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七夕话孤独经济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9-08-07 18: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今天是七夕。七夕在中国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了,据说其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但被封为“情人节”,好像也就是近些年的事。

想象是,秦观的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七夕与“情人”的关系,或者可以联系到关于“七夕”的古老传说上。人尽皆知,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就在七夕。关于这一点,古今文人反复吟诵。

比如秦观就有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可以说是写感情的千古佳句了。

而且,在这一天表白盟誓的人也确实有。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就是说的唐明皇与杨玉环在七夕这一天,深夜祭拜牛郎织女并共结至死不渝誓言的事。这段故事在清代戏曲家洪昇的《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中也有描写,“〔生上香揖同旦福介〕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旦合〕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生又揖介〕在天愿为比翼鸟,〔旦拜介〕在地愿为连理枝。〔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旦拜谢生介〕深感陛下情重,今夕之盟,妾死生守之矣。〔生携旦介〕”

当然,杨玉环后来被皇帝赐死,不但所谓白头偕老不存在,至死不渝更是笑话。所以,七夕虽然是谈了感情,但却是个悲剧的感情。

不过,悲剧似乎也不碍事。因为据说西方2月14日的“情人节”也是为了纪念某个爱情悲剧。

只是,七夕这个节日自古便有,古人也一直都过,什么晒书、乞巧、望月,却从来没有将之当作什么“情人节”过。

事实是,纳兰性德的七夕——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

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却将之作为“情人节”了?人缺什么才最想要表现什么。答案或许不是,因为我们的情人越来越多,相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孤独越来越多。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则继续走低。而且,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上海、浙江结婚率只有4.4‰、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

出生率也不断下降。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1723万的出生人口下降了20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2018年全国出生率(出生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0.94‰,比2017年的12.43‰进一步下降。相比之下,20年前的1996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6.98‰,而30年前的1987年,这是数字是23.33‰。也同样,发达地区一般出生率低,2018年,上海出生率为7.2‰,青海出生率为14.31‰。

同时,离婚率逆势飞涨。2018年全国离婚/结婚率达到了38%,有些地方这个数字超过50%。

所以,实际情况是纳兰性德的《鹊桥仙·乞巧楼空》,“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

其中缘由,当然非常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人口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需求层次就出现变化,比如,如果出生率特别高,那么就有婴儿经济;如果老龄化严重,那么就会出现老龄经济;现在单身的人变多,就会形成孤独经济。

孤独的消费,范成大的七夕——相逢草草,争如休见

“孤独经济”似乎很好理解,就是孤身一人的消费嘛。

或如范成大 《鹊桥仙·七夕》所述,“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就像是很多人说的,我一个人,也很好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地去逛商场吃火锅吃冰淇淋吃麻辣兔头吃小龙虾吃蛋炒饭吃麻辣烫吃炒年糕吃烤羊肉串吃鸭脖子吃方便面,我还可以喝一整杯珍珠奶茶呢!我还要什么男朋友女朋友?

据说,商家们紧紧跟上,推出各种“孤独消费”商品和服务,比如说,浙江绍兴市区某大型商场,一家火锅店推出单人锅底,十几元一份。还有一些商家将商品内容减量做成小包装,号称给单身人士使用。

看起来不错。不过总体而言,是不是特别有意义,还不好说。因为很多商品和服务,过去就从来没有排斥过单人消费。去饭店,两人吃,可以,一人吃,也没有问题;去酒店,两人住,可以,一人住,也没有问题。说起“小包装”,未必是为了“孤独”的人准备的。一方面,如今生活富裕了,天天像过节,大家都在讨论怎么显得“不油腻”,和过去吃东西就看“量大”不同,现在对单个食品消费的量可能本来是减小的;另一方面,吃饱喝足的我们,消费升级已经到了精神领域,所以对商品或服务的“个性化”包装更为注重,喜欢包装设计精巧、精致。

从整体而言,也不好说“孤独”就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因为诚然一个人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可以在“买买买”上“更上一层楼”,但其实组建家庭的人可能只不过把钱花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孩子教育,用处不同、消费差不多。更不要说,有些人群单身的原因可能就有经济困顿。所谓“孤独”拉动经济,大概不能实现。

孤独的心态,李清照的七夕——想离情、别恨难穷

据说,有媒体给“孤独经济”下了一个定义,“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不喜欢在购物、吃饭、娱乐等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他们更喜欢一个人完成这件事情,最好连跟服务员或店员说话的机会都没有,面向这部分群体而衍生出的经济产业链就算孤独经济了”。

我倒是不这么觉得,或者说,我的想法正好相反。

《2018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2018年粉丝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网红数量较前一年增长51%,截至2018年4月,粉丝数量同比增长25%,达到5.88亿人。

网红当然有千百种,但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网红”和其“粉丝们”,都是一种有感情羁绊的关系。甚至许多相关的网络诈骗,也都是利用了这种感情羁绊的关系。

前不久火遍网络的“乔碧萝殿下”事件,就是一位可能已经年过半百的大妈女主播假装二八青春少女在网络直播间兴风作浪的故事。我本身对大妈或少女没有任何歧视,但是大妈假装少女索要财物就不对了,甚至已经涉嫌诈骗。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就这么一个人,不管她是谁以及本来什么样吧,身份甚至相貌都不明,竟然能够有大量的“粉丝”趋之若鹜,居然有那么多人,对着这么一个脖子以上是张简陋gif图片的人,投入大量时间、感情之余刷出真金白银所费不菲的“法拉利”“大游艇”,教人难以想象。而可以想象的是,这些人在真实生活中得有多么空虚寂寞冷,得有多么孤独至死。

正如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所说,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独的人,是难受的。

团圆经济才是解药,乔吉的七夕——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

“单人经济”这类的“孤独经济”,其亮点不在于孤独的消费本身,而在于所向往的“团圆经济”。

《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08亿元,同比增长约27.5%。2014年-2018年五年内市场规模翻了1.5倍多,年复合增速24.1%。且仍保持快速增长。

宠物经济可能就是在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孤独经济”,宠物在生活中更多承担着精神慰藉的作用。

一些让不认识的人能互相接触的团体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孤独经济”。

有调研数据显示,单身成年人中未婚人数达1.4亿。虽然整体而言,大家的婚育观念更加包容开放,追求自由洒脱,但实际调查中,92%的人都并非真正享受单身状态。

从近些年各种相亲组织、机构、活动、网站等的风起云涌就能够看出些端倪。仅2017年,市场上婚恋交友APP月用户规模已达千万。

也不一定是直接相亲,交友也是迫切诉求。《2017年应用行业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游戏社交下载用户增长倍数较2016年同期猛增37.4倍。

所以,真正的“孤独经济”,不是发现孤独,任其孤独,而是发现孤独者的需求,让其不再孤独。

谁不想像乔吉的《折桂令·七夕赠歌者》“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压力加大,人们变得没有办法像过去那样顾及自己的感情生活,甚至必须说,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披星戴月的小白领顾不上,儿女在外的老人也顾不上。人始终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情感慰藉、需要语言交流、需要甜言蜜语也需要倾诉、吐槽、争吵。

就像是七夕,是个励志的故事,又是个泄气的故事,是个欢喜的故事,又是个悲伤的故事,是个团圆的日子,又是个离别的日子。但正因为它是个饱含感情的故事,触动了大家的真情,才能够成为千百年来争相传颂的故事,把这个节日装点得更为温馨美好。

所谓“孤独经济”,从来需求都是在“团圆”。

后记

哪里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希望你找到陪你的那个人,如杜牧的《秋夕》所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