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敢创之旅》:“特色小镇”如何经营?来自美国科勒镇的启示

里斯本
2019-07-27 08:4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世界著名的卫浴巨头、在动力和旅游产业亦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美国科勒公司,是一家从无名小镇成长起来的家族企业。科勒的百年奋斗史不仅见证了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幻,经受了战争、经济起伏、科技进步的考验,也是亲身参与到从技术研发、国际关系、艺术与教育等方面的浪潮中的过程。

从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到拥有全美影响力的事业初创期当中,科勒有一件重要的举措,至今值得人们借鉴和深思。那就是缔造科勒公司所在的科勒镇。人类为了实现宜居宜业的梦想,千百年来未曾停止努力,在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总结当中,造成的梦想逐步通过人们的探索实践变成现实,积累为方法,升华为模式。而这也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敢创之旅》所讲述的故事。

众所周知,规划和建设城市一般是政府的职责。但在工业革命以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初,由于大量的土地是由个人业主和企业开发的,政府的能力还覆盖不到那么远,换言之,个人和企业比政府更早地系统探索过规划和建设城市的经验。一些已经具备较强专业技术水准的建筑师为这些个人和企业业主提供帮助。属于科勒的这样一座承载梦想的小镇就是这样建设起来,并在几十年中逐渐完善,成为一个企业造城的标杆,也是一座典型的能够代表现代宜居宜业生活方式的美国小城。

19世纪末,科勒公司把生产重心从农具转向洁具,在希博伊根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制造厂。

高质量是科勒公司从创始就拥有的重要品质,因公司产品上印着科勒家族的名字。

科勒镇秋日美景

田园城市的理想感召

科勒镇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科勒公司建成了铸造厂,作为主要的生产基地,很多工人为了上下班方便,就自己在附近建造房屋。这个以科勒公司为核心自发形成的居民点还没有名字,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可以叫“科勒厂区和生活区”。到1912年时,工人们已经修建了40栋房子,建筑增多、街道逐渐密集,于是大家投票为这个小镇命名为“科勒镇”,时任总裁沃特·科勒也开始重视小镇的发展。

作为科勒镇的最大业主,沃特·科勒对这个小镇的未来图景有过一番思考。他的父亲约翰·麦克·科勒经历过欧洲社会民主运动,发自内心地希望能为家人和同事们带来一种文明、先进的社会生活。沃特延续了父亲的追求,认为这个城镇应该平衡好科勒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它不应该成为像大城市那样拥挤、不够卫生、地价高的地方。这一方面与科勒家族经营企业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席卷全球的“田园城市运动”思想的影响。

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年发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后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再次出版。他针对当时的土地制度与社会现状,以温和的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提出通过建立田园城市单元,即一个能够自主运行并生长的小模型,来分散大城市的人口,缓解拥挤加重、居住和工作条件逐渐恶劣、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

霍华德的思想受到企业主们的拥护不无道理。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几十年,企业在生产地出资建设并管理的“公司城”方兴未艾,本来这些城镇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出现各种负面效应之后,企业主们纷纷反思以往的做法,希望以后能让自己的“公司城”改头换面。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意识到,也许是建设城市的思想本身出了问题,做这件事需要换一种方法,需要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有新的理解,这也与劳资之间的冲突与缓和有密切关系。

由此,在企业主们的推动下,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广,最终发展成了世界性的运动。除英国莱奇沃思和韦林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先后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思想的示范性城市。这种思想的影响一致持续到现在,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也有巨大影响。1913年,沃特·科勒在欧洲周游时见到了霍华德,这真是一次决定科勒镇命运的会面。

科勒镇一直是抚养孩子的好地方,那里有许多有益健康的活动,像这种五月柱舞可以丰富孩童的生活。

科勒镇房屋的水彩素描。科勒公司以成本价向员工出售住房,并且对员工转手毫无限制。

1920年代的美国俱乐部

科勒家族的梦想探索

沃特·科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企业发展和员工生活改善应该是同步的,让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住房和家庭,这才是他作为企业家想要实现的“美国梦”。在大举建设科勒镇之初,沃特采取了一项关键的措施,他把大面积土地转让给了旗下的科勒家装公司,让他们来建造房屋并以成本价转让给员工。科勒房屋和贷款协会可以给员工们提供低息贷款,支持他们购买公司建造的房子。员工购买房屋之后,有独立自主的处置权,再次转让时不需要向公司报告。

这种创造性的做法,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造城的责任,另一方面则维护了员工生活选择的自由。科勒镇的房地产开发主要由企业来做,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实现一种社会公益式的员工福利。买房的员工们不至于有太大的负担,会更有恒心为企业服务,也更有享受这个小镇平静生活的愿望。

另一位对科勒镇来说十分关键的人物是美国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奥姆斯特德,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其城市规划思想在《美国城市的文明化》一书中有集中表述。奥姆斯特德兄弟开办的事务所在美国当时很受欢迎,沃特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聘请他们为科勒镇编制五十年周期的发展规划,设计街道、公园等景观区域。这次合作奠定了科勒镇此后百年作为环境优雅的“花园城市”的基础。

科勒是一家规模大的生产型企业,员工众多,当他们相对集中地居住在一个小镇上,日常生活中的休憩、就医疗养、子女教育等就都成了企业需要操心的问题。将科勒镇打造成一个绿草茵茵的花园镇是很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对平日劳累的科勒员工们来说,也能很方便地转换身心。1965年,科勒公司把650英亩土地赠送给所在的威斯康星州,创办了约翰·麦克·科勒州立公园,现在名为科勒-安德烈州立公园,这片土地原本是科勒公司计划开凿运河后用来运输原材料和成品的,后来曾开办经营性农场,在转为州立公园之后,则彻底成为一片公共绿地。关于这些涉及公共利益的小镇开发问题,科勒公司都本着权衡公私利益的原则去决策,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让科勒镇的居民能持续拥有花园般的生活。

1942年左右的美国俱乐部中的一间卧室

美国俱乐部中的华盛顿室

来自公司不同部门的科勒员工加入公司的保龄球联赛中。

峡谷公园举办的社区活动在1920到1950年代间十分盛行,如音乐会、户外电影、“冰淇淋社交”等。

愉快玩耍的孩子一直是科勒镇永恒的景象。下图是娃娃童车游行,这个游行直到如今仍然是年中盛事。

约翰·菲利普·苏萨和他闻名于世的乐队在1919年和1925年于峡谷公园的自然剧院演出。

科勒公司还通过各种运营方式,为科勒镇的居民提供了很多种类的公共生活。在科勒镇中心,公司建造了一个廉租房社区“美国俱乐部”,专门为单身移民员工提供宿舍。俱乐部有250间住房,提供非常便宜的房租,建有洗衣房、餐厅、阅览室、棋牌室、理发店、健身房、啤酒吧等。因为功能齐全,年轻居民多,俱乐部也成了科勒镇的社交中心。看起来像公司招待所,其实并不只是这样,俱乐部还办有夜校,让员工们可以学习提高。人多的地方一定有艺术、体育和娱乐,科勒镇也是如此。他们有乐队、合唱团,有棒球、橄榄球、网球、体操联赛,有摄影俱乐部、户外集市、马戏节,还有妇女俱乐部、童军和慈善协会。后来科勒家族还创办了艺术中心,每年都邀请艺术家入驻科勒镇驻厂创作,其中的很多作品都与科勒的技术相关。

可以生长的小镇

无论从各方面看,科勒镇作为一个经典而成功的“公司城”,都是高水平的企业文化和城市发展思想的产物。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勒镇的面貌也与中国曾经广泛存在的很多小城镇相似。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国营企业由于国家战略布局和矿产资源分布等重要的原因,在广大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布置了生产基地,并基于此发展出了城镇。在很多文艺作品当中,都有这样的描述,比如导演王小帅在自传书籍和电影作品中都谈到过在贵阳郊区小镇成长的经历。2017年上映的电影《八月》从孩子的视角反映了一座老电影厂的变化。很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小城给我们带来过很多乐趣,也使我们依靠那里小而全的公共服务而成长,当我们来到大城市生活时,再回头看这样的工厂城,心情却是复杂的。

对科勒镇来说,百年来,从景观到社会风气都保持得相当稳定。不过,这里的居民很多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科勒员工业主了。对一座由工厂缔造的小镇来说,怎样才能保持长期有生命力的状态呢?在1950~1960年代,科勒镇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岁月,由于大城市的商业更加发达,科勒镇的购物中心和加油站等产业一度无力与其竞争。时任总裁小赫伯特·科勒推出了“目的地科勒”概念,将其与新的科勒镇五十年发展规划相结合。小赫伯特的想法是,利用科勒镇美好的景观条件,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旅游地。由此,科勒镇先后建设了高档商业中心、高尔夫球场等设施,并将美国俱乐部改造为顶尖的度假酒店,科勒家族其他成员运营的艺术中心也为营造小镇的魅力作了很多贡献。时至今日,科勒镇仍是一个有1900户居民的工业生产基地,但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度假旅游休憩地。

豪伊森科勒药房是商业区里的一家商店。小赫伯特·科勒回忆道,那里的冷饮柜有着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淇淋苏打。

商业设施位于紧邻美国俱乐部北边的低层建筑里。这些建筑现在成为沃特休闲健身中心。

驻厂艺术家在科勒艺术中心里进行创作

小鲁思·德·扬·科勒是约翰·麦克·科勒艺术中心的主管

约翰·麦克·科勒艺术中心

建于1918年的美国俱乐部最初为单身男雇员宿舍。1970年代,它逐渐失去了原有功能,被翻修成了豪华度假村。

科勒镇的经验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营造小镇最重要的是挖掘其使命,为之赋予充足且可持续的动力。近几年中国“特色小镇”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一些成功的小镇不乏著名企业大力营造的身影,他们和科勒的成功做法一样,让企业负起责任来为小镇的公共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不功利,不求快,制定长远的计划,发掘本地的优势,把生活、旅游与企业的生产特色结合起来。从食品、服装、医药到工艺品甚至互联网虚拟产品,好奇心强的当代人为这些小镇持续带来注意力。

尽管有一些经营小镇的企业是传统的文化旅游开发和房地产企业,但他们的成功所遵循的原则也与科勒镇的做法比较一致。乌镇的开发就始终很重视本地与移民的关系,居民与游客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介入、科技介入的关系,坚持自身的长期发展理念和规划,一步步去做实,也坦然地接受各方面的批评建议。近年的戏剧节和互联网大会都为乌镇的旅游开发带来了亮点。

即便是那些资源枯竭型的小城镇,面对未来时也有可以走通的道路。比如黑龙江的林业之城伊春,四大煤都之一的鹤岗,都在精明收缩理念指导下规划以恢复景观、维持生态、服务现有居民为目标的未来发展规划。像科勒镇那样去采取合理的措施,权衡好各方面的发展要求,不盲目地去造房子卖房子,无论面对怎样的现实压力,也不会偏离初衷。

《敢创之旅:科勒百年传奇》书影,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