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常春藤狂热:美国时尚在日本

2019-09-24 15: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二战刚结束时期的日本几乎没有“年轻”、“时尚”的概念存在,对男性而言尤甚。然而,这种严重压抑个性的社会氛围倒激起了年轻人的反叛意识,正如当时一群日本的摩登男孩,便深入研究了源自美国东海岸的“常春藤风格”,并借助时尚杂志,将其推广给日本大众。

今天单读推荐的文章摘选自《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作者 W.大卫·马克斯详细讲述了日本“常春藤狂热”具体是如何发生的。

《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 [美] W. 大卫•马克斯 著

吴纬疆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

W.大卫·马克斯

美国时尚=道德沦丧

黑须敏之需要的只是一套西装。1950 年代中期,19 岁的他和名校庆应大学的同班同学每天穿着相同的黑色羊毛学兰制服上学,无论春夏秋冬、日晒雨淋都一样。这种每天重复的穿法问题明显。黑须敏之回想:“穿了一整个冬天,到夏天才会把学兰送洗。接着秋天再穿上之前才会再洗一次。衣服变得很脏,大家身上都有股酸臭味。”

穿上真正的西装让黑须敏之得以从这种乏味的桎梏中得到解放。他会在下课后躲在书店里研究《男子专科》这本裁缝杂志。有一回,在他存够钱能去定制西装时,他请父亲带他去找裁缝。父亲当着他的面大笑:“大学生穿西装?你一定是在开玩笑。”

父亲的回答反映出日本对于西方服装的传统观念——只有白领商人才穿西装,学生穿制服。日本社会期望年轻男生毕业前都穿学兰制服,甚至要穿去参加正式活动和工作面试。哔叽羊毛外套、相配的毛料长裤和白色的正式纽扣领衬衫,是他们一年四季从头穿到尾的服装。天气变热时,学生可以不穿外套。

年轻人到哪里都穿着制服,因此根本没有所谓的“年轻时尚”存在。黑须敏之回忆:“百货公司会有童装部和绅士男装部,但绝对没有适合中间年龄层消费者的部门。店家从没想过能销售什么商品给年轻人,所以连试都没试过。”

▲黑须敏之穿着学兰制服以及第一件西装外套

少数为了时尚而拒穿制服的年轻人会立刻受到排斥,被视为行为不检。除了日本社会对社会偏差的根本偏见之外,战后年代的父母也对孩子穿着现代服装特别焦虑。二战后,日本帝国主义时代严格的道德规范已随战时政权溃散而瓦解,父母认为孩子会在这“道德沦丧”的环境里变得任性、叛逆。此外,盟军在占领时期推广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刺激了许多年轻人藐视传统伦理规范。这时的成年人会用“アプレ”(源自法文“ apres guerre ”,意为“战后”)这个贬义词,形容在和平时期的混乱中丧失规范的青少年。

接下来,父母对“アプレ”产生道德上的恐慌感,将服装视为孩子叛逆的征兆。黑色制服象征遵从传统日本价值,夏威夷衬衫或麦克阿瑟式的飞行员墨镜等美式服饰则代表轻视社会规范。成年人相信,流行服饰不仅预示了孩子日后的不孝,也表示潜藏犯罪念头。

1950 年轰动一时的“噢,你搞错了”事件,更强化了大众对年轻时尚与道德沦丧彼此关联的认知。山际启之是日本大学的校车司机,某天,年方十九的他持刀闯到同事车上,砍伤驾驶员,随后驾车逃逸,连同车上薪水袋中的 190 万日元一起带走。山际启之随后载着女友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兜风之旅。警方很快就逮到这对亡命鸳鸯,但这桩小案件之所以登上媒体头条,是因为山际启之在被捕时用日式英语大喊:“オー·ミステーク( oh, mistake 噢,你搞错了)。”山际启之在接受警方侦讯时不断随性地在日语中夹杂英语,露出身上 George 字样的刺青。在媒体大幅报道下,“噢,你搞错了”成为社会各界广泛使用的流行语——这个伪英文口号充分象征了战后日本年轻人过度接受美式文化,显然已到了耽溺的地步。

这对小情侣等待受审之际,新闻报道却将重点放在他们的穿着上。在逃亡的短短三天内,山际启之和女友在银座的高级精品店内豪掷 10 万日元购物,这个金额当时相当于大学毕业生起薪的 10 倍。出庭时,山际启之穿着金色灯芯绒外套,胸前放着红色口袋巾,搭配深棕色华达呢(gabardine)长裤、领尖极长的浅棕色纽扣领衬衫、菱纹袜、巧克力褐色鞋,以及美国总统杜鲁门风格的软呢帽,走在媒体镁光灯前。他的女友身穿优雅的浅棕色宽领两件套羊毛西装,搭配黄色毛衣和黑色高跟鞋。这对情侣看起来更像是要参加电影首映会的年轻明星,而不是身陷囹圄的少年罪犯。对全日本无法认同他们的成年人来说,美国时尚与道德沦丧之间的关联可以说是再明显不过。

▲ 因“噢, 你搞错了”事件而被捕的情侣

当黑须敏之的父亲听到儿子要求定制西装,理所当然地想起“噢,你搞错了”事件。一如所有的家长,他拒绝资助这种可能引人堕落的行为。所幸,黑须敏之可以通过另一个渠道买到新衣——他的爵士乐团。跟同世代的许多人一样,他最初是在美军电台听到的爵士乐,并在少年时期开始学打鼓。黑须敏之解释,1950 年代是当业余乐手的绝佳时期:“朝鲜战争期间,东京周遭有不少军营,夜里一直都有乐团表演,就连学生或业余乐手也有演出机会。”黑须敏之和友人利用演出赚得的钱定制当时流行的好莱坞风格团服—宽肩单扣外套搭配贴身窄管长裤。

这种好莱坞风格的外套满足了黑须敏之对时尚的渴望,但他在美军基地的黑人士兵身上发现一种独特的西装款式。“他们会穿四扣西装,戴圆顶硬礼帽和白手套,带着非常细长的雨伞。我认为这实在酷得不得了。”他在东京的爵士乐咖啡馆的进口唱片封面上也看到类似的造型。黑须敏之喜欢美国军人和爵士乐手的时髦风格,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

寻找“纯正”的“常春藤”

1954 年夏天,由于对西装充满兴趣,黑须敏之翻开石津谦介参与编撰的《男人的服饰》创刊号。看到“男人的服饰用语事典”单元时,第一个名词“常春藤联盟样式”就让他兴奋不已:

又称“ Brooks Brothers 样式”,是美国最主要的时尚风格之一。有时又称“大学样式”,因为许多爱好者是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轮廓合身笔直。肩部狭窄自然,没有垫肩或垫肩不明显。外套上有三或四颗纽扣,没有双扣版本。长裤相当合身,略成锥形,通常不打褶。看似前卫,但用意十分保守,与同样受欢迎的“好莱坞样式”正好相反。这两种样式构成了当今美式时尚的两个极端。在美国,“常春藤联盟样式”属于都市风,往往被形容是“在麦迪逊大道上穿的衣服”。

这段没有搭配插图或照片的短文,改变了黑须敏之日后的人生方向。他在美军基地所见的高纽扣西装风格正是这种常春藤联盟样式,一种为大学生设计的西装风格。美国人显然会穿这些所谓的常春藤西装去上课,而那竟被视为“保守”!黑须敏之想象,在太平洋彼端有一个文明世界,骄傲的父亲会陪就读常春藤联盟名校的儿子到裁缝那里定做西装。他决定,之后若有机会定做第一套西装,一定会是常春藤联盟样式。

▲ 石津谦介,将美式常春藤风格引入日本的重要人物

日本家长对于美国文化的恐惧或许也不是那么不理性:爵士乐团干扰了黑须敏之的课业,他被留级重读大一。父亲逼他卖掉鼓组,但黑须敏之不肯当一个只穿黑色学兰制服的书呆子。在寻找新嗜好时,他报名了艺术家长泽节每周开课一次的时尚插画班。在周六晚间的课堂上,他和班上另外两个男生的其中一位成为朋友,对方是年纪较长的教师兼学生穗积和夫。身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师,穗积和夫在长泽节的学生当中堪称传奇人物,因为他辞去正职,成为自由插画家,与《男人的服饰》合作。

穗积和夫立刻就和“来自庆应大学的摩登男孩”黑须敏之相当投缘,每个星期都会互聊爵士乐和男性时尚。《男人的服饰》是两人的圣经,在该杂志于 1956 年秋天推出美国大学时尚风格的深度报道后,两人都改变兴趣,迷上了“常春藤”。穗积和夫回想起那种服装:“我第一次看到常春藤风格时,心想,就是它了!那是一套西装,但看起来又和日本长辈穿的截然不同。日本没有人穿那种三扣的合身西装。”

除了偶尔见到美军穿着亮眼的“新常春藤”风格服装,他们在日本罕有机会看到有人穿着如此风格的服装,因此,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穗积和夫从妇人画报社办公室偷拿的美国杂志。黑须敏之与穗积和夫在那些杂志里不断发现常春藤风格的新走向。外套线条垂直,没有缝褶。长裤后面有扣带。最后他们在《 GQ 》上找到一篇谈 Brooks Brothers 的四页文章,终于见到了完整的常春藤风格单品组合。

黑须敏之与穗积和夫之所以喜欢常春藤风格,部分是因为它来自美国,一个被贫困的日本视为文明与繁荣的国家。常春藤联盟风格在日本也是一个让人看起来既出色又不至于像流氓般嚣张的风格:“常春藤就是与日本当时的时尚截然不同。我根本不了解那种造型叫时尚—它实在太特别了。我开始穿常春藤风格的服装时,大家会说你看起来好像乡下地方的镇长。但就是这样才好玩。我不是因为那是新风格而喜欢,而是因为它有点奇特。”于是,日本有了自己的首批“常春藤联盟生”。

▲1959 年《 Men's Club 》上的传统常春藤联盟生社(戴帽和眼镜的黑须敏之坐在梯子上,穗积和夫则是前方戴眼镜者)

1959 年,穗积和夫说服《Men’s Club》的编辑,以一篇四页报道介绍传统常春藤联盟生。团体照上的七个人全都穿着深色西装,拿着金发美女海报,展示他们对美国文化的专精。该报道的文字是穗积和夫偷偷撰写,他宣称这个团体为“常春藤七武士”。

这张照片里的服装如今可不会被认为是常春藤联盟风格—黑须敏之戴着卷边平顶帽、袖扣、银色正式领带,以及珍珠领带别针。尽管《Men’s Club》是将常春藤风格引进日本的开路先锋,但相关参与者都无法精确复制出这种美国东海岸的大学生造型。由于缺乏与常春藤学生接触的第一手经验,这种时尚风格在日本的基础,实际上不过是少数的片面信息和《Men’s Club》杂志编辑的有根据的推测。

1959 年 3 月,黑须敏之刚从庆应大学毕业,却恰好面临疲弱的经济局势,求职困难。在进不了大企业的情况下,他利用自己的时尚插画技能在一家和服店找到工作,后来又到银座担任裁缝。他的父亲怒不可抑:“我们供你去上庆应大学,可不是为了让你到服装公司上班!”那些工作很无趣,但黑须敏之找到一份喜欢的兼职,就是为《Men’s Club》撰写与爵士乐和时尚相关的文章。

黑须敏之在杂志社内与年轻的编辑祥介结为好友。某天晚餐时,祥介透露:“我得离职去替我父亲工作。”黑须敏之原以为这位朋友是被迫得回到某个穷乡僻壤的小公司做些单调无趣的工作,但祥介随后澄清:“我爸是 VAN 的石津谦介。”原来他是石津祥介,日本最时髦服装品牌老板的长子。

1961 年,石津谦介任命儿子祥介担任 VAN 企划部主任,并交付其一项重责大任:生产以年轻人为目标客群的常春藤系列商品。在此之前,品牌大多数的常春藤商品灵感都是靠 50 岁的石津谦介想象而来,而非源自美国东海岸校园的流行风格。石津谦介将有一条直长条纹的衬衫称为“常春藤衬衫”,背后有鞋扣的沙漠靴称为“常春藤靴”,后面有带扣的裤子称为有“常春藤带”的“常春藤裤”。祥介的任务是生产更贴近真品的常春藤联盟产品,但他缺乏正确信息,不知从何着手。

显而易见的解套办法,就是找日本首屈一指的常春藤专家—黑须敏之。1961 年 5 月 2 日,石津谦介与祥介父子欢迎黑须敏之来到 VAN 企划部任职。这两个年轻员工接下来全心投入工作,设法大量生产日本第一批真正完全复制、原汁原味的常春藤服饰。

▲ 1961 年,黑须敏之(左)和石津祥介(中)在 VAN 的东京日本桥办公室前留影

刚开始,这两个年轻员工在生产核心单品—纽扣领衬衫、无褶斜纹棉质长裤及圆领毛衣上遭遇重重阻碍。 由于没有常春藤联盟大学或大学商店的人脉,黑须敏之与石津祥介对于最新校园时尚的确切细节没有多少掌握。 他们在《 GQ 》、《 Esquire 》(《时尚先生》)、《 Men’s Wear 》、《 Sports Illustrated 》(《体育画报》)、法文杂志《 Adam 》、百货公司 JC Penney 与 Sears Roebuck(西尔斯罗巴克)的目录,以及《纽约客》的广告中寻找蛛丝马迹。 这些刊物虽能提供设计构想,但 VAN 的工厂需要样板和立体的服装才能做出真正的复制品。 石津谦介到美国出差时,虽然在 Brooks Brothers 店内买了几件衣服作为参考,但这些无法扩大成一整条服装商品线。 黑须敏之前往阿美横町的黑市,在一堆废弃美国军服之间搜寻,希望找到常春藤风格的服饰。

石津祥介在面对日本工厂时也遇上挑战: “没有人会做纽扣领衬衫,也没有打版师做过无褶裤。 ”最后,他在遥远的富山找到一家创新的工厂,他们已有制作纽扣领衬衫出口美国的经验。 其他产品则是经过反复试验,衬衫与长裤一再重做,直到最后接近美国标准为止。 石津祥介在这过程中发现一种奇异的喜悦感: “我不像黑须敏之对常春藤联盟服装那么着迷。 对我来说,这就像组装模型飞机。 它像是一个挑战,我们来看看能否在市场上真正创造出所谓的‘常春藤时尚’。 ”

随着完整的常春藤系列产品—卡其裤、休闲西装外套、泡泡纱外套、菱纹领带—在 1962 年推出,VAN 也更新了商标,希望进一步吸引年轻人群。 石津谦介在原有的红黑字样的圆圈商标上增加标语“献给年轻人与内心年轻的人”。 加上这最后一笔之后,VAN 的品牌形象和商品正蓄势待发,准备实践石津生产日本年轻人喜欢的成衣的时尚愿景。 先前十年,黑须敏之在自家卧室和裁缝小店里试图复制出日本的常春藤风格,如今,他掌控着日本最热门的服装品牌,和 VAN 的同事正准备将常春藤风格产品推向全日本。

本文摘编自《原宿牛仔: 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第二章

编辑丨+7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