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夜经济”要火,公共服务得延长“营业时间”

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2019-08-02 12:0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7月26日,观众在预约时段进入上海博物馆进行夜场参观。新华社 资料图

7月底,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特展夜场,开放“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等三个特展,结果2000个入场名额在15分钟内告罄。市民对于夜间文化需求的热情,真是比天气还要热。

事实上,夜游、夜购、夜练,以及“深夜食堂”、“博物馆奇妙夜”……“夜经济”正在成为各大城市的热词。夜经济已然告别了小打小闹,登堂入室,成为大都市竞争的新赛道、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夜经济已经走到风口上。

近一时期,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城市纷纷出台了推进夜间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

——2018年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重点围绕海河打造夜间经济带,展示天津的夜间城市魅力。

——今年4月,上海市商务委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6月19日,济南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前不久,北京市商务局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

……

在外国,“夜经济”也被称作“24 小时城市”。它源自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概念。1990年代,英国率先正式提出了“夜经济”概念。

如有学者所说,“夜经济”本身具备特殊属性和时域性,它与城市文化紧密联系,经营活动与白天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以不具象的服务、流行文化、休闲娱乐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它更加侧重市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夜市、夜跑、夜球、夜场电影,以及深夜的撸串……因为有夜的加持,更有了亲民、直截的生活色、烟火气。在B站大火的纪录片《人生一串》讲述了中国本土的“深夜食堂”,“人生一串”和吃有关,也不仅和吃有关。

其实,对于面临消费增长瓶颈、动能转换升级的中国城市来说,发展夜经济意义重大。

首先,夜经济拉长了城市的“营业时间”,把消费交易活动延伸到了晚上,提升了城市经营的“翻桌率”,成为拉动消费的新空间。对于很多旅游城市来说,发展夜游、夜间娱乐文化,更成为城市拉长旅客停留时间、斩获线上美誉、线下流量的利器。比如,桂林近年开通了“两江四湖夜游”项目,扩宽了桂林旅游的时长。天津的海河夜游、福州的三街七坊夜游,也是如此。

其次,中国劳动者的白天工作量相对饱和,下班时间较晚,加班成为常态,那么启动夜经济恰恰满足了这部分人群的消费、休闲需求。

如今的夜经济的体量,已不容小觑。2004到2016年间,仅伦敦就创造了逾10万个新的夜间工作岗位,涵盖了1/8的工作岗位。2017年夜间经济占全英国GDP的6%。

根据近日阿里巴巴发布的最新的“夜经济”报告,夜间消费包括餐饮和购物已经逐渐占到白天的一半。根据报告,22点-23点,西安、北京、成都的小商户仍在热闹经营。23点到24点,超过83%的口碑商户还在营业;24点之后,仍在营业的口碑商户比例超过60%。

这意味着,中国版的“深夜食堂”不是异类,相反却是餐饮行业的常态;夜经济对于中国的餐饮行业而言,不是小打小闹,是重头戏所在。夜经济有了线上、线下不同维度,也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一项研究显示:夜经济的繁荣对人群吸引和商家吸引,会形成正循环。但是,夜经济的发展空间,将由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延伸决定,公交、地铁、治安、卫生、环保以及金融、互联网服务,哪一块都不能成短板。

比如,有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商业体晚上10点才关门,但是,9点服务员就开始赶客人,影响了消费体验。其实,这不完全是服务态度问题,很多是因为服务人员要去赶地铁、公交的末班车。再比如,一些新开发的区域性商业中心,晚8点之前灯红酒绿,但是,因为公共交通提前结束,一过八九点就成了“鬼市”,夜猫子纷纷“转场”到更成熟的社区,白花花的银子被别人赚了。

这样一来,公共服务就成了夜经济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板。当下各大城市都发现夜经济这个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提升消费的新维度。发展夜经济,需要市场主体发力,但需要城市提供更丰富的夜生活品类、提升公共审美品位,以及延伸公共服务时间。

比如,上海近期推出了首批“24小时影院”,让文化“夜上海”更丰富;北京为方便市民夜间出行,地铁1号线、2号线每年5月到10月将延长运营时间,用足“大夏天”半年的晚上时间。甚至为了打开夜经济的“天花板”,一些针对个人的政务服务时间也要开“夜场服务”,比如,上海公安机关就用足了派出所的“营业时间”长的特点,将办理身份证、户口业务的时间延伸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方便了上班族办证。

灯市、小吃节、啤酒节、嘉年华、“博物馆奇妙夜”、24小时电影院、无人机表演、网红店等这些夜间活动,成为夜经济的爆款商品,但是公共服务必须跟上,特别是公安、交通问题不能成为短板。目前,上海鼓励各区公开招聘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协助“夜间区长”工作,这是摆开阵势地搞夜经济,关键还得通过延伸公共服务,来提升消费者夜间消费的获得感。

重庆华灯初上无敌夜景。IC 资料图

夜经济,可甜可咸,可宅可浪,可以在夜场博物馆驻足,也可以深夜撸串,也可轻按手机,让外卖小哥上门送宵夜。夜经济需要人文关怀,也需要网红店吸睛、广场的聚拢效应,还需要公共服务延长“营业时间”。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