山梁,越走山势越陡峭,越走路越窄。刚子在前头带路,依然是健步如飞,而我却上气不接下气的,大口喘粗气。看来我还真小瞧这小子了。

我们跟随刚子,七转八拐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登上了山顶。

这里地势很高,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此时正是初秋时节,霜气把树木植被染得五颜六色,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绵延不绝,好似一幅绝美的油画,甚是好看。

我们找到长城在苗城子和黄土岭的交会点,长城到此分成两支,主长城拐弯西行,分支沿着山脊继续朝北进入辽宁地界。据说,这道长城一直延伸到辽东,它应该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辽宁境内的长城,不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所以我们到此调头往西。

初秋的季节是凉爽宜人的,我们考察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刚子在前面给我拉尺子,我在后面记录数据。安叔负责文字,庞老师照相,我和大师兄玉岩测绘敌楼。我和刚子腿脚快,走在前面,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和大部队拉开距离。前面是一座高大的敌楼,完好如初,测完最后一尺,我们钻进敌楼。

这座楼保存得十分完整,楼体上拱门、箭窗和垛口墙一应俱全。敌楼的底部直接坐落在岩石之上,基座用平整的条石砌成,一共有六层条石,每块条石都在 150 公斤以上。

如此巨大的石块,是如何运到峰顶之上的?这至今仍是个谜。

楼基上的楼体用青灰色条砖错缝砌成,明朝的青砖体量巨大,普通的城砖也有 20 余公斤。这些青砖用陶土烧造,山顶上没有土壤,只能在山下建窑烧造,然后再从山脚运上山顶。

建一座这样的敌楼,至少要用 3000 多块青砖。虽说当时大明王朝委派戚继光征调 20 万大军投入到万里长城的修建当中,却是杯水车薪一般。据说当年除了肩扛人背之外,大部分使用了骡驮和羊驮。

敌楼的东西两侧连接墙体,从墙顶可直接进入敌楼。楼门两侧各有三个箭窗,箭窗顶部用小三角砖圈成半圆形。楼体和楼顶的结合处有三层出檐,中间一层砌“菱角牙子”。楼顶的四周竖起锯齿状的垛口墙。

这座敌楼,上小下大,砖缝用白灰勾抹,横平竖直,做工考究。

-3-

此时大部队还没有跟上,刚子像猴子一样从拱门钻进楼。我刚把尺子卷好,见刚子像触了电一般,嗖的一下又蹿出门来。

他面如土色,气喘吁吁,张大嘴巴说不出话来。我忙问:“你这是怎么了?”

刚子喘了几口粗气,惊魂未定:“里面有死人!”

“嗯?怎么回事?哪里有死人啊?”我问他。

刚子用手指了指敌楼。

看刚子魂飞魄散的样子,我想笑:“走,咱们看看去!”刚子挣脱我的手往后缩:“我不去。”

“不去,你就在这等着吧!”我说完迈步进了敌楼。

眼前这座空心敌楼,里面三条拱道,两道隔墙,上有拱门相通,里面四通八达。

我在楼子里寻摸了半天,透过箭窗看见有两个人依偎在一起。这两人是一男一女,女的依偎在男的怀里,身旁放着两个旅行包。

近前看时,是两个年轻人,大约 20 多岁的样子。男孩英俊帅气,上身穿一件咖啡色的夹克衫,下着黑色长裤。女孩穿了一件白底蓝花连衣裙,身上披着一件男式西服,她侧身躺在男孩的怀里,似乎睡着的样子。男孩斜靠在墙壁上,头微微低垂。这二人面色青紫,已死去多时,看上去甚是骇人。

虽说我心里有准备,还是被吓到了,一时间惊得头发倒竖了起来。

我赶紧返身出楼,和刚赶来的庞老师碰个正着。庞老师见我神色慌张,就问:“小明,里面什么情况?”我稳了稳心神,把刚才的情况说了一遍。

还是安叔和庞老师久闯江湖,有经验。

“别急,咱们先看看再说!”安叔说道。

我们跟在庞老师身后,又返回楼内。安叔仔细地看了一会儿,指着地上的药瓶子说:“没有打斗的痕迹啊!很可能是自杀呢。”庞老师和大家说:“咱们先出去,保护现场,等公安局的来查一下吧。”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理。

因为发现命案,我们提前下班,回到驻地把这事和苗大叔说了,他赶紧派人骑自行车去乡里报告。骑车去乡里,一个来回也得两小时。

等报信的人回来后,天已经黑了。

第二天一早,乡里的治安干部才带着县里的公安赶到现场。通过勘验现场,说是自杀。

两天后,苗家城子忽然来了几辆车,从车子上下来几个男男女女。

原来,警察通过死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和遗书,确认了死者的身份,随后通知了他们的家属。来的这些人就是死者的亲属,其中有两个中年妇女哭得是死去活来,在众人的搀扶下才从车里下来,女人们在村头等,男人们拿着工具,去山上抬人。

几个小时过去了,尸体终于被抬下山来。众人把两具尸体放到河滩上,四周用白布围起来,伴随着两个中年妇女的哀号,给他们换上了新衣。

苗大叔从乡里回来,说:“两个死者是南方人,因为搞对象,遭到家里的反对,一时想不开就双双寻了短见。”

苗家城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考察组重新上山开始工作,当我又来到他们殉情的那座敌楼时,总感觉那里阴森森的,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4-

转眼就到了初冬,天气一天天地冷了。

苗城子的长城考察工作即将结束,安叔和庞老师展开地图和苗芳大叔商量下一个驻点。由于长城北坡十分陡峭,距离村庄又远,不适合做驻地。长城南面的山势较缓和,距离村庄又近,是理想选择。苗大叔手指董家口,说:“这个地方距离长城很近,而且那里的老乡亲我也熟悉。”

庞老师高兴地说:“太好了,那就麻烦苗大哥领着我们走一趟?”

苗芳大叔很爽快:“没问题。”

第二天一早,苗大叔披上大衣,套好驴车,把我们的行李装好。

相见时难别亦难,又到了分手的时候,辞别了苗大叔一家,我们沿着村西的小路往董家口方向而去。

-END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