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83岁油画家陈钧德辞世,他的油画与色彩接续了一种传统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报道
2019-09-24 12:15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知名油画家陈钧德今天(9月24日)8点44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享年83岁。

“他的画总让人眼前一亮,是在接续上世纪30年代断了的油画传统,并与中国文人画相结合,而且色彩那么少见地自由,放开,没有后来强加的现实主义风格。”知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此前在陈钧德画展上曾如是说。

陈钧德相交颇深的传记作家丁曦林今天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其实陈钧德早在2016年就已身患癌症。难能可贵的是,陈钧德是一位很纯粹的、独立的知识分子画家,他不媚俗、不媚权,非常低调。好,陈老师!”

陈钧德(1937-2019)
陈钧德油画

三年前,陈钧德在中国美术馆的画展开幕上曾简短地说:“画画其实是燃烧生命,这辈子就想做好教育与画画,没有想其他。理想还在,我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

陈钧德油画
陈钧德作品

陈钧德生前的最后一次展览“海上·秋韵——陈钧德作品展”眼下仍在上海展出,展出他近年来创作的30余幅纸本油画,“他的画总让人眼前一亮,是在接续上世纪30年代断了的油画传统,并与中国文人画相结合,而且色彩那么少见地自由,放开,没有后来强加的现实主义风格。”知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此前在陈钧德画展上曾这样说。

陈钧德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
陈钧德年轻时的自画像

出生于1937年的陈钧德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他却自甘边缘与淡泊,潜心于油画之路的探索,或许可算得上是一位隐士画家。

据相关介绍,陈钧德出道颇早,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师从颜文樑、王挺琦、杨祖述、闵希文等教授,此后却一直执着于以“边缘人”的角色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而他的幸运在于,由于身处上海,在那些特殊的年代,林风眠、刘海粟、关良这些落难而不堕其志的老艺术家,曾悄悄向年轻的陈钧德传授艺术:林风眠曾当面示范传授画作的“灵动与透气”,刘海粟则赠其《芭蕉樱桃图》,鼓励他在画布上的挥洒与探索。

刘海粟先生生前在陈钧德画展上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的《山景》(1973年)、《雪霁》(1977年)、《上海南京路》(1978年)等作品便已初露锋芒,显示了开阔的艺术视野、坚实的艺术根基和独立的探索意志。他早年创作过一幅题为“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1978年)的作品,在一种迷茫的情绪中表达了对普希金雕像被拆除的切身感受。8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创作显得日益气足神旺。那时的中国刚刚从一场浩劫的废墟中站立,伴随着思想解放,种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汹涌而入,纷繁庞杂,令人眼花缭乱。

陈钧德画展上的作品
陈钧德油画

可贵的是,陈钧德在研究西方现代绘画的源流,熟悉莫奈、塞尚、梵高、马蒂斯的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在一代油画家中卓然而立。他在吸收西方艺术精华的过程中,坚决摒弃了简单模仿的做法,将自己长久浸淫的中国的艺术精神与西方艺术思想相融合,大胆创新,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直率、刚劲、泼辣的“油彩意趣”。

陈钧德作品
陈钧德作品

在陈钧德的代表作品如《庭院小门》、《帝王之陵》、《云南古镇》、《海滨》、《秋晨》中,显示出艺术家的艺术直觉和油画语言上的特点。明丽响亮的莫奈、雷诺阿、西斯莱、毕沙罗般辉煌的色彩中显现出中国传统笔墨的内向沉雄;精致如塞尚、马蒂斯、德朗般无懈可击的色块组合中又处处洋溢着中国书法的随意和潇洒。陈钧德非常成功地从他的老师刘海粟、颜文梁、关良手中接过了纯艺术的优秀品格将其发扬光大,并将西方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转换为充满中国文人气质的抒情风格。

陈钧德作品
陈钧德油画

据传记作家丁曦林介绍,陈钧德在患病的三年来,依然坚持作画,画的三十多幅作品尽管尺寸不大,但描绘的都是上海的这座城市,都是他走过的那些地方。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令他倾注了持久的、深沉的挚爱。他青年时代就沉醉于上海的角角落落,捕捉隐约飘荡在弄堂深处、铁门内外的都市文化。哪怕在最动荡、最艰苦、最萧条的运动时期,正逢恋爱时节的陈钧德,和爱人在林荫小道流连忘返,那里的气息,包括老房子窗台上的盆花,玻璃上的窗帘,街坊间的轻声细语,面对陌生人的微笑,无不烙印在他的脑底。他画它们,也是画自己对上海滩华洋文化深度交融的理解和挚爱。丁曦林说:“陈钧德老师驾鹤西去了!相识20余年,令我受益良多。他是纯粹的艺术家,也是天真的老顽童,于画布画纸上创造的响亮色调和灿烂街景,色感是油画的本体语言和魅力内核,他的伟大无需任何奖项加持。耳际响起他的朗朗笑声!走好,陈老师!”

陈钧德作品

艺术策划人李大钧说,这个秋天他曾邀请了陈钧德先生参加展览,“一直仰慕陈先生,而从未会面。前几年通过周长江先生送给了陈先生《吴大羽作品集》,据说先生爱不释手。去年势象空间的‘向新而行——中国现代新绘画作品展’也邀请了陈钧德先生。艺术家给世界留下了痕迹,这痕迹最后化作谁是真正的艺术家。幸而收藏了几幅陈钧德的作品,愿陈先生天上继续画画!”

陈钧德油画

“9月10日去看时已经知道老师快不行了,当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看到我来,他眼睛睁开了一点点,向我摆了摆手,眼泪立刻就流下来了。” 陈钧德的学生陈少峰今天接受上观采访时说。这几天,他一直在朋友圈里发和陈钧德相关的内容,追忆和恩师的点点滴滴,而最让他担心的事情终于在今天发生了。陈钧德的女儿陈文回忆说,她的父亲在恢复体力完成画作后,总是很高兴地说:“今天没有白活,否则就是废人一个。”

陈钧德为人低调,一直到2017年时才在几个朋友的极力劝说下在中国美术馆办了第一次个展。

陈钧德作品
陈钧德作品

在当时的座谈会上,评论家贾方舟认为,在上海这个油画名家云集的地方,他是一面旗,“你想到陈钧德,就一定会想到大都会上海;想到上海的油画家,就一定会想到陈钧德。中国油画家运用色彩,不乏深厚者、不乏沉稳者、也不乏凝重者,但却很少有像陈钧德这样焕发出你内心热情的色彩。他作画,是根据感情的需要,在画中将高纯度的色块组合,使其在冲突对比中获得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交响乐般的节奏。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炼,线条跌宕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纯真的童趣,洋溢着生命的朝气,传达着内心的欢快情绪,从而也感染着他的观众。”

陈钧德生前是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早年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等前辈,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东西方艺术融合做了积极探索,其油画带有表现主义特征,又凸显中国传统写意的趣味,既葆有西方的油画质感,也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精神。在以色彩为优势的油画本体意义上,陈钧德的绘画具有鲜明的独立价值,评论家贾方舟则直接赞誉其为“中国油画界的色彩大师”。

    责任编辑:顾维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