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是最懂瓷器与拍卖的畅销书作家,马未都也读过他的书

2019-08-01 21: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乔

        

        没有人能收藏艺术品,只有不朽的艺术品在收藏人。

        ——刘越

        古董圈,说白了其实是个依仗稀缺资源而形成的圈层。

        我们大多数圈外人,为其间那些美轮美奂的器、一夜暴富的故事、和虚实难辨的传说所神往。而事实上,真正有机会一睹顶级文物,甚至上手把玩,并且还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的人,少之又少。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圈内“塔尖儿”级别的人物。

        刘越,古董圈著名瓷器、杂项鉴定家,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

        这些年他见过、上过手的的国宝几乎不计其数。比如那些价值载入拍卖成交记录的藏品,如拍出2.8亿的成化斗彩鸡缸杯,还有2.9亿的汝窑洗,都是亲自上手触摸过的。

        

        他不仅是业内公认的明清官窑瓷器鉴定实战派高手,也是国内顶尖的拍卖公司的前瓷器部负责人。十余年里,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古董珍玩,参与各类拍卖数百场,在业内有着重要影响力。

        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一名畅销小说作者。

        

        刘越还有一个名字,叫“骨董时光”。

        痴迷古董收藏类小说的读者,也许有不少都曾听说过这个名字。

        之所以叫“骨董时光”,而不叫“古董时光”,其原因他在书中也提到了:并不是因为作者本人瘦的像骨头,而是来自于明代董其昌所著的《骨董十三说》。因着以前都将古董称作骨董。

        

        他的书虽不至于像刚刚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古董局中局》《黄金瞳》那样大热大火,但却是这类小说中“白月光”一般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以前的古董小说多半是作家、文学爱好者、收藏爱好者写的,而骨董时光,本人就是身在其中的从业者。

        

        用作家冯唐的话来说就是:“瓷器鉴定业内专家来写这类古董小说,还是第一次见。”

        而收藏界最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马未都老师,也评价骨董时光的小说“在故事中汲取知识,又用知识推进故事,值得一读!”

        

        我们且一起来先欣赏一段小说《龙缸》中的片段:

这年春天,安梦归突然想把传了三代的宣德大龙缸卖了,因为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古董行里能接近他的几个老人猜测,也许是他年老多病,没有能力再保存这件国宝了,也有人说,是因为他的女儿安晴在美国要嫁人了,他准备移民到美国去养老,龙缸太大,又是文物不能出境,只好卖掉。还有人猜,是因为现在拍卖市场火热,古董拍卖屡创高价,一件官窑瓷器,动不动就卖出几百万几千万人民币的价格,他抵抗不住诱惑,也想趁机换一笔大钱……

其实,安梦归之所以非卖掉龙缸不可另有原因,这件存世已经600年、在他安家也已经传了三代的国宝,最近折腾得他不得安生。这奇异的打扰,绝不仅是那黄昏时分盘上屋顶的巨龙。

就在年前一天夜里,他在熟睡之中被诡异的声音惊醒,一个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声音,开始隐隐约约,像是某种巨型动物的喘气呻吟,后来又浑厚低沉,如一把钟锤轻轻敲击在古钟上——“当、当、当……”

半夜听来,如置身深山古刹,老和尚敲起暮鼓晨钟。

这次他听得清清楚楚,声音是从后院东南角发出来的。

他慌慌张张地跑到后院,东南角空空荡荡的,哪有什么人在?连声音也没有了。

他在夜风里等了许久,心中有些不安,安梦归知道,东南角虽无人在,却藏着一件要紧的东西,那就是他们家传三代的国宝——宣德大龙缸。这口龙缸,民国时代在古玩行内享有大名,新旧更替,政权建立之后,虽然古玩业停滞,但是仍然有不少老行里人惦记这件东西,每当有人向他打听,他便说:“那口缸啊,日本鬼子进城的时候就砸了,早就不在了!”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生怕国宝招来祸患。“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怕有人揭发,红卫兵来家里“破四旧”砸烂它,于是安梦归想了个奇特的办法,他买来两桶绿油漆,将大缸从里到外,一层层涂满绿漆,这样大缸上面描绘着的龙纹和大缸口沿上书写的“大明宣德年制”宫廷款识,全被油漆覆盖了起来。之后他选在后院的角落里,挖了个坑,将大缸埋入土中,只留下一圈口沿在地面,又买了几株月季种在缸内,四周填满泥土,权当作一个大花盆使用。

后来红卫兵果然来抄家,吵吵嚷嚷,砸毁和抄走了不少珍贵古董古籍,一个红卫兵小鬼尿急,还曾经站在月季丛边撒了泡尿,却没有人发现这院角花盆的秘密。

十年风雨,大龙缸安身于此,后来“文革”过去,社会安定,月季花开得更加茂密,他也就懒得再将大缸取出,一直埋藏于此,三十年来倒也相安无事。

可是最近接连几夜,他都清晰地听到后院东南角那个奇怪的声音,终于渐渐听出,那声音竟仿佛是什么东西敲击在大缸上。对,就是敲击瓷器的声音,而且只有敲在胎体厚重的瓷缸上,才有如此浑厚的声音。

难道是有什么地下活动的动物,在埋藏龙缸的地方做了窝?

        

        / 明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2016佳士得春拍

        刘越的灵感,很多都是受物件的启发。比如小说中所提到的「龙缸」,就是中国陶瓷史上比较传奇的一个典型。在传世器物中,大型的宣德龙纹几乎不见完整器存世。

        为了这件传说中的这件宝贝,刘越遍寻海内外。

        他去见了景德镇用疑似龙缸残片拼凑修补而成的残器、上海博物馆画风比宣德差了些许的明空白期龙缸、大英博物馆画着翼龙的小龙缸,和佳士得拍卖上的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最终,分别从器型、尺寸、气势等方面吸取灵感,从而有了小说中的传世大「龙缸」。

        

        正因为故事中的许多物件,他都亲眼见过,所以比起全凭臆想与搜集资料写出来的作品,其细节的还原度,知识的专业性都是无法比拟的。

        不仅物件,小说中的一些桥段,也都自于他自己在行业内的所见所闻改编。

        如《骨董时光》这本书的《花神》这一篇中写道:一共十二只精美的花神杯,却被人故意打破一只,其目的是为了能低价凑齐一套。

        这个桥段就来自于拍卖场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告诉刘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 友人早餐夫妇为刘越烧制的十二花神杯

        总之,闲暇时读骨董时光的小说,能品古之器物的灵与美,感拍卖江湖的血雨腥风,悟古玩收藏之道,确实是一件很值得的事。

        比小说更精彩的,往往是现实。

        这些年在圈内,刘越本人的经历,也足以写成一部小说。或者去知乎回答一下“在文玩界真正的好眼光是什么体验?”这样的问题。

        

        05年时,他和同事在上海出差期间在一位老太太家中作客,临出门换鞋时无意间发现这件摆放在鞋柜上的青花瓷瓶。

        老太太不以为意,刘越却坚持将这件瓷器为公司征集到手。最终,这件雍正年间的青花长颈瓶以429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成为当年国内拍场的亮点之一。

        

        08年,从一个香港老户家中两万元征得的一件清乾隆粉彩壁瓶,最后以112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出。是当年过国内拍卖壁瓶的高价记录之一。

        

        11年,他在一位瓷器爱好者手上征集到一件仿定窑刻花瓶,那原是那位友人多年前从一位长辈那儿继承到的,并不了解其价值。后被刘越发现,鉴定为乾隆本朝官窑作品。在2011年的拍卖中以460万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这样的故事,只不过是刘越17年瓷器鉴定和拍卖征集生涯当中的日常小景。

        在他看来,拍卖的价值固然是一方面。而常年与古物接触,对于个人的心态来说更是受益良多。

“当我专注于一件美的事物,把这种注意力集中在器物本身时,常能够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放松。好像在现在这个纷乱的时代,找到了一种自我的内心净化,或者说是自我内心调养的一种方式。”

        关于收藏,刘越始终相信,物与人之间有一种特定的缘。

“我刚入行的时候,听一位老前辈说,只有千年的宝贝,没有千年的主人。比如历经千年的一件瓷器、一件古画,流转到你这,你以为是你在收藏它,实际是它在收藏你,你只是它经历千百年的无数主人之一,历代主人离世消失,艺术品却依然在,继续流转,续写着它自己的收藏故事,以古物的流转去度量,我们的人生又是何其短暂。我做了这么多年真的有感触,总觉得人和物的因缘多是注定的,不是你找东西,是东西在找你。”

        

        这次的采访中,刘越老师也对我们「古物猎人」群里刚入坑的朋友们,该如何在收藏界有所成就,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尽快找到自己一个专一的方向,你想什么都收藏,这个时代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恐怕也没有这样的资金的许可,只有找到很小的一块儿,一个比较专的一个小方向。比如说我收藏瓷器,我就收藏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品种,某一个窑口的瓷器,找到一个小方向。然后持之以恒,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或许在这个小的方向上能够慢慢的有所成就。”

“收藏的路很长,在漫漫的旅途中,我也只不过走了一小段儿。甚至我会觉得,与我最有缘的一件老物件,始终都还在未来等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