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平原纪》:一封写给故乡的情书

2019-07-29 11: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大地上的村庄

站在大地上的任意一点闭上眼睛,随意向任何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总会有一个村庄在那儿等着你——这就是平原,坦荡如砥、开阔辽远的平原。他们一律上百年或者上千年的岁数,可你看不出他们有半点老态龙钟的样子,相反,他们不是飞檐红瓦、绿树雪墙,就是小桥流水,鸡鸣犬吠。许多院门上还贴着半红的门联儿,印证着那种鞭炮齐鸣的喜气儿还在。

他们还有说不完的故事。

从前的,现在的,传奇的,鬼怪的,无计其数。去问村里岁数最大的人,他最为详尽的讲述也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一知半解。

一个村庄有一个名字,简单洗练得一语道破。但你想将他一览无余是办不到的,你的努力只会像一种拆解,越拆越多,越拆越多,最终让你失去信心。

如果村庄是一棵大树,那一个人就只能是他的一片叶子,几十年的人生只是一个春夏,今年落下去,明年再长出来的就肯定不是你了。

即使如此,数百口甚至上千人的村庄,扶老携幼的村庄,前赴后继的村庄,你却看不到一点不堪重负、步履凌乱的影子和迹象。他总是有序地归置好一切。像一只母鸡尽力伸开翅膀保护好它的每一只鸡崽。人行千里最后惦记的仍是落叶归根。从出生那天起,这个村庄就成了这个人最安全的地方,回不到这里,就算灵魂飘在空中,飘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上空,他也会感到痛心,一生最大的心痛。

所以,村庄是轻易不会挪动地方的,他知道那些随风而去的人早晚要回来,为了不让他们回来扑空,他总是原封不动地略微修饰一下自己的形象,好让回来的人即使半夜中摸黑回来,也能摸回家,摸到他们熟悉的炊烟、小路和浓浓的从小闻惯的气息。摸到自己因激动而不可收拾的心跳。

村庄的路不在地上,他总是不断地向高处走去,在不可高的高处,他知道一切,包容一切。许多人,或者说一代一代人跟着他向高处去。他们到底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因为没有一个人回来,所以我们一概不知。但是肯定,在那个不可高的高处,还有一个与我们的村庄一样的地方,他秉承了村庄里一切美好的向往,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

因此,一个村庄是不可战胜的。你可以冲垮一段泥墙,卷走一片屋顶,拔掉几棵大树,就是没法像抹掉雪地上的脚印一样抹掉一个村庄。走了的人再回来,修好院墙,植上几排小树,养几只鸡,喂一只小狗,村庄就会还是原来的村庄。

只要有人,一个村庄就有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一个村庄总是记满了人的故事。这些大树的叶子,让村庄一年年丰满充实,直至果实累累。

我一直喜欢翻看地图,尤其是市县一级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全都是村庄的名字。那些饱蓄故事的名字真是千奇百怪,有的直接,有的随意,有的雅致,有的机智,有的名字本身就隐含着一段美好的传说,或者是一个典故。他们偶尔也会有重名的,但也只是说明当初的命名者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最根本的,是每个村庄,都有自己难以言传的体香。不必去特意寻找什么证据,你只要细心留意那些鸟,那些成千上万的鸟,那些有名无名的鸟,那些南来北往迁徙数千里的鸟,第二年从南方回来,总能从成千上万的村庄中毫不费力地找到它们去年的故乡,甚至将巢筑在分毫不差的旧房檐下,老枝杈上。就算相邻不远的两个村庄如何相似,甚至于名字也一样,它们也不会出现半点差错。

我六岁那年,带着三岁的弟弟第一次出门“远行”——去几里外的姥姥家。中途回头遥望我的村庄,竟是那么温暖、亲切,它比别的村子更让我有一种安全感。到八岁的时候,我就可以偷偷带着小弟兄们去十几里以外的县城赶集。我说这些,是说我的小村子不但给我安全感,也培养了自信心。但是现在,我的儿子,马上要八岁的儿子,在县城里住着却连穿越马路都会令人提心吊胆,更别说他一个人会到县城内的集市上去赶集了。我在小时候,对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熟悉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甚至各家的大人小孩、他们的很多远近亲戚、他们家的鸡鸭牛狗等等的脾气都了然于胸。

村庄是大家的,在这里,我的村庄就是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主人,他永远不会有陌生感,不会孤立无援。就算他是个孤儿,他也不会手足无措,拘谨害怕。“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一样让他快快乐乐地生活,一天天长大成人。

就像每个人一样,每个村庄也有一张自己的脸——那是一张让村里人倍感亲切的脸,他表情丰富,不愠不怒,从不摆出一种脸色给人看,村人也不会摆出一种虚伪的脸色行事,从来也没人有这种想法。

因此,无论是浪子还是骄子,村庄都会平等对待,恶人和伟人都一样有自己的籍贯。这也符合一棵大树的性格:他不会因为一片叶子长得阔大无比或者扭曲变形就给他另外的脸色和待遇。一个人的一生,就是那么简短的一个春秋,太短暂了,眨眼间就会风吹叶落,保护都来不及,又哪里忍心去苛责呢?

因此一个村庄就几近于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而佛从神事。如果村庄不是隐居民间的神,他怎会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仍然不见苍老呢?

岂止是不见苍老,那简直是应该算得上返老还童、返璞归真的。

选自《平原纪》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乡愁都会如影相随,不离不弃。本书就是一部倾吐乡愁的故乡之书。平原,作为地理名词,已遍布世界七大洲;而作为地名,则是作者生长于斯的故乡。作者撷取多年创作精华,既有对平原“向水而居”的念念不忘,也有对乡村物事细致入微的描画;既有对乡邻们诸多传奇式经历的追忆,也有对自我体验的备忘录式的“打捞”;而对故土和亲人们“弥漫过来的那些忧伤”,字里行间则更多地呈现出浸入骨髓的“既绝望无助又温馨恬淡”的“记忆的芬芳”。

媒体评论

这是一封写给故乡的情书。远方是无法触碰的白月光,故乡是长在心口的朱砂痣。

这是生命行至中途的人生参悟。所谓的人生,不过是走了一个圆,曾经一意孤行地离开,如今义无反顾地归来。

这是一个人半辈子的念想,也是对未来的忠告,愿每个离家远行的孩子,无论走得多远,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爪哇岛的文字,“跨文体”意味浓厚,而他“从平原到平原”的手书,显然有多重暗喻和指向。他将自己得天独厚的“平原”用文字推演开来,读得人乡愁如烟,杂树生花。                        

——周海亮(畅销书作家,剧作家)

爪哇岛的文字朴素而真诚,就像平原上蔓生的野草,自由度以及辨识度都比较高。乡愁的记忆由无数的点所构成,他用自己所熟知的乡间事物和人作为备忘与标识,绘出了一幅独特的灵魂版图;在向水而居的精神故园,那些淡逝的人事与风物,得以清晰浮现在时间的水面。        

——宋长征(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爪哇岛的散文,简约处含蓄节制,惜墨如金;陡峭处天马行空,恣肆淋漓;既可凝练含蓄,又能汪洋恣肆,诸多旁逸斜出的“闲笔”,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平原”生机盎然;事实上,他笔笔处处都在为他“一个人的平原”作传,绘制精神版图。              

——刘玉栋(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爪哇岛写平原,也是写众生,写万物生灵,笔法细腻如徽雕,视野宽阔如江河。他通过回忆的方式,描述我们民谣般的未来。他以质朴为至美,诗性悲悯,谱写乡野画卷。

——傅菲(作家)

乡村风土,故物葱茏。在《平原纪》中,爪哇岛溯洄从之,行文潺湲,以满纸云烟的笔意,写尽了生生不息的平原。

——闫文盛(作家)

《平原纪》爪哇岛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