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位博士后老师将小篆与情书相结合,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2019-09-12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更南昌-小篆情书(04:19)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读这短短三行诗,人们仿佛就能感受到情感的层层递进:写信时的思念、寄信时的热烈、收信时的眉欢眼笑。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情书?

在微信里说一句“我想你”,传递时间仅需一秒;但写下一封情书,从挑选信纸,到提笔落字,字字斟酌,可能需要一小时、一天甚至一年的时间进行打磨。

李福言就正在教他的学生们“打磨”一封独特的情书。李福言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是在北京语言大学,现在在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

课堂上,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别文艺的作业——在竹简上誊写情书。他说:“小篆是承上启下的字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

但班上的学生都是“90后”,古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有些枯燥,写情书这种形式,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轻松一些,边写、边学。大家正值情感丰富的年龄,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也不是坏事。

 

作业布置后,同学们由最初的感到恐慌到后来的兴趣满满,写小篆情书的同学不仅采用了“文言文”的形式去写,甚至还创作了古体诗,这让李福言感到欣慰和感动。

李老师新颖的教学方式令他成为了江西师大最受欢迎的“师大网红”,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他的教学模式,相较于老师这个角色,学生们更觉得他像是个“暖男”哥哥。不少外系学生特意找来李老师的课程表,去听李老师上课。

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中,李福言觉得自己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东西,怎样反思自己?怎样理解别人?

未来,李福言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亲近传统文化,希望他们在大学生这样的年龄,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够学习如何认识情感、思考情感,思考、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当今城市发展迅速,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快节奏下人们仍然有对慢生活的向往,尤其是这慢里透着的人性的朴素、浪漫、耐性、果决。

历史的记载是生硬的,但老师的讲解是有温度的。三寸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谱丹心。李老师教学生们誊写一封小篆情书,展开竹简,从右到左,看着满纸的关怀,带人走进传统文化,让人读懂并深觉文字的魅力。这是属于文学院同学们和李老师之间的乐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