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斗门民谣,教你花式中秋赏月

珠海斗门
2019-09-13 16: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斗门人是怎么过中秋的,

又有哪些特色呢?

你知道用柚子、螺仔、菱角等

拜月亮有何寓意么?

斗门民谣《月公公》听过没有?

斗门味儿的中秋节

融合现代与传统,

是对本土美食的持久表达,

也是对乡愁的一抹温馨回味。

柚子拜月寓意圆满福佑

斗门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介绍,斗门群众过中秋节有自己的特色内容。

“乾务镇有740多年的历史,斗门镇历史也不短。”周永燊介绍,由于乾务镇和斗门镇历史悠久,斗门的中秋节文化大多与这两个镇有关。

周永燊介绍,斗门本土群众过中秋节,白天的饭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重头戏是在晚上。“《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周永燊表示,圆月高照、千家赏月,拜月亮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主要是用柚子、菱角等拜月公。”

最近几天,井岸镇江湾二路的水果店里,满是蜜柚。“我梅县的朋友今天给我邮寄了一箱柚子,很感动。”江先生告诉记者,中秋节不能没有柚子。

据悉,柚子外形浑圆,象征着亲人团圆、生活美满;又因“柚”与“佑”谐音,包含保佑之意,因而被认为吉祥福佑。

周永燊的解释是:柚子用斗门话说叫补碌,寓意越碌越有、团团圆圆;菱角呢,形状相连聚生,象征有子有孙、子孙兴旺。

客家人不能少了炒螺仔

虾山村是白蕉镇一个优美村落,吴、赖、杨、周四大姓1300名村民全是客家人。据坊间资料记载,该村建村历史有200多年,是地地道道的客家村。

“客家人过中秋节,少不了炒螺仔。”虾山村党支部书记杨云锋以前做过餐饮,懂得人情世事和客家风俗。据介绍,村里目前还保留着“敬月光”的习俗。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晚饭,聚在一起等待赏月。这个时候,是要炒螺仔、放鞭炮的。“现在鞭炮不允许放了,但是炒螺仔一定不能少,要用紫苏作佐料,才是正宗的斗门中秋味儿。”

 与祭拜月公相似,“敬月光”同样要摆出“圆”月饼、“圆”柚子等,祈求家人的团圆。

杨云锋介绍,小时候最难忘的是中秋节的灯笼。里面点一根蜡烛,提着亮亮的灯笼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玩耍,开心不已。现在很少再有人提灯笼上街游玩了。

中秋节前后,艾饼成为客家人的传统食品之一。据介绍,艾饼作为斗门区级非遗项目之一,不仅是斗门的美食,更是一种民俗传承的载体。中秋节吃艾饼,感受浓浓的客家情怀。

在斗门的田头、河边,生长着一丛丛青翠的艾草。秋风渐起,村民适时将嫩艾叶采回,经处理后加水与糯米粉一起调搓,糅合后分成小团,包进花生、芝麻等馅料,捏制成一个个绿色的小糍粑,或放进木质“饼格”按压成形,用锅隔水蒸熟,这就是客家食品艾饼。

鱼粥是中秋节的好东西

河网纵横的白蕉镇南环村,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村里大部分是疍家人。据斗门地方志记载,斗门水上人家俗称“疍家佬”。他们世代以船为家,是一个特殊的居民群体。

据中山大学张寿祺教授考证,“疍”字源于古南越语,意指小船。据悉,疍家文化扎根斗门超过400年;生活在斗门区的疍家人预计超过15万。

“在过去条件艰苦时,疍家渔民都是在渔船上过中秋节。”今年50岁的卢卫婵是泗喜村人,后来嫁到南环村。

卢卫婵告诉记者,以前渔民收入微薄,中秋节都是在渔船上度过,除了摆放简单的供品祭拜先祖外,最重要的是全家人围坐在渔船甲板上赏月,虽然月饼没有现在的种类多,但对于疍家人来讲,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团聚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水上人家是没有艾饼吃的。”卢卫婵表示,作为疍家人,过中秋节的好东西是粥:鱼粥、鸡粥鸭粥或芋头糍。

本土月饼和民谣让人想家

在井岸镇江湾三路,有一家“雅香园”咸粥店,20多年来售卖的咸粥和本地月饼颇有名气。

离开这家咸粥店一路向北到达莲洲镇,除了绿水青山,还有让你想家的中秋月饼。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莲溪的豆沙月饼。福记、添美、德记、粤香、民乐……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本土牌子,既是对这抹烟火至味的持久表达,又是对这份节日美食不遗余力的维护:通透的饼纸,将月饼卷成一筒,没有哗众取宠的包装,只有做工细致的内里。

 

据非正式统计,莲洲每年生产销售的月饼有50万筒之多。莲溪月饼不放防腐剂,月饼保存时间不长,以手工为主的制作流程没有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高效,却让每一块月饼做工考究,入口黏滑。

这些藏在村庄深巷的月饼,成了斗门人中秋节解馋的美食和情感期待。

咬一口莲溪月饼,是乡愁的味道;还可以唱起那首流传已久的斗门民谣《月公公》:

  月公公,捡田螺;

  捡几多,捡三箩;

  比(给)箩公,比箩婆;

  还有一箩“抦”埋床底

  ……

简单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好听的曲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民谣,其中相当部分是童谣。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在斗门乡村广泛流传,家喻户晓,许多耳熟能详的民谣还流传到了海外。

随着流行歌曲等多元文化的涌现,民谣逐渐远去了。然而,无论是生活在乡间还是旅居海外的长者,只要有人吟出开头一句,就会唤起淡淡的记忆,一首首久违的民谣脱口而出。

儿时的童谣带着刻骨铭心的回忆,带着父老乡亲的浓厚乡音,你唱我和,唱出亲情,唱出回味,从中获得一种特别的感受。

中秋佳节,

让我们停下匆匆迈进的脚步,

倾听斗门民谣。

    责任编辑:珠海斗门4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