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窑洞里的婚礼与爱情

2019-09-02 14: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草根1960 

作者:胡国庆

我太姥姥没牙了,闭上嘴,这张老脸就像只“猫”,老人不识字,没出过远门,但绝对是个民间接生高手,活了92岁。

我家的窑洞就像个产房,堡子里大肚子女人都喜欢找我太姥姥接生,临走时送包糕点啥的“贿赂”一下,不知这个接生婆从哪学到这门医术?搁在今天,至少能享受产科医生的待遇了。

我们老家地广人稀,种庄稼就需要人手,在没有计划生娃的年代,只要女人的肚子能生,就会一直生下去,没人管,多子多福是黄土地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生娃。婚嫁可是人生中一件大事,来不得半点含糊,城里人追求白富美、高富帅,黄土地的百姓更看重能生娃、能种地……

婚姻法定年龄,男性满22周岁,女性满20周岁,这个婚嫁年龄对都市里的青年有点早,不然,大男大女遍地都是,可对乡村却有点迟,抱着娃去登记结婚的大有人在,虽然娃娃亲不多见,但早婚早育现象仍较普遍。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土地女子十六七岁就定亲了,再迟个几年,别人还以为这家女子的肚子耍了嘛哒,女人生不了娃那可是天大的事,不能断了人家的后。至于玩“丁克”这类新潮的人不多,这是断子绝孙的玩法,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因为家族里无法接受,婆娘肚子生不了娃,哪怕去外面抱养一个也算是家族里的后人,黄土地百姓把传宗接代看的太重,因为人类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早期黄土地娶亲是根据男女生理现象,只要女子能生娃就可以出嫁了,但十几岁的娃娃哪懂得什么人情世故,一般由父母包办,所谓的包办婚姻就是这样由来的。
黄土地百姓这辈子就折腾了三件事:生个娃、盖个房、娶个亲,当这三件大事办妥了,人这辈子就可以盖棺定论了。其实城里人也差不多,无非是多砸几个钱。

黄土地娶亲是要彩礼的,还要有婚窑,娘家把女子养大不容易,不能白送给你。有人说这是买卖婚姻,但拿不出彩礼想娶媳妇确实开不了口。

并非是女方娘家拿这笔彩礼钱去享受,而是留给自己娃将来娶媳妇。所以,这笔彩礼就这样从东家转到了西家,越贫穷的地方彩礼越高。

娶妻生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然这辈子就白活了。但由于贫困,许多地方出现近亲、换亲等现象,导致这种婚姻确实错综复杂。

嫁给皇帝的女人叫“皇后”,嫁给平民的女人叫“老婆”。女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嫁给谁,有钱人娶走了漂亮女人,穷人总不能一辈子打光棍,贫困山区百姓往往出现近亲、换亲等现象,其实谁也没权利谴责这种荒唐、但又实出无奈的畸形婚姻。

当你走进黄土大地,看到山大沟深的黄土疙瘩,就知道绝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到这里。这可不是游山玩水体验生活,而是要扎根一辈子。中国苦难的婚育史,纠结着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牵扯诸多矛盾。

黄土地娶亲别有一番风味,方式也有所不同,比方在地窑里娶亲,来客一时半会儿摸不着方向,只有走到地窑跟前,才看到下面黑压压一片。

那场面可热闹了,敲锣打鼓,鞭炮齐鸣,锁啦声响彻整个黄土大地,大老远就能感受到婚礼喜庆的场面。

喜酒可不是白喝的,来客要行礼,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礼尚往来。等你娃娶媳妇礼金可又回来了,这时你可不能掉链子,弄不好会伤了和气。

行礼多少,这要看关系远近,虽然有人不情愿,心想,我孙子都抱上了,等到猴年马月归还礼金?但没办法,这就是习俗。

其实礼尚往来还有另一层意思,比方有求哪个大官办事,巴不得这个大官的娃三天两头娶媳妇,这样送礼就有由头了,你要办的事很快就能解决,不然,去牢房“蹲点”的人一拨又一拨。
地窑人家娶亲,一般会在窑口摆张桌子,上面放着一瓶高度白酒和几盒香烟,外加一盘糖果和瓜子,这是供行礼人免费品尝。长条凳上坐着两个堡子里玩笔墨的文化人,一笔一画登记礼金,仔细一瞧,人家的毛笔字功底真好。如今,有这样功底的人不多,社会到底进步了,手机刷二维码来得更快。
其实在窑洞里娶亲也挺烦恼,街上买的高档家具、家电都是参照高楼大厦设计的,这些精致的家当摆放在拱形的窑洞里就很不相配,咋看都别扭。

困难时期百姓家里没电,都是点煤油灯,那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家用电器,但有一样电器不可或缺,那就是手电筒,窑里黑乎乎,找东西不方便,但还要省着用,因为电池成本太高。

如今百姓日子好了,家电不算个啥,但在一些偏远山区电压不稳,停电很正常,并且电视信号不稳定,窑顶那口“大锅”要反复寻找卫星信号,遇到刮风下雨大锅“生气了”,还要爬上去再找目标,经常是电视里的明星长啥模样看不清,但声音还是很亲切的。
女方陪嫁一般有洗衣机,娘家人想的很周到,这样可以减轻女子的劳累。但洗衣机在地窑里就很难操作,要将窖水舀上来,再倒进洗衣机里搅腾,太折腾人了。所以,婚礼过后,洗衣机几乎成了摆设。

不过,挂在窑里的婚纱照还是光彩照人,虽然和土窑洞形成了巨大反差,但看上去还是挺时尚,给窑里的新婚男女增添了许多美好的色彩。

喝喜酒的人都会钻到婚窑里瞧一瞧,看这户人家都买了哪些大件?女方娘家陪了几床被褥等等。黄土地婆娘特别看重这个细节,想到自己出嫁时的寒酸,哪像今天的年轻人这么幸福。
黄土地迎亲可是个重要环节,可不能把新娘子给累着了,至于出嫁后那是另一码事。所以,早期娶亲新娘一般是骑毛驴,前面有个小男娃拽着绳子,这是担心毛驴受惊把新娘给摔倒了。
进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骑毛驴不多见了,改为单车。这个铁家伙到底比毛驴好使,只是黄土高原沟沟壑壑,单车动力不足,感觉还不如骑毛驴舒服。
从迎亲这个细节看到黄土地的变化,档次很快就提高了,拖拉机、大卡车四个轮子到底跑得快,虽然连个顶篷都没有,但迎亲队伍仍顶着寒风,浩浩荡荡地把新娘娶回到窑里。
这几年就更气派了,没个三五辆小汽车娘家人肯定不高兴,女子出嫁多少要风光一下,尽管两家距离不远,但迎亲车队一定要围着堡子转个大圈,绝不能走回头路,要让全堡子里的人都看到我们家女子是坐小汽车出嫁的。

小汽车动力到底大,不大功夫就开到了窑洞跟前,但汽车个头太大,地窑门洞进不去,所以,迎亲队伍到此就结束了,全部停放在麦场,这里不收取停车费。

新娘漫步走下小汽车,进入窑口时,有几个人拉着床单挡住门,意思是“辟邪祈福”。老外弄不明白,地窑里四面是黄土,站在下面就像个天井,什么都看不着,邪气从哪进来的?
此时此刻,婚礼达到了高潮,好奇的男女老少都站在窑顶,看这家新媳妇长得有多漂亮。
因为地窑面积受到限制,来喝喜酒的人太多,实在是拥挤。但地方再小婚礼也得照常进行,跑别人家算哪家娶媳妇?
开席后,地窑里人山人海,只要找到空位就可以开吃了,但娘家人和堡子里有头有脑的人都安排在中窑,这相当于都市里的大酒店包间,全是一些重量级人物。
困难时期喝喜酒那绝对是吃大餐,平时肚子里没油水,喜酒可以放开来喝,虽然吃相不雅,但肚子却填饱了。当婚礼结束后,带着醉意回到自家土窑里,心里盘算着下一场该是娃的满月酒了。
黄土地娶亲那真当成是一锤子买卖,不是今天过到一起了,明天就散伙,这样“玩”的夫妻相对比较少,不像城里的同志加兄弟也能过到一起。至于海誓山盟,爱你一生这类豪言壮语听到的不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仍停留在黄土地的婚姻观念里,男人耕种、女人生娃,重复着父辈走过的路,过着黄土地百姓平静的生活!

请继续关注《窑洞里的葬礼》

给点力,我会走得更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