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惊艳!福州这条小街巷,竟藏着三栋明清古厝!

2019-08-10 1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海都君

N海都记者石磊磊陈恭璋/文包华/图

2014年,在灵响片区即将启动旧改时,福州市名城委的专家们发现,这条小街巷里三栋不起眼的民居,其实是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厝。

经过修缮,三栋古厝将成为社区的活动中心,以社区图书馆的方式,把古厝活化利用。本月,它们正式成为福州第二批历史建筑,成为专家研究灵响和三坊七巷文化传承的依据。
古厝藏身小街巷,主体建筑为悬山顶,由前、后院墙,两侧的山墙包裹围合,形成合院式院落

三栋明清古厝,藏匿于小街巷

行走在并不宽敞的灵响路,路旁的小门内,别有洞天。昨日,记者探访了完成修缮的两处古厝,古厝的院落内,配有古井,种植着香樟等本地树种,石面地板,杉木构架,灰色的瓦片,本地特色的雀尾正脊,在古建筑专家的眼中,两栋建筑都有着福州传统民居的印记。

灵响路26号,现存主座为清代三开间制式,由穿斗式木构架组成,建筑细部尤其是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图案考究。

这座古厝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特色

有意思的是,古厝的花格门,采用的是藤编隔心。福州文物古建筑专家邱守廉介绍说,隔扇为古建筑中花格门的称呼,隔心部分采用藤编做法,是民国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同时期还运用在官帽椅的椅背与椅面之上。这栋古厝带着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印迹。“从空中俯瞰,这栋古厝为悬山顶,由前、后院墙,两侧的山墙包裹围合,形成本地合院式的做法。”邱守廉说。

门上的藤编隔心,通风透气

灵响路46号,则为明代五开间制式,整体梁架用材硕大,轩廊与后厅顶部均采用罗锅椽卷棚。古建筑专家陈朝军表示,这栋古厝的梁和斗拱,正是明末清初福州传统民居的做法——方斗拱没有过多的修饰,这是明代的特征。

灵响路46号古民居正厅

古民居和三坊七巷一脉相承

灵响片区的东侧,是通湖路和三坊七巷景区,西侧是白马北路和白马河公园,北侧是光禄坊,南面是道山路。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说,这里属于三坊七巷的边缘,和三坊七巷的文化一脉相承。

郑老说,灵响路在近代最为有名的地名,一个是米仓前三十二门。从清代顺治年间开始,生活在福州的旗人有优待条件,他们可以定期到这里领取粮食。仓务的负责人在附近的察院庄开建了一座大宅子,开了32个门,每个门都是“领粮”的窗口。

在这条路上,还有葛氏宗祠,而三坊七巷有葛家大院,该宗祠是葛家人的祠堂。此外,灵响路上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陈更新的故居。

郑老说,灵响片区的一些古迹现在只剩下地名了,而现存的古厝,和三坊七巷的民居,可谓一脉相承。

示范工程,将做社区活动中心

据福州市名城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灵响路46号古厝,占地400多平方米。改造前,它是民居,从外墙至房屋内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搭盖,让明代古厝隐匿其中。经过专业团队设计,经修缮后,古厝恢复了明代时期的风格。目前是木构类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将来作为社区的公共空间加以利用。而本地的文史专家也会对古厝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并作为福州本地传统民居的建筑范本进行传承。

原有的木构件被原样保留

灵响社区书记程明星透露,此次被列入历史建筑的灵响路明清古厝,包括26号、46号、48号三处。经历一年多的修缮,目前26号和46号古厝已经完成了建筑的整体修复,接下来将进行内部装修。这三处古建筑,将作为社区的服务中心使用,社区计划在古厝中建设图书馆和老人活动室,活用古厝。

统筹:郭郭 编辑:小烁

您可能还想看这些

海峡都市报微信矩阵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