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钻石婚”夫妇的新篇章:人这辈子,总要有个家

澎湃新闻记者 陶宁宁 实习生 赵雅琨
2019-08-28 10:27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人这辈子,总要有个家。 澎湃新闻记者 陈思(05:05)
“搬家一次比一次好,最好的是这里。”韩秀华老人笑着讲道。

2018年12月16日,95岁的臧根霖先生和86岁的韩秀华女士搬入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的彭三小区四期房源,而17日正好是臧根霖先生的生日。

作为棚户区改造的一部分,自2008年起,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当时所在区县为闸北区,2015年与原静安区合并为新的静安区)在彭三小区试点“拆落地”的做法,将老房拆除并在原地重建。整个彭三小区的改造工程共分为五期进行,四期工程于2017年年底完成,臧根霖和韩秀华夫妇便是搬入了四期的新居。

改造之后,公用厨卫变为各户的独立厨卫,免去多人排队使用洗手间的尴尬;在使用面积未发生较大改动的前提下,一房变为两房,房型设置更为合理;改造后楼内加装电梯的设置,更是方便了老人日常出行。

在宽敞明亮的新居内,臧根霖与韩秀华这对钻石婚夫妻开启了晚年生活的新篇章。

95岁的臧根霖先生和86岁的韩秀华女士
初到上海,在彭浦新村开启新生活

臧根霖先生和韩秀华女士都出生于扬州,年轻时的二人双双到上海打拼,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新上海人”。1954年,二人结为夫妻。没有隆重的婚礼、没有浪漫的仪式,一纸婚书证明了二人新生活的开始。

刚结婚时,臧根霖与韩秀华租下了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间仅10平米的亭子间,“房子很小,连床都摆不下,买了桌子和凳子,把床板搁在上面睡觉。多苦啊!”韩秀华感慨,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亭子间里倒马桶、烧煤炉的生活极为不便。

不过,生活总是眷顾乐观积极的人,1956年6月,刚刚结婚两年的臧根霖和韩秀华夫妻二人搬到了位于彭浦新村171号一楼的一处住房内。

虽然,在彭浦新村的新居距离市中心更远一些,但却是当时上海的新式住宅。彭浦新村是上海首批工人新村,整个社区内的住宅大多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为当时流行的苏式(前苏联式)住宅。

搬入新居之后,臧根霖夫妻二人的住宅使用面积也从10平米增加到了17平米,更令夫妻二人满意的是,彭浦新村的住宅楼设计为每三户人家共享一个卫生间和公共厨房,卫生间内有抽水马桶和浴缸。对于原本居住在亭子间内每天需要倒马桶的夫妇二人来说,彭浦新村的居住环境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现代化”。

韩秀华告诉记者,1966年,彭浦新村通了煤气,这让夫妻二人更加感到居住条件的进一步提升。“不用烧煤炉、不用倒马桶,满意得不得了。”韩秀华笑着说。

招待亲戚朋友

1977年7月,因为工厂分房调动,夫妻二人调至了彭浦新村122号四楼的一处居所,虽然和之前一楼的住所面积相同,但臧根霖和韩秀华却告别了住在一楼时潮湿、积水、多虫的困惑,这让夫妻二人的幸福感再度大大提升。

从此,臧根霖与韩秀华便在彭浦新村定居了下来,再也不愿离开这个承载着他们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社区。

从彭浦新村开始,臧根霖和韩秀华融入了上海,开启了新生活。韩秀华回忆,来上海打拼的这些年虽然困难重重,但她却对新生活自信满满,不但在夜校学习知识,还因为在厂里的出色工作表现,成功入党,其努力工作、乐于助人事迹甚至曾被刊登上了《文汇报》。

而在彭浦新村,韩秀华和臧根霖也与邻居们相处融洽,他们早已把自己看作了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他们的家就在上海,在彭浦新村。

岁月流逝,房子与人一起慢慢变老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在彭浦新村,臧根霖与韩秀华携手度过了银婚、金婚,甚至度过了钻石婚。尽管两人没有孩子,但家中充满了温暖的回忆,“鸟有窝,我们也有一个窝,不管(房子)大小,我们要好好守住这个房子。”

2004年,金婚纪念日夫妻补拍了结婚照
然而,尽管对于自己的“窝”充满感情,但不可避免的,彭浦新村的房子和夫妻二人一样,都在慢慢变老。
改造前的房子外观

层出不穷的房屋问题,不断影响着两位老人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水管问题导致房子漏水不断,墙面发霉发黑,水泥、石灰也腐坏掉落下来;狭窄的居住空间,也难以满足亲戚前来照顾时的居住需要;粗劣的隔音效果,往往使家中噪音不断;天冷时,房内不好洗澡,还需要居委会派人陪二人去浴室洗澡。

合用的厨房间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住房市场化、社会化的同时,上海居民的居住条件也随之得到改善。臧根霖和韩秀华的邻居们,凡是家中子女经济条件尚可的,一户一户都搬走了。韩秀华说,每每有熟识的邻居搬走,她都会哭上一阵子。

臧根霖和韩秀华没有孩子,靠两人退休工资也很难购买商品房改善居住条件,尽管心有不甘,但两位老人也只能看着彭浦新村的住宅和自己一样慢慢变老。 “慢慢过吧。”说起生活的不便,韩秀华神情有些落寞。

谈及共用厕所的不便时,韩秀华有些无奈。老邻居的搬走迎来了新租客的入住,由于年岁增加,夫妻二人无法像年轻人一样有很强的忍耐力,因此,两位老人好几次因等不及如厕而大小便沾身。由于不愿与人徒生矛盾,只能默默忍耐,自我宽慰。

此外,随着臧根霖年纪的增加,其身体状况也日渐下降,这使得上下楼也成为一大难题。尤其,在臧先生需要外出看病时,下楼往往需要由两人架着,再乘轮椅或救护车前去就诊,不仅麻烦,更容易耽误就医时间。“(老头子)生病的时候,我很紧张的,怕来不及。生病的时候太苦了!”

况且,日趋恶劣的居住条件也严重影响着两位老人的身心健康,在韩秀华:“担心太多,受罪太多,所以身体也不好”。臧老先生在2018年初曾大病一场,韩秀华险些以为丈夫会因此离开自己。“如果两个人缺了一个,太可怜了,跟谁说话呀?没人说了。”韩秀华感慨。

“拆落地”项目,高龄多层老房变身带电梯的新住宅

随着彭浦新村“拆落地”项目的持续进行,臧根霖与韩秀华的生活终于迎来转机。

彭浦新村街道从2005年3月起,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2007年,彭三小区一期采用“加层扩建”的改造模式,通过在原有房屋加盖一层的方式实现每家每户煤卫独用。

2008年起,彭浦新村街道在彭三小区试点实施“拆落地”措施,采取业主自愿、政府扶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造的方式,一步步将老房拆除并在原地重建。作为上海首个竣工完成的“拆落地”项目高层建筑小区,彭三四期实现了多层变为高层,并加装了电梯,有效解决老年人上下楼不便的难题。

臧根霖和韩秀华本是彭三小区五期的居民,但考虑到年事已高、身体健康情况较差,可安排先入住到四期已改造好的楼中,为老人省去了改造中过渡安置的过程。

2018年12月16日,这对钻石婚夫妻搬入了梦寐以求的新房。一大一小的两间卧房开阔明亮,居住空间极大改善;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使二人再也不用担心多人共用的尴尬;浴室安装的花洒和热水器,也有效解决了两位老人冬天洗澡的难题。

新房配备的电梯,则极大满足了两位老人日常出行需要。“做梦都想不到有电梯呀!”韩秀华满脸笑容。

凡是天气好的时候,韩秀华便用轮椅推着丈夫在社区散步,看看新里弄办的新食堂,看看周围的新环境,也看看那曾住过几十年,但现在已经拆掉的老房子。

已有1919户居民受益

更令两位老人欣慰的是,居住环境改善后,臧根霖和韩秀华的身体状况,也随着心情的转变逐渐改善。韩秀华称:“我们是12月搬来的,1月份就生了一次病,到现在都挺好的”。

改造后的新房
目前,彭浦新村街道已改造完成彭五、彭七、彭三一到四期共计51幢公房,建筑面积65847㎡,改造后新增面积51839㎡,受益居民1919户。

彭三小区五期也已完成旧房拆除,正在筹备新房建设。同时,街道已着手启动彭一小区的非成套旧住房改造项目,预计将拆除40幢非成套房屋,受益居民2096户。

    责任编辑:刘秀浩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