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部战区空军红色前哨雷达站:面向大海、扎根国防的钢钉部队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2019-09-04 10:17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一支“钢钉”部队,驻扎在祖国的黄海海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黄海深处,名为“海洋”的海岛矗立于辽东半岛最前沿。这里是长山群岛外岛最远的海岛,全岛面积仅18.98平方公里。

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就驻扎这里,岛上官兵们在潮涨潮落中与茫茫大海为伴,默默拱卫边疆。

“红色前哨雷达站”是一个荣誉厚重的英雄连队,曾创造了闻名全国全军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1964年和1965年分别被空军、国防部授予“钢钉雷达站”和“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部队练兵备战、矢志强军的精神风貌,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举办的“祖国,请放心”网络名人进军营暨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来到了这座雷达站,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随行认识了这支“面朝大海”的英雄连队。

面向大海,当好祖国空防前哨

1955年,抗美援朝的硝烟未散,黄海局势波谲云诡。

一支部队奉命进驻黄海深处面积仅有0.03平方公里的圆岛,执行对空警戒任务。1961年11月,敌机悍然入侵,官兵们迅即锁定目标,协同高炮部队将其一举击落。

随后,这支部队于1964年和1965年分别被空军、国防部授予“钢钉雷达站”和“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

1976年6月,部队调防海洋岛,部队官兵也把“钢钉”精神和“红色前哨”精神带到了新的阵地。

俯瞰海洋岛。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部队驻守圆岛时期,最缺的就是淡水。

海况复杂时,补给船无法靠岸,严重缺水时官兵们不得不靠接雨水、刮露水、化雪水,甚至从飘有死虫子等脏物的水坑里,取水保障战备和生活。那时,缺水十多天是常有的事,最长的一次为25天,官兵们只能喝雨水、化雪水。有5次给养船都到了,都由于风大而难以靠岸,最后不得不离开。

圆岛第一任操纵排排长朱锡庾的日记记录了这样的艰苦岁月:“我们的运输船一个多月,最快也得二十天才能来一次。缺水、断菜、断油、断煤,是常事……1955年6月,海上大风,送水船将近两个月没有来,指导员带着我们到处找水,最后在一口枯井里找到了泡着垃圾和小虫的脏水,反复蒸馏使用。无论多苦,我们都忍着,绝不动用油机战备用水……”

圆岛,就是一个面积仅有0.03平方公里的礁石砣子。北部战区空军供图

1961年8月,岛上生活用水中断多时。油机员左林富感冒发烧,卫生员给了他半杯油机战备水吃药,他却悄悄把水倒回“战备桶”里,用早已冒烟的嗓子干吞了药片。

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圆岛官兵用老旧的雷达保障击落了敌机,并多次捕捉到敌侦察机航路。

今年69岁的河南籍退伍老兵李培干曾长期驻守圆岛,担任“红色前哨雷达站”副指导员。

他告诉澎湃新闻,“圆岛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像极了水泥堆起来的小山包,附近渔民都叫它‘洋泥坨子’。当时条件差,总得想办法解决补给问题,我们就带土上岛,自己造田。”

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光参加集训后回岛,临行前受炊事班背土上岛修灶的启发,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并迅速在官兵中掀起了从陆地带土、劈石造田的生产热潮。

“初期,最大的巴掌田也就1平方米,后来大家带的土逐渐多了,田的规模也就大了,我们可以种许多植物。”圆岛老兵姜富生讲起巴掌田,眼里闪着泪花,明亮透彻。

1965年,在圆岛官兵精心照料下,圆岛菜田里生产出五个碗口大的西瓜,这是圆岛官兵战天天服气、斗地地称臣的有力见证。

革命先辈战天斗地、坚韧不拔,带土上岛建菜田,节约滴水保战备,硬把一个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建成了“海上壁垒”,由此,“一滴水、一把土”精神也响彻全军。

回望历史,建队64年来“红色前哨雷达站”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6次,15人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先后保障击落P—2V,精确捕捉U-2,战功赫赫,57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临视察并题词“当好千里眼、坚守东大门”。

部队官兵与茫茫大海为伴。北部战区空军供图

扎根国防,做好新时期钢钉部队

时光荏苒,“红色前哨雷达站”已旧貌换新颜。

雷达维护。北部战区空军供图

73岁浙江籍老兵许树林再一次来到曾经服役的部队时,不禁回忆起曾经艰苦奋斗的日子,同时也感叹国家国防力量的日新月异。

“那时驻守确实很辛苦,如今营房新了,战士们生活条件也好了。离开军营三十多年,一直想回到这里看看,过去驻守海岛的日子永远忘不掉,以后这里会越来越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岛上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进:官兵们住上了第三代营房,上级特意给站里配发了烘干机防潮,强军网进班入排,4G网络覆盖营区,从陆地运来的新鲜蔬菜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可受客观地形限制,赶上岛内枯水季节,雷达站用水还是有些紧张。几十年过去,如今的守岛官兵对“一滴水”的珍贵仍感同身受。

炊事班长是雷达站里用水的“管家”。他每天定时测量三级水井从山下抽上来的水量,精打细算地安排着全站的用量。记者采访当天,本该是一周一次放水组织大家洗漱的日子,可抽到的水深不足10公分,只能勉强保障做饭,他不忍地拧紧了水龙头。

一名雷达站士官告诉澎湃新闻,他是2013年毕业的军校士官学员,经分配来到了“红色前哨雷达站”。

“红色前哨雷达站”官兵向军旗宣誓。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走进荣誉室,看到各种荣誉及立下的战功,心里惊叹不已。在墙壁上的另一侧挂着许多记录连队历史的珍贵老照片,教导员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作为“红色前哨”的新生力量,注定要肩负起重任,继续传承连队的精神,续写连队的辉煌!

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在他们心中萌发。

他说道,“我深知,能来到‘红色前哨’,这个位于祖国最东方的前线阵地,这个保卫着祖国咽喉的钢钉部队,将会为我的军旅生涯甚至整个人生经历添上最为浓重的一笔。”

“红色前哨雷达站”部队主官告诉澎湃新闻,“进入新时期,‘红色前哨雷达站’坚决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坚持用党的理论植根塑魂,用空防使命激励斗志,用优良传统砥砺作风,始终保持了长期过硬的发展势头。”

肩负历史使命,扎根海岛,建功立业,“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官兵们正从这里启程。

    责任编辑:石鸣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