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跟原始人一样,再抱着这个思维就真被淘汰了

2019-09-12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个湿漉漉的大雨天,我开着车想尽快的赶回家,大雨天在屋子里躺着是最舒服的了。在一个红绿灯前,我犹豫了一下左转线还是直行线,然后掰向左转线,但后面那个车子结结实实的顶了上来,早回家的愿望泡汤了,心里还不断的责怪自己,要是直行就不会这样了,“都是因为犹豫了左转,才会撞上的”。

晚高峰又赶上下雨,孩子在幼儿园等着她,她有点着急了,改变了平时习惯的开车风格,大脚地踩着油门,在一个红路灯的路口,一条微信进来,她下意识的看了眼手机,结果前面的一辆车掰了过来,她反应不过来,结结实实的撞了上去。她也没法尽快赶去接孩子了,心里想着干嘛要看那个微信,“都是因为自己走神,才会撞上的”。

雨越下越大,当晚整个城市的交通事故量比平时上升了30%,交管部门发布消息“由于晚高峰大雨,导致交通事故量上升”。

这场事故,究竟是因为我得犹豫,还是她的走神,还仅仅是大雨惹的祸?

在百万年的进化道路上,我们试图搞明白关于自然,关于他人和关于我们自己的一切,明白了何时会下雨,怎样能生火对于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其实这之中还有个更为重要的策略,就是效率,也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搞明白这些。比如搞明白如何生火烤熟一条鱼之后吃掉解决饥饿问题,如果一个小时之内搞定,是不错的,三个小时之内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七天之内都搞不定的话,那就跟鱼一起去见上帝吧。

于是在时间的压力下,我们的祖先尽可能地用最短的思考路径去考虑问题,这也就造就了我们现在最习以为常的“因——果”模式,因为A,而产生了B,B的发生,是由A导致的。所谓的因果关系,就是关系的双方,以一种在时间先后顺序上呈现,并存在着理论上可以重复的模式,

在我们的思维里面,认定因为A而产生了B,就意味着不仅这一次A产生了B,而且在众多的可能性测试中,A基本上都能产生B。

这就产生了一种直线思维,从A——>B,由A到B,形成了一种直线的因果关系,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我,认为因为A我犹豫并线,产生了B撞车,而她,认为因为A走神,产生了B撞车,公众则认为,因为A大雨,产生了B更多的交通事故。

这种思维,最简单直接有效,它的好处在于尽快的归纳总结,可以让我们找出问题关键所在。但也会造成一种错觉,比如对我来说,我会认为如果我不犹豫,就不会撞车,对于她来说,她不走神也不会撞车等等,但很显然,如果仔细去思考,这种推论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撞车这件事,可能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犹豫————>

她,粗心————> {撞车}

天,下雨————>

这种思维不像是直线,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一个结果的“漏斗”模式。万事万物都处在一种多线的关联当中,并不只是由于A导致了B,而是有多个不同的A共同作用,才产生了B那个结果。

这种“漏斗”的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现行思维上,将开口扩大,极大的搜寻可能存在的原因,并把它们形成一个“原因集”,用“原因集”来去解决原来过分强调某一个原因,过分依赖某一个原因而产生的偏听偏信的弊病。

但漏斗只是在原有的显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扩充,本质上还是由原因推导出结论的一个过程,如果再深一层去思考撞车的那个过程,可以发现——

我,犹豫————>仓促并线、未能警示、抢占车道

她,粗心————>速度过快、发现过晚、刹车不及

天,下雨————>视线不佳、地面湿滑、人心烦躁

在这个过程中,刚才漏斗当中每一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一系列的现象,最终这些现象汇聚成我们看到的所谓的——撞车这个结果。撞车其实是我们的一个形容,就好比我们会说,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同时他还是个父亲,是个丈夫,是一个曾经的英语老师,是一个风趣的演讲者等等,一个人可以有不同侧面去观察和表述,一个事件,如撞车,也是可以从不同侧面去观察和解构。

这样问题逐渐的清晰了,我们所说的线性的因果关系,太粗糙,也太过于武断,形象的来说,这种思维方式应该被细化为一种管状关系,在一个桶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系列事件发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在某一个时刻,会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并不能简单说由于A导致了B,而是一系列的A现象之后出现了一系列B的现象。

那么这么费劲的把简单的因果关系,扩大成一种“管状关系”究竟有什么用?

第一, 管状思维,可以让我们避免自大!

——我们有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找到了某个原因、甚至是某个真理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掌握了宇宙的奥秘,人生的奥义,其实如果说真的有那么一个确定的原因的话,那可能就是大家所说的上帝了。

第二, 管状思维,可以让我们避免片面!

——中国有句古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过分聚焦于某个原因,会让我们丧失了持续观察其他因素的动力,也让我们可能会错过了更为重要的线索。

第三, 管状思维,是一种去中心的思维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这个词已经被提及了无数遍,人们去讲互联网思维,难道不应该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思维么,在我们思维的最深处,依然埋藏着那个中心化的魔鬼,就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而管状思维,正是把某一个因作为中心的因果关系打破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处在中心的一种支配条件,也没有处在中心的典型结果,一切都在时间的流逝中,发展变化,互相影响、互相纠缠。

第四, 管状思维,在现代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化方式!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社会新闻,比如某一学生被骗,而选择自杀;男女朋友分手,伤害甚至杀害对方;邻里之间因为小利,而刀剑相向。虽然这里有人心理的问题,但是从一个逻辑的角度分析,当事人过分的将人生看作一条线性的因果链条,如果这个因解决不了,就没有办法继续,所以最终选择除掉这个因,但最终也除掉了果,除掉了自己。

既然管状思维有这么多好处,那么该如何掌握它?

其实办法很简单,三个字“多想想”!

如果说再具体一点的话,有句传颂度很高的话,叫做——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当你凝视问题,寻找原因的时候,原因也在凝视你。把自己设想成原因,从原因的角度看过来,也许你会看到原因所带来的更多中可能,而你所谓的结果,只是著多种可能性当中的一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有其他的因素干扰,就像水面上的波纹,自然界中很少会看到一个中心向外均匀扩散的波纹,都是不停的在叠加,不停的在影响。

因为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会叫脑筋有点直的朋友,为单片机。就是每次执行一条指令,有输入有输出。我们并不用去嘲笑单片机,有的时候,在很多事情面前,我们会退化为一个单片机,执着于某一个因果,在其中陷入死循环。

想要避免在本身就没什么意义的生活中无限循环,那么就尝试一下打开因果链,用一种管状思维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也许不见得大彻大悟,但会有很多小确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