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抗抗:南方孕育了她的血液,北方重塑了她的骨骼

2019-08-19 19: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心中的某个远方,总在南方或北方。《南方》《北方》是张抗抗老师的散文新作集子。现代人热爱行走或迁徙,对于远方也有无限的想象,我们可以从《南方》《北方》这两本书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昨天,在上海书展的中央大厅,浙江文艺出版社举行《南方》《北方》新书发布和对谈活动,作者张抗抗、散文家赵丽宏、文艺社总编辑王晓乐,和你一起走进张抗抗勾勒的远方世界。

王晓乐:张抗抗老师是一位特别有力量、特别敏锐的作家。二三十年前我读你的小说作品,二三十年后的今天能够策划、出版你的重要散文作品《南方》《北方》,对我而言是一种殊胜的因缘。

张抗抗老师,祖籍广东,生于杭州,在杭州度过了少年时光,19 岁到北大荒下乡做了知青,在东北生活了 14 年,后来定居在北京。所以南方和北方既是抗抗老师生活的地理版图,更是她创作的文学版图。

所以我今天也是特别想请抗抗老师聊聊你生活当中的南方、北方以及你文字当中的南方和北方。

张抗抗:谢谢晓乐。今天在场的读者朋友们,先问一声大家下午好。天气这么热,大家辛苦了。赵丽宏是我的老朋友,等一下他会详细介绍我一下,吹捧我。我跟他是很老很老的朋友,近半个世纪的老朋友。

王晓乐:按俗语说“男闺蜜”。

赵丽宏:我们认识 47 年。

张抗抗:47 年,这个时间有点遥远。他是比较了解我在南方、北方之间穿行半生的人生经历和我的创作经历。所以,今天特别请赵丽宏来出席。因为他就在上海,他是诗人,我今天从远方来,所以今天的题目“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现在用得很多,动不动就是诗和远方,但是今天这个组合应该是比较贴切“诗和远方”的。总觉得生活在别处,我们要到远方寻找生活,当年我离开杭州去北大荒的时候,大概也是在这样的道路驱使下走去的。

去到远方以后,我反而会想家,这时候远方又跑回老家去,故乡是我们思念的远方。其实我们出发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另外一种远方,在这样的空间距离当中成长起来,所以我把很多东西记录下来。

杭州是我的老家,所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南方》《北方》是最合适的,分别把我北方的经历和南方的经历出成一套书,与读者分享创作的空间、文化的构成以及我的人生经历,先请赵丽宏,看看他会有什么剧透。

赵丽宏:张抗抗是上海书展的贵客,她难得到上海书展来,在上海有很多张抗抗的粉丝,这次可以见到张抗抗,跟她交流。

我跟她确实是老朋友了,我们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友谊。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我们都是知青,都爱好创作,都刚刚投身文学这个事业,所以我很早就认识她。张抗抗在中国的当代作家里面,在我们这辈作家里面她是非常特别的一位,而且是成就很大的一位。

张抗抗是杭州人,但是她少女时代就去了黑龙江,从南方水乡到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这种经历对于作家来说非常珍贵,是难得的财富,所以张抗抗创作的作品内容、题材、展现的社会的容貌和写作者思考的深邃,在这代作家中是很少见的。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张抗抗的很多小说引起了轰动,她的短篇小说《红罂粟》、《白罂粟》、《北极光》,她写了长篇《隐性伴侣》,用现代的创作手段写当代人的生活,在当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和她交往半个世纪,这个时代激荡起伏,我们看到了社会非常大的动荡,我们这代人、上代人、下代人不断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不断地在社会上有新的定位,但是张抗抗选择这条路,从她少女时代一直走到现在没有变化,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寻找、探索、追求、创造,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了非常好的内容。

尽管这本书不是张抗抗最重要的作品,但是可以说这两本书是最能体现张抗抗的人生和她的追求的。因为,散文都是写作家的真实的经历,《南方》《北方》写的都是张抗抗的真实的人生经历、生命经历和她的心灵历史。所以这两本书是非常值得读的。

张抗抗:谢谢赵丽宏。

王晓乐:刚才听了赵老师对张抗抗老师的“深情表白”。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梦想,“心中的某个远方,总是在南方或北方”。地域的文化因子经过抗抗老师的淬炼,已经重新塑造了她的文学品格。《南方》,它既是一个南方作家笔下的南方,其实也是一个北方作家笔下的南方。对于《北方》也是如此,既是南方作家笔下的北方,也是北方作家笔下的北方。特别想请抗抗老师聊聊,南北穿行对你创作的影响。

张抗抗:我来的时候我在想,今天这个题目应该让马原来讲,因为他是辽宁人,后来在上海同济大学,后来跑到西藏去了,由西藏又到了上海。上海又到了海南岛,最后在云南落户,他不但是南方、北方,还有东方、西方,四面八方都有了。所以,他应该出一本南方北方东方西方,所以马老师他的文化结构、阅历也是很跨越的。

我这次来,感慨颇多,为什么?1975 年,也就是 44 年前那个夏天,当时我在上海出版那本长篇小说《分界线》。今天有很多老朋友跟我是同代人,带了《分界线》,40 多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已经很旧了,他们都留到现在,刚才许多人拿来想让我签书。我来过上海多次,但是这次来参加上海书展,在这个中央大厅跟大家见面,这种机会不是很多,我想到一句话:归来已是老太,岁月沧桑。

赵丽宏:说心里话,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尽管波澜起伏,很曲折,但是因为文学,我们热爱文学、追求文学,使我们保持年轻。张抗抗绝对不像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太,她还是一个少女。

王晓乐:跟抗抗老师面对面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她是个地道的杭州人,但是一恍惚呢我又觉得她就是个纯粹的北方姑娘。

读她的作品,有时候会读到嘎嘣脆的爽朗。她在南北间穿行,地域文化对她的文学理想而言,其实她是有那种自觉的追求的,这不仅改变了抗抗老师的相貌,也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

她在自序里说,“南方情感细腻温婉,语言因此变得是甜腻而琐碎”,“北方的旷达与寒冷,使得人们渴望热切的交流,痛快淋漓的宣泄,故语言粗犷豪放,具有天然的幽默品格”。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散文既是一种清唱,也是一种复调;她的文字南北交融,有杭州的温婉、哈尔滨的爽朗和北京的大气。作为一个写作者,穿行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地域文化的影响慢慢地通过写作,不同的他乡也变成了故乡,我觉得这可能是写作者的幸运之处。

张抗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这个远方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赵丽宏先生,他一直在上海,他没离开过上海,他下乡在崇明岛,我跟他见面就是在崇明岛。

赵丽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认识的时候她专门到崇明岛去看过我。

张抗抗:因为我知道他未来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没离开过上海,但是他心里一定有一个远方,这个远方不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不是地理的空间,其实每个人的远方都不是地理的概念,更多的是精神的寄托,心里的诉求。

我作为杭州人,我父亲是广东人,我父亲在上海长大,上海虹口区很多广东人,一个杭州人又到了北大荒,在哈尔滨读书,在北京又定居了 30 多年。为什么要出这两本书,它们有什么样的意义,那便是这样的经历使然。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一定是流动的,把我们的很多经验综合在一起,组合在一起。所以,人生会很丰富,因为在南、北方的比较当中是有落差的,你会找到它的差异,你会不断地比较,我就是这样成熟起来的。

像赵丽宏先生没有到过北方,他就每年两会的时候去,去的时候一般都是北京三月份的天气,都是雾霾,都是不屑的表情,我能看出来,但是这个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为什么?南方、北方在我们心中它是一个精神的寄托。

七十年代或者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时候比较封闭,没有远方,人被拴在原地,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哪怕你离开上海到杭州去,说不定就要介绍信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文革”结束以前,那个时候的远方一点都不美好。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远方大部分跟离散有关系。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远方才逐渐地出现。

赵丽宏:我不同意,我们心里一直有远方。

张抗抗:我说行为上那时候不允许有远方,很多时候远方都是知青下乡去了,当然我是自愿去的,因为我有诗。为什么会去北大荒?为了诗和远方,心里有文学梦,所以选择去了北大荒。这个远方对我来讲是主动的。

但是今天的生活空间普遍地放大了。拿上海人来说,上海人是最最头痛去远方的,不要说远方,就是到浦东都不去。因为上海最好,在过去的年代,上海确实是全国最好,生活设施比较完备,交通便利,是中国最先进的城市,所以上海人有资格拒绝远方,上海人一定是拒绝远方的,但是这些年来上海人有点转变了。

赵丽宏:没有办法,下乡插队。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

张抗抗:现代人有很多远方的可能性了,我们会去求学,现在的南方北方不是我写的《南方》《北方》,可能是东方、西方,很多人越洋留学,去外地工作,走得很远很远。

求职、求学、谋生,还有发展、希望,我觉得今天的远方对我们来讲意味着希望,远方它有更多的选择、更大的空间让你发挥和发展,但是我们要想到,如果心没有打开,你可能去远方时还是带着这口井去的。

赵丽宏:张抗抗她讲话的风格,她把南方和北方都融汇在自己心里,她是一个杭州姑娘,乡音未改,一口乡音,很好听的杭州话,但是她也像北方的女子。

有人说南方作家是弱势的,中国的作家写的汉字、我们的表达是北方的方言,南方作家写作是吃亏的,南方方言写出来不像文字,张抗抗这样的作家她把南方和北方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她的文章有吸引力,描述的笔触还是对北方的思索。

一个南方作家,生活在北方,她写的北方跟北方作家写北方是有点不一样的,这本书《北方》的第一篇我写不出来,我没有在北方生活的经历,我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觉得张抗抗作为一个作家,她的生活经历给了她非常大的一种人生的财富、文学的财富,也是成就了她,成为今天这样的作家。

张抗抗:今天没有很多时间再展开来讲,请大家看书,希望跟大家有机会进行更多的、更具体的交流。

我作为一个南方人去到北方以后,我是在北方学习到很多,因为南方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这个跟下乡没关系,不是它造就了我,而是北方的生活、北方的土壤它会把文化的一些因子输入到你身体里,逐渐地改变我们,无形中在改变我。

所以,刚才两位讲的,语言的风格我会有变化,我跟南方作家写的会不一样,我觉得里面会有一点硬的东西,或者筋骨、力量这样的东西,就是刚才晓乐说的“力量”,北方自然会给你这些东西,但是我完全不会变成一个北方人,因为我知道南方什么东西好吃,也会保留一些南方的生活方式,这些东西都会在这两本书里面有体现。

我也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丰富起来,我们可以在原地不动,但是我们要吸收全世界最好最好的,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我们要把最优秀的东西吸收过来,谢谢。

(签售队伍)

王晓乐:南方和北方不仅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对抗抗老师来讲,南方和北方更是落实在她作为作家的自我追求当中,尤其落实在她的语言里。我们从《南方》《北方》这两部最重要的散文作品中,可以读到抗抗老师的远方,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南方和北方。

这个南方和北方承载的也是每个人的梦想,它既是油菜花开漫遍野的南方,也是千里冰封的北方。还是让我们来读抗抗老师的作品,在她的文字里寻找诗和远方。

张抗抗:特别感谢一下我的“亲友团”,从各个地方来到这里,这么热的天,谢谢大家。

【相关图书】

张抗抗 著

2019 年 8 月出版

《南方》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亲自编选、审定,最新推出的一个以地域为线索的散文系列之一。张抗抗生于杭州,在杭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与外婆家所在的湖州德清、祖籍地广东新会也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而长期的北方生活,又使她成了南方“熟悉的陌生人”。

阅读《南方》,既能看到从江南、华南到西南的风土人情,也能在字里行间发现南北文化交融的痕迹。张抗抗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各个地域的发展、传承,以及在其影响下呈现出的各地人们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让人不由忆起自己的故乡,念起那些到不了的远方——无论是南方或是北方。

张抗抗 著

2019 年 8 月出版

《北方》是张抗抗亲自编选、审定的一个以地域主题为线索的散文精选系列书目之一。这是一个别具匠心的文化散文系列,以广义的南方和北方为线索,内容涵盖自然风格、人文历史、民间习俗、吃穿住行,既是一个文学读本,也是一个文化读本。

《北方》收入了 36 篇与北方有关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北京、东北、西北等地,涉及旅行见闻、世俗百态,包含了作者对过往的追忆、对生命的感悟、对历史的沉思等等。张抗抗生于南方,正值青春去了北大荒插队,后在北方定居。这样的经历和双重的身份让她对北方的观察更加敏感。她的散文既有细腻、温情之静美,又充满深邃、高远之哲思,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读她的散文,不仅可以欣赏其文字之优美,洞察之深邃,更能从中体悟到其从容、独立的个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