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福建老华侨33年坚持漂洋过海回乡助学,造就中华第一诗村

2019-07-31 19: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每年夏天,泉州南安市溪美街道贵峰村都会迎来一位漂洋过海而来的特殊的老人,他就是贵峰村读诗班创始人王国明。7月11日,92岁的王国明从印尼回到家乡贵峰村,亲自主持每年一次的贵峰村读诗班。
眼前这位老者就是贵峰村读诗班的创始人王国明,今年读诗班的第33期第1堂课,由王国明老先生亲自执教。
他先一字一字的教孩子们怎样读,之后将这些字组成一串音符,吟唱出来。

课堂里的孩子们跟着王国明一起读诗,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与窗外的阵阵蝉鸣交相辉映,非常好听。

王国明是贵峰人,少年时因生活压力,远赴印尼谋生。1984年,事业有成的王国明回乡探望,发现村里50岁以下的男女,大多不知平仄、不懂吟诵,从那时起,王国明就开始考虑开办读诗班的相关事宜。

说干就干。王国明邀请自己的老师洪腾涌一起开班讲授诗词,一个负责教读音和注释,一个负责教平仄和诵读。

王国明说,第一期一个大礼堂300多人,坐得满满当当的,讲话都听不到了,但是看到人都来的时候,反而感受到一种很大的力量,同学们的鼓励、家乡人的鼓励,鼓励自己努力教下去,就教到今天。

为了办好读诗班,自认为学识不够的王国明跑遍书店,搜集唐诗宋词书籍,翻看典源辞海,查阅大量古典诗词声律相关资料,并多方求教、自编教材、自创吟法,最终独创了200多首吟唱诗词。

王国明说,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去也没读过多少书,讲起来就很不好意思,好像一个不及格的老师,不过自己很勇敢,一个敢字当头自己就敢来教。选择教材,最要紧的是不要跟政治有关系,第二是通俗的、大家经常用的,还有就是新的,有人唱作出来的好的也选。

读诗班的主要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都在寒暑假的时候举办,每期读诗班举办10天,每天学10首诗,从平仄韵律到吟诵方法,10天就可学百首诗。前来学诗的既有稚嫩的孩童,也有闻讯而来的大学生和老人。10天的课程结束,学员们需参加笔试与吟唱的考试,王国明按名次分别颁发奖状和奖学金。年年这样,以奖励学员们有所收获。

今年,读诗班进入第33个年头。除2003年因非典事件停课外,读诗班已举办33期,教授3000多首诗词,学员总计1万多人次,吟诵诗词成为贵峰村每年夏天的协奏曲。
贵峰村是闻名遐迩的“中华第一诗村”,常年有诗词爱好者纷沓而至,村民常年受诗词熏陶,不会作诗也会吟。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王国明所开办的读诗班。

王国明读诗班的开办,不只吸引各地学者慕名而来,也为贵峰村的家风、学风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贵峰村六千多人口中,一半人都会吟诵诗词,1000人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有博士、教授10多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5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2人。

贵峰诗社常务副社长王赎回

我是王国明先生的首期学生,三十多年来我就跟着他跑前跑后。我把国明先生这种精神在我们贵峰村弘扬树立了一个叫国明精神,它的内涵是重视文化教育,弘扬精神文明,这就是王国明回来举办读书班的灵魂和精华。

三十多年来,王国明不仅捐资助学生,还曾两次出资赞助全国性的中华诗词会议在南安开办。他花费在家乡诗词文化教育上的投资1000多万元,倾尽了毕生积蓄,然而他却淡然地表示“人生百载如流水,富贵贫穷一阵风”。

“做人要懂得回馈,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不要一直要赚进没有拿出,是不是,所以我有时候想起做人什么事情应该能做到什么样就做到什么样。”

乡教承延负我肩

将尽所知荐少年

来源:央视新闻南安市广播电视台

编辑:方琮 高奇

(原标题:《福建老华侨33年坚持漂洋过海回乡助学,造就中华第一诗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