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百年以后还有人读金庸吗?

2019-08-23 11: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金庸大侠仙逝,已近一年,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作品依然还保留余温。

此前有报道,金庸曾经在专访时,被问到最喜欢自己写的哪个武侠角色,他说最喜欢令狐冲,乔峰也可以,最不喜欢韦小宝,这种人要远离,而且他还说,自己因为写过这么多武侠转,所以有时都会代入自己,若自己是武侠人士会怎么样?此外他还表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离开后的一百年、二百年,仍然还有人读者他的小说。

那么问题来了,一百年、甚至两百年之后,还会有人读金庸吗?

首先从时间的角度来探索

一百年之后,读金庸,相当于我们现在读十九世纪清末的一些经典。先看看金庸作品的时间线——《书剑恩仇录》1955年;《碧血剑》1956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1959年;《雪山飞狐》1959年;《神雕侠侣》1959年—1961年;《飞狐外传》1960年—1961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倚天屠龙记》1961年;《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连城诀》1963年,又名《素心剑》;《天龙八部》1963年—1966年;《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记》1969年—1972年;《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想想晚清的一些作品,十九世纪中后段《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这些可能只能活在教科书和象牙塔里面了,大多数的普通是是不会去触碰的。

但很多人会说,经典不会随着时间所淡去,比如《水浒》--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西游记》--吴承恩(约1500-1582)---明;《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清。这四大名著不管过了几百年依然是被传颂的。

 

金庸的作品好看毋庸置疑,这是的历史的必然,但它的流行也存在很强烈的偶然性。在大陆文化市场还处于嗷嗷待哺的一片匮乏状态之中,83版的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这个好比文化上的原子弹,又是给一个即将饿死的人的第一个包子,自然是最爆炸,最好吃的。那部神剧可谓是当时的国剧,在那个年代的人,如果说没看过这部剧,那一定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文化当中。

正是这种偶然的先发因素,让人们认识了金庸,也有了更大的意愿去看更多的金庸的著作,这也就是马太效应的滚雪球,让金庸的作品获得了一个极高的历史地位。所以从时间的角度,历史的角度来看,并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结论,未来还时不时有人会为金庸的著作叫好。

其次从作品的题材内容角度

毫无疑问,如果把武侠算作一个题材分类的话,金庸的作品无疑是这个领域的高峰。而且用一个时髦的话语来说,金庸的小说可以构筑一个金庸的武侠世界,一点也不必漫威宇宙逊色,各门各派各有特色,武力能力各分高下,而且金庸的作品大多都不是架空的世界观,而是落在一个具体的中国历史时期当中,非常具有代入感。

从词句上来说,既有刚猛——鸠摩智微微笑道:“世外闲人,岂再为这等俗事萦怀?老衲今后行止无定,随遇而安,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天龙八部》,又有肉麻——18天的时间太短了,为什么老天这么残酷,只给我们这么短的时间!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神雕侠侣》。金庸将白话小说当中,注入了诸多的古典元素,内容清晰明快,却意味隽永。

从这个角度说,金庸作品广受喜爱就不难理解,而且如果在流行一二百年,似乎也不是难事。但在作品内容的角度,如果深入去考察,却能品出一些其他的味道。很多人都在说,喜欢金庸,因为他给大家一个武侠梦,构筑了一个江湖,教会了大家侠义。的确,金庸的作品以男性为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也跟男性荷尔蒙和扬名立万丰功伟业有了很好的结合。

可是,问问当年的那个年轻的自己,真的是为了侠义在看金庸么?

 

挑出几部大家熟悉的作品,用一句话概括《射雕英雄传》——富二代傻小子和岛主千金的奇幻旅程;《神雕侠侣》——名门之后断臂小伙的师生恋;《天龙八部》——丐帮高管乔峰的仕途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少林CEO私生子和公主的故事+大理小王子和一个女人以及一群妹妹但最终又不是妹妹的故事;《倚天屠龙记》——武当CEO宠孙升职记+人人都爱张无忌的故事。

武侠的世界里,人人不愁吃穿,就如现在的说走就走,就连丐帮也根本不用去要饭,更别说郭靖为了追求黄蓉花的大把大把的银子。

武侠的世界里,没什么努力,要么就是天生的绝顶高手,要么就是中了彩票,掉下悬崖获得绝世武功,真气混乱获得绝世武功,他人功力输入获得绝世武功,莫名其妙获得绝世武功等等。这样的内容,真的可以跻身“经典”的行列,如四大名著般流传千载么?

武侠的世界里,什么都看圈子和关系,一群二代们,依靠祖上的基业,在江湖中闯荡,骑着宝马,泡着美妞,买着彩票,杀着坏人。更别说韦小宝这种连金庸老先生本人口中都宣称都没那么喜欢,但却可能是他读者当中最多人羡慕的角色了。

年轻人们,在这里看到的不是武侠,不是江湖,更不是侠义,而是花不光的银子,用不光的运气,痴情只爱我的诸多美女,以及随时随地可能起飞的奇遇。

最后从社会意义角度来看

小说,属于文化作品的一种。而文化作品的意义,很多时候是在进行社会负面情绪的寻找和消解。放大来说,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让我们能够学会和平相处,互相利用,互相帮助,互助生活的一种体系,让我们不至于互相残杀导致种族甚至人类灭绝的东西,可以说文明就是暴力的消解。

而文化作品的一个主要功能,也是消解暴力,以及暴力背后的一系列欲望冲动。

 

根本上来看金庸的武侠,和当年录像厅中古惑仔,白衣飘飘的发哥是同样的的效果,让人们在文化作品中,消耗掉大部分过剩的精力。当然会有一些人看了古惑仔去拉帮结派,去模仿,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些作品,还是由他们本身积极的社会意义。

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金庸、古惑仔、吴宇森,都能治焦虑。那些作品在那个年代走红,恰好是他们可以治疗当时的人们,在社会刚刚复苏,百废待兴,规则并不完善,物质极为匮乏的时候,对侠义、道义、公平公正以及这个背后所创造的一种完整的社会秩序的渴求。

而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是未来几代的年轻人,可能并不会这么想。都说缺什么补什么,金钱匮乏才会幻想有花不光的银子,秩序混乱才会想有个惩恶扬善的大侠。随着社会越来越富庶,秩序越来越安定,年轻人在这方面的焦虑少了,他们几乎可以不用幻想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他们可以在游戏里大杀四方,在名牌店里消耗财富,在视频直播中找到存在价值。

 

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一个阶级稳固的社会,人们可能需要的不是英雄,而是反英雄,需要的不是江湖,而是混沌。流传千载的作品,往往是具有一种永恒的主题,以及在这个主题之下的现实意义。这两点,并不是金庸作品当中所常见的,他们契合了作品诞生十九世纪六七年代香港社会从混乱走向秩序的过程,也契合了大陆改革开放八十年代之后到二十一世纪秩序重建的心理。

可能,在社会层面的真的这些作品不会走太远吧。

还记得当年有个打着野球拳的小子闯入了金庸的江湖,构筑了一部金庸群侠传,金庸的武侠宇宙,在华文世界中,是一个独树一帜的IP,他甚至渗透到了文化当中的点点滴滴。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可以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容来去使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代又一代金庸迷的老去,年轻的一代逐渐地拥有了更广阔的文化视角,漫威宇宙、日漫宇宙的冲击,极速的文化快餐的侵蚀,以及女性视角文化的盛行,让金庸的作品已经出现了一些衰退的迹象,也许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并不需要看一百年之后,只需要看当下就能作出判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