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包拯唾沫星子漫天飞,仁宗被迫匆匆下殿

2019-09-06 17: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包拯,姓包名拯字希仁,民间昵称“包黑子”。

其实包拯一点也不黑。他面目白皙、清秀、俊朗,是标准的白面书生。他方脸阔耳,但并不魁梧,还有些矮,在当时算七尺男儿,用国际长度单位折算,只有一米六强。

民间传说中,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从小遭父母遗弃,由兄嫂抚养成人。历史真实中,包拯父严母慈,生活在一个健康、富裕、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赴京考试,中进士。天圣五年的科举很有名,宋仁宗朝众多名臣名相出自这次考试,可谓人才鼎盛。这一科状元王尧臣,榜眼韩琦,探花赵概,以及吴育、文彦博等,都曾拜相,因此被称为“宰执榜”。以考试成绩论,包拯在其中毫不起眼。事实上,截至庆历朝,包拯在政界也毫无起色。

人们能够记住的是包拯是位大孝子。他考中进士后被授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没多久,因父母年迈,毅然辞职,回家陪伴、赡养父母。

这一去就是十年,直到父母去世、守孝三年后,他才重登政坛,被任命知天长县(今属安徽)。

这一年是景祐四年(1037),包拯已经三十八岁。与他同年的王尧臣已为翰林学士;韩琦拜右司谏,为谏官;赵概入馆阁;吴育亦为谏官;文彦博任殿中侍御史。

十年时间,恍如隔世,我如燕雀,他人已成凤 。

然而这十年时间,并不一定是虚度。仁宗朝,在范仲淹、孙复、石介等的推动下,儒学复兴,讲究孝道,认为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王。因此包拯甘于寂寞,辞官守孝,赢得一片赞誉之声,这为他复出之后的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包拯一路顺风顺水,所到之处尽是坦途,很快与同年的精英分子比肩看齐。

他从天长治县,一跃擢拔为端州知州,而后为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等,后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又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走过了大多数同年需要一辈子走的道路。

他的仕途另辟蹊径,同样取得了成功。

民间传说中,包拯耿直、公正、不畏强权、敢于跟皇帝叫板,这一点倒是契合史实。

推倒张尧佐,就是包拯叫板皇帝的生动案例。

包拯加入弹劾张尧佐的团队。他上书说,我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对张尧佐这位曾经的上司太了解了。他平庸无能,占据要津,只会坏朝廷大事。况且,历朝历代,外戚专权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不宜赋予大权。

张尧佐也许不算能吏贤臣,但不至于平庸。三司使为计相,管理税收财务,地位在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之下,说擅权专权更是危言耸听。

不过宋朝的谏官们就喜欢这样危言耸听,似乎不这样不能显示出他们的耿介忠直。

谏官的套路仁宗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将弹劾奏书扔到一边,不予理睬。

包拯与其他谏臣不同的地方,在于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一奏无效,再上一奏。皇祐二年(1050)九月,朝廷举行三年一次的郊祭天地大典。张尧佐趁此机会,滥发赏钱,拉拢人心。包拯上奏,说:国家财政危机相当严重,应该开源节流,充足国库,这一切主要倚仗三司使。但张尧佐专注权力,荒废本职,造成国家困敝,危机重重,这样的人不能胜任三司使这样重要的岗位,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

监察御史何郯家在成都,他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改官知汉州(今四川广汉)。临行前,向仁宗上疏,语重心长:“张尧佐从一位在外供职的小郎官成为朝廷要员,不过五六年时间。虽然张尧佐也是进士及第,没有大的过错,但骤然被宠用,人们都认为是任人唯亲,不认同他的才能。现在张尧佐借三司使的职务之便,大肆发放福利,外面议论这是在拉拢人心,为进入二府做准备。如果真是这样,陛下任命之时,就是言事官死谏之日。到时候您势必面临两难选择,弄得两面不落好,怨声载道。不如收回张尧佐的权力,许他以富贵,对张贵妃和谏臣都有个交代。”

何郯一番话入情入理,迫使仁宗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为了避免朝廷鸡犬不宁,免去张尧佐三司使的职务,改为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这“四使”,都是闲差、虚职,待遇不低、职权不高,其中宣徽南院使掌管内侍的人事档案管理,负责郊祀、朝会、宴享礼仪,以及一切内外供奉、都检的把关、监督,身份较为尊贵。

宋朝养闲人,以富贵换权力,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一直使用这个套路。

为了防止谏官继续纠缠不休,仁宗把敢于直言的监察御史郭劝调离,换成温和讷言的王举正。同时诏谕,以后外戚不可以进入二府,不得担任军政要职。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让讨厌的谏官们消停下去。

但仁宗还是错了。在谏官们眼里,张尧佐似乎已经十恶不赦,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哪里能容忍他加官晋爵?即使是虚职也不行!

恰在这时,秀州(今嘉兴、上海南一带)地震,给谏官继续弹劾张尧佐提供了借口。

中国之大,小灾小患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可以熟视无睹,也可以借机生事,全凭朝臣一张嘴。

这次包拯以上天意愿说事,又上了一道长长的奏章,大意说:“上天发怒,迁祸于民,陛下执政肯定有过失。反躬自省,这些年最大的失政,就是提拔了张尧佐。换句话说,张尧佐是造成天怒人怨的罪魁祸首。张尧佐像清明之秽污、白昼之魑魅,陛下为什么要包庇他,上违天意,下逆人情,酿成危机?真为您感到痛心哪!对亲近的人,相处也要讲规矩,不能罔顾天戒,遗患于国家。”总之一句话:要想让上天满意,赶紧罢免张尧佐吧。

一向老实巴交的新任监察御史王举正也不是省油的灯,把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奏章也指向张尧佐。王举正引经据典,从汉代帝王对后妃外戚的分封到本朝太宗处理这类事件的先例,表明任用张尧佐为三司使和“四使”的不妥。他说:“爵赏、职位,都是天下公器,不能私下授予后宫亲戚和庸常之才。”他建议追回对张尧佐新的任命,改任为地方官。最后,王举正要挟仁宗:“如果不能听从建议,陛下请罢免我监察御史,把我调到偏远地方任职。”

谏官们大多同一种套路,撂挑子是家常便饭。

谏官们已经红了眼,但仁宗皇帝无动于衷。不过谏官们有办法。退朝时,王举正要求百官留下来不要走,谏官要跟仁宗展开廷辩。所谓“廷辩”,就是当面与仁宗争谏,让大臣们评评谁有理。“廷辩”是朝廷赋予谏官们最后的权力,也是最有力的武器。试想,皇帝一人怎能说得过数十位靠嘴吃饭的饱学之士?因此,仁宗想竭力阻止廷辩,盛怒之下,说:“节度使不过是个粗官,有必要争论吗?”正是这一句话,让谏官们抓住了把柄。殿中侍御史里行(官职名称)唐介当时站在众人的后面,他扒开前面的人,噌地蹿到前排,质问仁宗:“你敢说节度使是粗官?你可知道,你的大爷爷太祖皇帝、爷爷太宗皇帝都曾做过节度使?今天你居然说节度使是粗官!”对先祖不敬,即使是皇帝也为天下所不容!仁宗吓了一跳,没想到自己挖了个坑,自己跳了进去。

这场廷辩已经不需要进行了,胜负已判。仁宗又不愿让步,于是起身便走。这时,最胆大的台谏官包拯真的出“手”了。他上前拽住仁宗的衣襟,不让仁宗回宫。二人就站在朝堂的出口处,包拯大声地给仁宗皇帝上一堂官吏任用中亲疏能庸的政治课。说到激动处,包拯唾沫星乱飞,二人离得又近,仁宗被唾沫星喷了一脸。包拯的口臭、体臭扑鼻而来,仁宗胃里一阵上翻,赶忙用宽大的袖子遮住脸、捂住鼻子,挣脱开匆匆下殿,跑回后宫。

仁宗有意改任张尧佐为宣徽使,曾向张贵妃吹风,张贵妃惦记着这事,每次仁宗上朝前,都不忘叮嘱一声“宣徽使”。今天要在朝堂宣布任命,不知结果如何,张贵妃一直忐忑不安,走出寝宫张望,希望早点得到消息。远远就看见仁宗狼狈而回。走到近处,仁宗不等张贵妃询问结果,指着脸上的唾液委屈地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哪知道朕在朝堂上受的气。”张贵妃问清缘故,心疼丈夫,连忙让进屋里,端来热水为仁宗擦脸。仁宗感慨:“有包拯在,你伯父的宣徽使恐怕当不上了。”张贵妃是灵性之人,一面谢罪,一面安慰仁宗。承诺自己从中疏通,要求张尧佐主动辞去一些职务,以平息这场矛盾斗争。

最终,张尧佐的“四使”减掉两个,只宣布任命为淮康节度使和群牧制置使。

本文选自《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现代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