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失恋博物馆:当“失恋”变成了一系列文创

2019-09-18 0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新潮 新潮

“一个储存爱情的场所;

一个记录人生脚印的储存器;

给失恋的你,一个来自未来的人工呼吸。”

这是南京失恋博物馆创始人为公众号“南京失恋博物展”写的自我介绍。他想通过虚拟和实体的空间构建一处失恋人群的自留地,安抚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失魂落魄的情绪。

2016年至今,他将失恋博物馆从线上做到线下,再到如今走出失恋博物馆、走进失恋书房以及设计了一系列“失恋周边”,一步一步将“失恋系列”的产业链延伸,将最初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一个个具象的文化创意。

从公众号到实体馆

在南京鼓楼的万象书坊里,我们见到了南京失恋博物馆的“屿森”馆长。馆长本名叫高雨生,2008年大学毕业之后先后在金陵晚报和江苏广电任职。

馆长高雨生

“关于为什么要创办南京失恋博物馆啊,这个问题每次采访都会被问一遍。”馆长一听到这个问题就笑了,但还是详细地介绍了南京失恋博物馆的诞生过程。

“一个炎热的中午我经过新街口,在时尚莱迪广场门口有一个女孩子撑了一把太阳伞在哭,哭得很伤心,是完全不顾旁人眼光的那种大哭。她当时一定经历了无法承受的悲伤。然后我就想,她当时到底经历了什么,是家庭的变故还是失恋?”

“想到失恋这个原因时,我想起了国外的失恋博物馆。我在网上搜索,当时中国没有人做这件事。我像触电了一样,感觉自己发现了一个别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2016年,高雨生用公众号为南京失恋博物馆打开了第一扇窗。

在一个灵感参差迸发的晚上,高雨生注册了“南京失恋博物馆”的公众号,发布了第一条征集失恋故事的推送。自此,他的失恋博物馆正式在线上开张。

高雨生说,从线上失恋博物馆开张的第一天起,他就想搜集那些伤心男女的信物或是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品,并将它们陈列在某个空间里。

“失恋故事通过线上平台被大家看见、一次次地激起共情,那么承载这些故事的物品也应该被感知。”

寄托着特殊情感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在南京失恋博物馆,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隐藏着它主人的情感刻痕;当它们被展出的时候,这些情感便从中喷涌而出、传达给每一位观众,仿佛使他们原原本本经历物品主人所经历的生活。在这种浸入式的体验中,悲欢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相通。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从事文化创意研究的王咏老师说,失恋博物馆的存在给失恋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寄存和归属地。在失恋博物馆里存放的都是失恋男女非常个人的物品,不同于倾向于宏大叙事的传统博物馆;失恋博物馆某种程度上是后现代性的产物,个人的价值和情感在这里得以充分的显现。

南京失恋博物馆的运营团队除了馆长和管员,还新增添了声音管员。

“我们将失恋故事通过声音讲述出来,就可以让那些无暇看公众号的人们用耳朵去聆听。”实体博物馆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浦口老山不老村拥有了一个展示失恋物品的空间。

“这些展品都是故事的主人邮寄过来,并同意我们展出;但也有单纯想寄存与前任分手后的遗留物,避免睹物伤情。对于后一种我们一般不作对外展览,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就变成了一个待机状态的恋爱寄存所。不确定这些寄存恋爱碎片的人们,在多久之后会复合,以至取回碎片并将它们回归信物。”

从失恋博物馆到失恋书房

位于不老村的南京失恋博物馆,已然变成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只有一个房间的展馆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失恋展品:一颗小小的纽扣、一个旧毛绒娃娃、一只被揉皱的烟草盒,被静置在一个个玻璃相框里,无声的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慕名而来的有年轻的情侣,也有为情所困的人。他们在墙上留下火车票,出发地天南海北,终点都是南京。某种程度上说,失恋博物馆成了恋爱中各个阶段的人共同的朝圣地。

南京失恋博物展实体馆

高雨生说,从不同地方赶来的参观者,只能体验到人与物的交流,无法体验到人与人的交流。“现在手机微信特别便捷,随时可以和大洋彼岸的人通个视频,但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却越来越少,我觉得还是应该面对面地坐下来,能够看到彼此的表情、手势,听到别人的语气,这让我觉得更加真实。”

高雨生希望南京失恋博物馆能够让更多的人产生灵魂的碰撞。“我自己喜欢书和阅读,因此我选择的下一站是书店。“失恋书房”是高雨生打算创办的“失恋系列”的第二个实体空间。与失恋博物馆是朋友之间无盈利和零利益纠纷的经营模式不同,他打算用“众筹”的方式来打造失恋书房。

“所有参加众筹的南京失恋博物馆粉丝都将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以免费获得我们之后衍生的周边礼品并享受书房的会员权益。”高雨生自信地说,“众筹是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失恋书房希望能带给支持我们的粉丝更多的参与感。”

高雨生的失恋书房走的是“书——文创——咖啡馆——定期举办活动”的形式,“一个书店只靠卖书是不能维持运转的,要想长久经营下去,需要周边文创和咖啡馆的收益支持。”而定期举办一些类似见面会的活动,也是高雨生为了给处在城市石头深林的人们开辟一处“心灵氧吧”,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让人们真正获得情感上的交流。

失恋书房的选址还没有确定,但这个项目已经获得了许多人帮助,包括万象书坊、先锋书店的创办人等业界人士。2018年12月,高雨生还收到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的邀请,参加2019年3月的南京书展。“虽然当时失恋书房还未落地,但还是在书展上呈现了想法与概念。”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目前失恋系列的周边产品主要包括“失恋书房”帆布包、笔记本、“失恋小酒”、明信片和金属书签。高雨生展示他一直背着的“失恋书房”帆布包,“字体和版型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可能还不太好看。”他谦虚地笑笑,“我选取的帆布包是有拉链有内袋的,可以拎也可以背,这样实用性就比较好。”

关于失恋小酒的诞生,是2018年“我有故事,你有酒吗”红极一时的背景下,十封来稿有八封以这句话开头。“那么多人问我,馆长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多了之后,我就想我何不真的做一个酒呢,于是我就对来稿的粉丝说,我有。”目前小酒共有四种口味,度数并不高,男女皆宜。“我希望自己的文创产品不普通,所以尽可能多花心思。这些产品在南京书展的时候就在展示了,卖得很好。”

这些周边产品在南京失恋博物馆中也有售卖,并同步在微信平台上销售。

文创之一的明信片

高雨生还授权一些影视公司把失恋博物馆的故事进行改编,试图衍生出影视剧产品;同时,他还跟出版社签约,准备根据失恋故事写一本书,“说不定不久后,在失恋书房里我们就能看到。”

困境与突围

高雨生一路走来遇到的困难不少,虽然他一直秉持不专注于盈利的态度,但是与利益有关的纠葛还是一次一次找上门来。

他的首个麻烦是注册“南京失恋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之后。2016年的双11,高雨生带着刚刚开张的南京失恋博物馆在新街口的金鹰举办了一次外展。从未见过将失恋以这种形式表现的人们颇为惊讶,一时间扬子晚报等媒体纷纷报道,迅速推上当天的微博热搜榜,当时名叫“南京失恋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在短短几个小时暴涨几千粉丝。

南京珠江路金鹰购物中心外展

沉浸在惊讶和欣喜中的高雨生却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对方称自己是上海某信息技术公司,早已注册失恋博物馆商标。他们告知高雨生,现在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起诉侵权;是如果继续使用需要支付费用。

于是,高雨生把公众号改成“南京失恋博物展”。

关于商标问题,高雨生说,自己在创办公众号初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对商标了解也不够多。通过查询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了解到:早在2014年12月,上海伊陌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便先后申请注册了失恋博物馆的41类和35类商标。此后,有多家公司申请与“失恋博物馆”相关的不同类商标。

第二个麻烦则是所谓的“强制消费”问题。由于南京失恋博物馆设在不老村的石果果小院咖啡馆里,咖啡馆主人有段时间要求看展的人必须消费饮品。“这件事之前我不知道,后来粉丝告诉我。失恋博物馆是不收门票的,开在那里对我们双方是一个互利的事情,三年多以来,观展的人流量粗略估计也有十万人。”后来经高雨生与咖啡馆主人的交涉,强制收费暂告一段落。

正如有影响的事物都会经历的那样,高雨生接下来又陷入了一个被侵权的困境。“起码在南京,失恋博物馆是我第一个创办的。然而近一年来冒出了大大小小的失恋博物馆,打着南失的旗号,不仅粗制滥造、毫无诚意,还乱收费,欺骗观展人。”讲到这里高雨生情绪激动了起来,“粉丝们都来问我,是不是在别的地方开了分馆。”

愤怒的高雨生想到了维权,他拜托朋友公司帮他注册“南京失恋博物展”商标。他找到市场监督管理局,但被泼了一盆冷水。“你做了一家张记面馆,每天免费送面,但是你不能阻止另外一个人也开一家张记面馆,它是卖钱的。”

“失恋博物馆永远不收门票,这是我的初心。我会坚持到我实在不能坚持的一天。我始终是想把它做成一个理想国,我不想让外界的商业去破坏我的想法。”高雨生否决掉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他也卖门票的建议。“我只能把自己做大做强、做的更有影响力,让别人知道真正的失恋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之后人们才会主动屏蔽掉那些很low的失恋博物馆。

南京失恋博物展无锡t12购物中心外展

采写 | 徐嘉琪 社会学院2017级本科生

王子洋 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

马任远 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李志强 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

美编 | 王钰婷 海外教育学院2018级本科生

责编 | 黄 雯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文章已于 修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