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唐英年:大部分香港人都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的秩序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实习生 朱柏达
2019-08-28 17:35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香港这两个月以来的局势,引起了很多焦虑,也包括我自己的焦虑。”

8月26日,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期间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说。

持续近两个月的暴力冲突与非法示威,让香港陷入撕裂与混乱之中。

为了让香港止暴制乱、重返正轨,连日来,各界爱港人士始终在积极奔走。

8月10日,香港各界700多位知名人士联署呼吁:“香港不能再乱下去了!”

8月17日,“守护香港大联盟”在香港金钟添马公园举行“反暴力、救香港”大集会,呼吁全港社会各界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尽快恢复社会正常秩序。

他们主动走向台前,为了守护香港全力呼吁。这其中就包括唐英年。

8月26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协商议政。唐英年出席了会议,并以召集人的身份,参与了“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增强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分组会议讨论。

“中国历史应该重新成为(香港高中)的必修科,不仅要走进校堂,还要进行考核,要成为香港高考科目之一。”唐英年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香港的学校需要进一步改善课程设置,从中国历史的教育上,加深香港年轻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认知与认同。

据人民网报道,2017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其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特区教育局将在2018-2019学年落实将中国历史在香港特区初中成为独立必修科,并在目前的课程基础上,持续增润课程内容,推动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

香港教育局官网公布的2018-2019学年中学课程科目表中,中国历史是中一至中三的独立必修科目。澎湃新闻记者查询皇仁书院、荃湾管理中学等香港学校官网,中国历史已作为独立必修科目设置在学校中一至中三初中阶段的课程表中。但在中四至中六阶段,中国历史在多数学校并非必修科目。

对于即将到来的香港高校开学季,唐英年也认识到,香港当前的局势之下,可能会有一些激进的学生做出令自己将来后悔的行为,“既然能够考入,就应该珍惜这个机会,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更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

“我们会继续呼吁社会,同时也会积极去搭建对话的平台,让官员和一些有关的群体,能够在一个和平理性的平台下,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唐英年说。

【谈香港年轻人的“一国两制”认同】

香港学生们要对中国历史、政治有一定的认知

澎湃新闻:近两个月以来,在香港参与暴力行为、非法示威的激进分子之中,有不少香港年轻人,其中不乏学生群体,在教育上是否还要有一些新举措?

唐英年: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学生们首先就要对中国历史、政治有一定的认知,这样他们才能更了解国家,更认同国家。

澎湃新闻:“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校园教育之中是如何贯彻的?有没有开设这样的一些相关的课程,或者用一些专门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唐英年:实际上,对于香港学校的课程管理,原本是必修科的中国历史,后来变为了选修,中国历史也不再是一个纵向学习的单独学科课程,而是融入到整个的世界史里面,和欧洲历史、美国历史等放在一起,以比较历史的方式进行了横切。

我小时候学习的历史课,都有中国历史这一专门的学科,有全面的学习,所以我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认识。香港应该再进一步地把我们国家的观念和中国的历史放进(高中)课程里,走进校堂,并且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就能让香港的学生们进一步建立一个国家的观念,同时也对我们的祖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认同。

【谈大学开学日】

“既然能够考入,就应该珍惜这个机会”

澎湃新闻:开学季已经到来了,香港的大学也将迎来开学日。当前的香港局势之下,这次的大学开学典礼更是备受关注。你对此如何评价?

唐英年: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比较激进,做出一些他们将来会后悔的行为。能够进入香港的高校,不仅是香港大学,包括各所大学,都是很多学生非常向往的。既然能够考入,就应该珍惜这个机会,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更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

澎湃新闻:为了这次的开学季,香港教育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唐英年:香港教育界的大部分人士,比如香港特区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和其他相关的部门,都在积极地呼吁学生们不要浪费自己的学业,一定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因为他们所要面临的竞争,不光是香港学生与内地学生,将来的竞争,还包括整个亚洲以及国际的学生。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香港学生的爱国认同感?香港高校对此应该如何担负起教育责任?

唐英年:香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宗旨,首先是让学生掌握学术知识,第二是让他们拥有一个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两点是同等重要的。其实绝大部分的香港学生对我们的国家是有一定认识的。所以,未来的教育方向上,我认为可以增加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中国历史应该重新成为(香港高中的)一个必修科,不仅要走进校堂,还要进行考核,要成为香港高考科目之一。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历史,了解民族发展路程,更能认同中国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是奋斗的结果,也是革命的结果。

第二个,就是让香港学生更多地走进内地进行交流学习。组织他们到内地来,让他们自己走一走、看一看、多交流,不仅能看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繁荣,也能看到贫穷落后的地方通过国家以民为主的政策实现脱贫、走向富强的道路。这样才能更深切地增强香港学生对国家的整体认识,就能够更加认同国家。

【评香港局势】

现在的首要方向就是止暴制乱,恢复理性对话

澎湃新闻:你怎么评价这两个月以来的香港?

唐英年:香港这两个月以来的局势,引起了很多焦虑,也包括我自己的焦虑。《逃犯条例》的修改所引起的暴乱,只是一个导火线,后续爆发出来的种种暴力示威活动,是一些激进的年轻人因为住房、就业、未来出路等多年来的忧虑积累下来所引发的。所以,香港这两个月的暴乱局面,让我感到非常焦虑,但是我也认为,这件事最后还是能够妥善解决的。

澎湃新闻:你目前在香港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向好的趋势吗?

唐英年:现在剩下来的暴乱分子,只是一小群人,大部分香港人都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的秩序。所以现在我们的首要方向就是止暴制乱,恢复理性对话。

澎湃新闻: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在日前召开的记者会上称,8月15日至20日期间,访港旅客人次同比下滑49.6%,内地旅客及非内地旅客的跌幅各占约一半。当前的局势,给香港的经济社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伤害?

唐英年:这两个月原本是暑假旅游旺季,往年,香港的很多酒店这个时候都能实现90%以上的入住率,但是据我了解,现在很多酒店的入住率连一半都达不到,零售、餐饮等各个方面,也都受到了同样的打击。

澎湃新闻:香港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唐英年:世界各地的媒体都在铺天盖地地报道香港的暴乱事件,甚至有很多媒体还专门刊登香港警察跟暴徒在街头对峙的照片。这些都是对香港形象的强烈冲击。而且,不仅是游客,很多香港居民也因此害怕外出了,因为示威者把路堵了,还占领公共场所。尤其是香港机场,前些天因为被暴徒占领而无法正常运行,很多人取消了到香港旅游、探亲、公务等活动。

但是过了那几天之后,社会各界对暴徒非法占领机场的行为都强烈谴责,暴徒自己也知道,再继续这样下去会受到很严重的批评,所以现在他们不去扰乱机场了,反而开始霸占一些居民正常工作生活的区域。这点我是完全不明白的,为什么他们在通过骚扰、阻挠的方式,去争取普通市民的支持呢?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更强烈的反感而已。

澎湃新闻:包括您在内的香港各界人士,为了维护“一国两制”的方针,为了尽快平息香港动乱局面,一直在积极地奔走、呼吁。接下来还将作出哪些努力?

唐英年:我们会继续呼吁社会,同时也会积极去搭建对话的平台,让官员和一些有关的群体,能够在一个和平理性的平台下,展开建设性的对话。

澎湃新闻:这样的对话,这段时间就可以迅速落地么?

唐英年:因为有关群体的情绪一直都很激烈,所以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对话的时机可能还需要再过一段时间,但是我会很积极地争取最好的机会。

【谈香港经济启示】

暴乱局面不会产生长远阻碍

澎湃新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提出刚满半年,作为大湾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香港目前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大湾区建设进程?

唐英年:我认为不会产生长远的阻碍。香港在金融服务、高端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直存在的,而且这些优势是大湾区其他城市不能轻易取代的。

澎湃新闻:香港经济转型是近年来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有观点认为,香港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被上海和深圳所取代。在你看来,香港对此应该有哪些启示?

唐英年:当然,内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会对香港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我对上海、深圳的发展感到非常欣慰。我们的中国是很大的国家,是有14亿人民的国家,是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大概到2035年,中国就会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多个超大城市是很正常的,就像美国有纽约、旧金山、华盛顿。所以我们国家可以有更大的经济容量,一个经济中心是远远不够的。

    责任编辑:蒋晨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