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偶像产业,请慢一点

2019-07-30 18: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 | 二三三 编辑 | 范志辉

7月22日,“卜凡成立个人工作室”和“坤音娱乐声明”的新闻相继出现在各大媒体引爆。一方坚称经纪约已无效,另一方则希望能积极沟通解决。而几个月前,坤音娱乐被音悦台拖欠1000万的事件还没有得到解决,如今又有艺人出走,坤音娱乐可谓是命运多舛。

7月25日,“岳岳谈卜凡退队”秦周姨101”“卜凡回应争议”等三个话题再次登上微博热搜,当事人卜凡表示“走到这一步,是积累了很多矛盾没化解”,ONER队长岳岳则表示曾“试图很多次去挽回这个事情”,粉丝则根据恶意爆料玩起了谐音梗。

不过,看似一场罗生门的背后,其实也是在风口中快速催熟的偶像产业各方累计已久的矛盾集中大爆发。

命运多舛的坤音娱乐

2019年之前,坤音娱乐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

坤音娱乐成立于2016年9月,公司的启动资金由秦周懿个人承担,随后又有了另一位合伙人倪丽诗的加入,以及峰瑞资本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两年后,爱奇艺以选秀综艺《偶像练习生》掀起了国内偶像产业的浪潮,而坤音娱乐则是主要受益者之一。公司旗下岳岳、卜凡、灵超、木子洋等四名练习生因在日常视频素材中“住最土的楼,吃最便宜的煎饼果子”,“坤音四子”也被网友成为“贫民窟男团”。

虽然最终“坤音四子”没有人能获得出道机会,但前期的镜头、话题热度足以让他们赚够一波人气,汇聚了大批量的粉丝。但好在“节目上剧本拿的好,镜头多,贫民窟男团的话题也有记忆度”,在节目结束前,名不见经传的坤音娱乐迅速获得了大批关注,多家公司希望能投资对外宣称估值3亿的坤音娱乐。

最终,2018年4月,在《偶像练习生》节目结束后不久,坤音娱乐接受了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真格基金跟投的数千万投资。与此同时,广告、影视、时尚资源接踵而来,坤音娱乐也宣布“坤音四子”以ONER组合的身份出道。2018年8月,坤音娱乐的两位创始人秦周懿和倪丽诗双双入选了“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娱乐类榜单。

不过随着综艺节目的结束,公司和男团的关注度都有所下降。直到2019年5月,坤音娱乐一纸声明发出,将音悦台欠款1000万的事情揭露开来,公众的目光再次回到了这家曾经“低位逆袭”的偶像公司,只不过这次多少带着点负面的意味。

短短两个月后,也就是ONER演唱会结束后的第10天,“卜凡成立个人工作室”的消息在微博上传播开来,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天中午,坤音娱乐发布了微博回应称“毫不知情”、“深感震惊”,显然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随后,卜凡妈妈通过媒体回应称“已经跟原公司沟通了几个月。”当天下午六点之前,坤音娱乐发布正式声明,称“坤音与卜凡的合约仍合法有效”。在微博话题和粉丝加入的一番狂轰滥炸后,卜凡要与原公司解约看似是一场罗生门,但通过不同立场的粉丝的争辩中也能得知一二。

目前,粉丝大体分为三派。一边是卜凡的“唯粉”,列举了坤音的“七宗罪”,与曾经的各种偶像解约事件一样,粉丝列举了公司工作中的种种“失误”和对艺人的打压,希望自家爱豆能自立门户;另一边,则是团粉和队友粉抱怨卜凡敷衍工作、没有艺德,毫无感恩之心。

同时,部分团粉客观地表示:“坤音娱乐的资源比其他公司好很多,央视小春晚、五四晚会等,ONER的专辑质量也属上乘。”但对于路人来说,刚被骗1000万还能给他们开演唱会,着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坤音娱乐此时的境况,不由得让人想起之前投资人陈悦天在接受采访时曾的一番话:“坤音明显被高估,公司价值到不了3亿”。事实上,在风口之下,被高估的又岂止坤音一家?

偶像这碗饭不好吃

时间回到2018年4月,蔡徐坤以4764万的断层票数在《偶像练习生》中C位出道。而备受争议甚至连父辈都在问的杨超越,在《创造101》高位出道后登上了《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成为了“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在101中未能出道的王菊,也造就了一场连续几日不属于“菊外人”的网络狂欢,推动节目进一步出圈。

一年后,爱奇艺将《偶像练习生》更名《青春有你》再度出发,腾讯视频也推出了《创造营》。不过,去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管理,但“偶像”“练习生”等词汇都已被禁止提及。受此影响,平台方变得小心翼翼,从节目名称、规则赛制再到投票方式,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尽可能地规避政策风险。

前一年未赶上偶像风口的优酷也加入混战,在今年1月17日率先推出了主打团魂的《以团之名》。然而,由于优酷前总裁杨伟东的贪腐问题,该节目从一开始就被一路唱衰,多次被猜测项目会半路腰斩,最后能成功播出已属不易。不过在节目收官后,最终出道的两支男团也水花也远不及去年。

虽然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赛制模式成熟,且有稳定的受众,制作方手里握有大量资金又懂得营销,中国按理来说还有相当大尚未开拓的偶像市场,但是现实的“打脸”来得太快。

有媒体曾探访专门驻扎在录影棚门口,黄牛称“《创造营》决赛门票不好卖啊,两个月前《青春有你》决赛门票跳水大减价都卖不出去!”而对比去年,《偶练》决赛的门票轻松卖到8000元甚至上万。

而热度下滑的不仅仅是节目,还有男团背后的经纪公司们。

去年《偶像练习生》节目播出后,坤音娱乐立马获得Pre-A轮的融资,而麦锐娱乐也完成了A轮融资,位于行业头部的乐华娱乐冲击IPO也获得巨大关注。然而2019年至今,未有一家偶像经纪公司获得融资,偶像经纪公司也随着节目热度的下滑而遇冷。

偶像经纪公司的运营模式,也遭到了质疑。众所周知,偶像产业起源于韩国,国内公司的运营模式也基本模仿韩国娱乐公司。从一开始将练习生送往韩国训练,到如今自己组建团队,为练习生安排课程培训,试图将韩国练习生模式移本土化。但事实上,由于国内公司对于练习生业务基本都是刚刚起步,培训质量远远低于韩国,练习生的质量也屡遭诟病,“实力不如韩国爱豆”已成饭圈公认事实。

偶像出道后的包装,也备受争议。有大量粉丝认为,经纪公司对待自己的偶像如同“杀鸡取卵”。在一夜爆红之后,迅速用商演、代言压榨艺人的价值,专辑、团综、巡演质量都无法支撑艺人的后续发展。

虽然坤音娱乐创始人秦周懿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头部艺人,希望让他们拥有长久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一定要忍得住,在这个阶段不能消耗他们、消耗粉丝。”但粉丝的抱怨依旧没有减少。

团队运营不善、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粉丝对公司不满的主要原因,在项目执行层面,票务、应援等环节,也是粉丝对公司抱怨的主要问题。例如“火箭少女”出现演唱会团票问题,十家粉丝后援会发布联合声明指责主办方;坤音娱乐也因为网站购票系统不完善,导致开票时网站瘫痪,被粉丝指责。

在种种表象背后,也有属于公司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所导致的。曾有某一线偶像的合作方工作人员对音乐先声吐槽,该艺人团队大量工作人员疑似粉丝出身,与粉丝进行私联,暴露艺人行程,且在工作环节无法提供有效帮助,“只会在艺人彩排时尖叫”。

偶像行业涌入了大量的粉丝“为爱发电”,却不得不面临着专业层面的考验。以坤音娱乐为例,创始人秦周懿在最初也是一个“追星女孩”,所以熟知饭圈的运营法则。但如何将曾经因为偶像而入行的员工培养成专业的工作人员,是不止坤音娱乐一家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秦周懿在采访时表达了“不能消耗粉丝”的观点,但是粉丝作为偶像的核心消费群体,一直在被消耗。从集资投票送偶像出道、再到之后的购买代言产品、巡演门票、数字专辑、拼牌演唱会、音乐节和周边产品,以及各种付费视频、照片,全都要靠粉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毕竟偶像养成节目会越来越多,但短期内粉丝群体始终都是那些。2018年的100个男孩儿尚未被市场消化,出道组合也还没有出圈,2019年又有300个男孩儿加入竞争。

粉丝流量狂欢、偶像快速养成、经纪公司加速资本化,一切看起来都很美。但看似完整的游戏规则下,其实暗藏危机。

中国偶像产业,请慢一点

制造一个偶像需要多少钱?根据秦周懿在接受采访时的描述,坤音娱乐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为旗下偶像厂牌BC221投入了将近1000万,大概有70%都花在了培训上,另外30%则是在音乐专辑制作和宣传上。平摊在每个人身上后,一位练习生一年半的费用大概是250万元。而这还是在他们被称作“贫民窟男团”的基础上。

那么,一个粉丝追一个爱豆能持续多久呢?根据2018年新浪的调查问卷显示,一年不到就“爬墙”的粉丝占6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持续的作品和关注度,粉丝粘性很低。

这也造成了很多偶像的“出道即巅峰”。其实在《中泰证券粉丝经济产业报告》中就指出,韩国的偶像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经纪公司通过对人员选拔、内容制作、资源分配等,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艺人经纪公司能够通过建造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以保证其商业模式的延续。正是因为如此,韩国主要龙头经纪公司均已上市,在资本市场饱受青睐。

“不行就换”在偶像产业发达的韩国已是行业潜规则,而在中国,偶像们面临的还不仅仅是来自其他爱豆的竞争。在韩国,爱豆和其他艺人的分类明确,然而在中国,演员、歌手、偶像则根本不分家,上述三者被群众放在同一跑道上比较。

失去光环的偶像们,只能纷纷转型,要么去做歌手,要么转型到影视行业。歌手和演员的饭就那么好吃吗?显然并不。虽然歌手和演员的生命力似乎更长,但也极大的考验着从业者的专业水平,有网友评价道“能转型的艺人已经十分幸运”。例如,近期因为《陈情令》而人气大涨、同样是偶像出道的肖战和王一博,而上一次,还是沉寂多年才翻红的李易峰。

在粉丝经济中,“偶像”一词,更像是速食品的另一种说法。而偶像产业,就如同速食品加工厂。他们按照同一个模子,同一套流程,加工、包装,再送到粉丝手中。过快的加工过程,让偶像们丢失了质量、让节目来不及创新,公司还未培养出人才,而整个追星体系也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市场太浮躁了。”《青春有你》第一期中,担任制作人代表的张艺兴感叹道。一味的疯狂“造星”模式已无法持续,只能说一句:中国偶像产业,请慢一点。只有慢下来,才有将来。

排版 | Yerly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