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切悲剧和苦难,已内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019-10-28 15: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看见陌生女孩在深夜遭遇随机伤人事件,你是否会庆幸一句“还好不是我”,然后转身倒垃圾去;听闻互联网人的“996”过劳常态,你是否先羡慕一下“好歹大厂,赚钱多呀”,然后接着加班……

只要自己小小的生活还安稳,世界就一切都好。又或者,谁还在意这个世界呢?

很少有人察觉到,未来的悲剧与苦难,已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埋下伏笔。看看德国纳粹党的崛起吧。当政治家们沉默,资本家们赞助,无数人默许,一个小小的平庸之恶最终可以摧毁人类希望。

在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议程》中,你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它向我们讲述了希特勒登台前与24位工业寡头之间的碎片关联,历史命运也正散落在这些碎片中。

9月初,启皓艺术讲座邀请到资深媒体人、书评人蔡辉,历史作家、书评人高林,分别从叙事与历史两个角度展开对话,分享《议程》独特的阅读感受,聊一聊小说,聊一聊历史,聊一聊当下。今天将活动精彩内容与您分享。

01/ 蔡辉

蔡辉,原《北京晨报》副刊部主编,资深媒体人、著名书评人。

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法国第一大文学奖。但是这个小说非常怪。坦率说我刚看时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看完,可这家伙在写什么?不明白。

 谜之小说:没有情节,没有主角

这是一本充满谜的小说。16章,基本上违反时序,只有碎片,没有情节,没有主角。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呢?非线性写法。

我们知道一般小说都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尾。但是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谁遇到过真正的小说?它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之所以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尾一个故事感是人类认识的一种错觉。我们是用故事的方式来整合海量信息,方便自己记忆。这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当我们一个人上学时,老师就会说:“你要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地基一直到大学毕业才知道没什么用。但是当时觉得合理,因为这符合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逻辑。我们人类的这种线性思维,它走到一定程度,特别走到现代社会,就走不通了;反会带来很多很麻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小说可以说从上世纪开始,它就抛弃了所谓的线性叙事,因为线性叙事给我们带来很多误导。说我们如果去关注西方文学的话,会发现西方现代文学基本以非线性叙事为主。

 平庸之恶、荒诞和恐惧:现代人生活结构

如果从非线性的角度思考这部小说,可以看到它有四大主题。第一是平庸之恶。小说中所有这些人,他们都在关键的时刻软弱一下,原谅自己一下,不负责任一下,最后酿成这个悲剧。

第二是荒诞——这是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闪电战(德国第一次攻占奥地利)结果出现了大撞车。而且当年派去的几个守卫士兵,被维也纳人拉了进去,享受人民的狂欢——其实当时很多的维也纳人希望被德国吞并,所以历史性时刻这么搞。同样想到许士尼格跟希特勒谈判的时候,谈什么不好,结果谈贝多芬是不是德国人。

我们觉得在重大历史时刻,大家一定都得端着,实际上在小说中往往是采取的最下三滥、最普通、最可笑的那种方式去实现。所有那些高尚的、神圣的,是一种幻觉。这是一种荒诞。

第三个主题是恐惧。总理、大臣、将军,所有这些人在面临恫吓时都是采取恐惧。

第四个主题是,最终酿成这个悲剧的是什么?平庸之恶、荒诞和恐惧,它们汇合到一起的时候就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深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领导背后说两句脏话,我们嘻嘻哈哈搞好群众关系,我们很容易相信平庸之恶,老板吓唬我们两句都会感到恐惧。再把“明天要赚多少钱、后天要赚多少钱”这些荒诞放在一起结合起来,就是我们集体难以逃脱的命运。

新书分享会现场

小说中有一个很明显的暗示,一哥们——阿伦特的第一任老公,天天看报纸,他发觉,历史的事好像报纸都登过。所以我们可以谈一切的悲剧,一切的苦难,实际上它们已经内置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装模作样,天天上班背个包,拿一大堆鸡汤,天天背着各种语录,告诉我们应该爱生活,其实这都是我们日常的历程,这些历程最终可能把我们带到灾难中。

 离开私人书写,转向重大历史事实

关于这部小说,我们要知道一点,它是非线性叙事小说。

虽然从19世纪以来,一代一代的作家都在尝试非线性小说,但最终都有一个缺陷:只能写“我”,写“我”和“我爹”的关系,写“我”和“我们家族”的关系,这样才能感动人。一旦离开了“我”,离开了个体的叙述,就写不下去了。

“龚古尔文学奖”作品《议程》(法|埃克里·维亚尔)

而《议程》为什么最后能拿龚古尔奖?是因为它转向对重大历史事实做出评价,而不是对个人的书写,不是表达自己的态度。所以这本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历史书写揭示四大主题,并且以趣味性很强的方式给大家讲完。书中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话,此外也有足够深刻,只有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我们才能够看到历史中荒诞、可笑。

02/ 高林

高林,青年历史作家、书评人、“青年维也纳”创始人。

首先要感谢一下蔡老师,我从来没见过有人把剧透做的这么完整而且丰富的。他把这本书的所有主题都列出来了,但这些主题怎么才能串联起来?至少从刚才蔡老师的讲解里可以看出,无法作为一本小说被串联在一起。但是,如果你们把它看作是一本历史书,表达的主题是纳粹德国的崛起。

具体来看,其实《议程》讲了两个非常明确的主题,第一,纳粹是怎么在德国站稳脚跟的,第二,纳粹怎么在欧洲进行冒险,最终破坏了整个欧洲、甚至于世界和平。你看第一个秘密会议,这24个人来到国会大厦,它在书里占的比例非常不均衡,占了一开始绝大部分篇幅,为什么?因为它是纳粹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没钱没势的德国纳粹党

这本书在法国能够流行的前提,是二战对法国人和德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事件,每天都在被人谈论,每个人都对它的所有细节和政治史了如指掌。但它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就显得非常飘,我们无法感受到这本书的主题呢?或者说我们看的第一感受是头脑混乱呢?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事,尤其是这场秘密会议。

这场会议发生在1933年2月20日。柏林把德国24个工业家请到他的办公室,希特勒做了一次讲话。而在希特勒把20多个工业家弄到自己面前并强迫他们捐款之前,纳粹党从来没有从德国工业家手心里拿到大笔捐款。

今天的历史观认为,法西斯制度、纳粹是大工业家的一个产物,因为大工业家不允许社会主义存在,不愿意允许社民党和国共存在,最终和纳粹进行同盟。而这件事颠覆了这种关系。这些大工业家一直到2月22日——希特勒已经组阁将近一个月的情况下,才第一次拿出钱来。在这以前,希特勒1932年参加三次选举,花了纳粹大笔的钱。

图源/canalhistoria

但是纳粹有没有钱呢?很遗憾,没有。纳粹在1932年拿到最大一笔捐款来自弗里德里希·弗雷克,这人在这本书24个人里也有。那么当时他给了希特勒多少钱?5万马克。当时,他一共投了180万马克,120万捐给1932年3月和希特勒竞选总统的兴登堡,剩下的钱主要捐给希特勒所仇恨的社会主义民主党和德共,只有5万捐给了纳粹党,而就这5万马克还是纳粹拿到的最大一笔捐款。

为什么最开始,工业家拒绝赞助纳粹?

他们没有任何地方需要纳粹。这些工业家在第二帝国时期就已经被封为贵族。当他们给政治家捐款的时候,愿意把钱捐给冯·兴登堡、冯·帕彭这样的人——他们都是贵族,他们代表第二帝国时期的美好回忆。即使他们被迫要把钱捐给左派,他们也愿意捐给那些拥有工会力量的,而纳粹是支持他们的,肯定不会让工人来厂里闹事,那给钱干什么。我们要理解这场秘密会议,就必须理解到这一点。

希特勒在1933年执政以前,从来没有拿到过大笔钱。而他的内阁府副总理冯·帕彭,是1932年9月解散议会的人,但是他被兴登堡抛弃了,他决定和希特勒同盟。在1933年1月7日,他把7个工业家聚集到自己身边说:“我就要和希特勒一起组成一个民族内阁了,你们出点钱来支持我吧”。当时为首的克虏伯回答特别干脆,就是不。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工业家在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被任命为总理以前是不会给他钱的。1932年年底,因为纳粹前面的三次选举里花费大笔钱,已经欠银行1200万马克,银行不愿意再给他们兑现新的期票,不会给他们新的贷款了。连他的官方报纸《人民观察家》再拿不到印刷费也无法印了。

《人民观察家》(Völkischer Beobachter)。图源/百度百科

希特勒再没有任何钱投身到一场新的竞选。这也就把希特勒逼到下台的边缘。

在整个1932年里,他经作为在野党组织了三次选举,选票在1928到1933年7月之间不断跳升。纳粹党1928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选,当时他的得票率是2.8%,1930年骤增到18.9%,1933年7月又翻了一倍,达到37.9%,也就是说纳粹实现了三级跳,如果这个趋势能够维持,纳粹党应该能够独立过半数,就可以自己组阁,这是别人会支持他的原因,也是纳粹党里的人愿意追随希特勒的原因。但是,1932年11月希特勒人气下降,得票率下降了整整200万票,纳粹从37.9%跌破到33.1%,这是一个预兆,一旦纳粹党没有钱了,人民对他们感到厌倦,他们就没有未来。

高林:《议程》为什么写得那么妖孽?

这个时候,兴登堡又明确地说绝不会任希特勒为总理,希特勒的命运被决定,这也是为什么1932年年底希特勒一度准备退休的原因。就是说,既然兴登堡只允许纳粹党人成为副总理,而希特勒又不肯当副总理,但纳粹必须执政,那怎么办?只有希特勒退出,让其他人去当副总理。所以,可以说1932年12月,是希特勒命运里面最捉摸不定的一个时刻,他既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被任命为总理。而救了他的人就是冯·帕彭,帕彭让他成为兴登堡内阁总理,不需要议会多数票。在他成为总统内阁的时候,他又通过2月20日秘密会议,拿到了300万马克,这让纳粹党终于可以稳定地持续他的执政。

为什么纳粹不断在欧洲进行冒险?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1月7日替希特勒发钱的是帕彭,但2月20日的会议没有他,这是为什么?这就联系到我们今天谈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纳粹不断在欧洲进行冒险。

从1936年,德国进入莱茵,1938年下半年占领捷克,到1938年年初彻底吞并捷克,到1938年吞并奥地利,再到波兰宣战,采取了一条不断持续的在外交上的冒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希特勒是作为兴登堡总统的总统内阁总理而成为德国总理的。

魏玛宪法赋予一个内阁以两种执政方式,第一是法律和预算得到超过50%票数的支持,这是议会内阁,但如果得不到超过50%票数的支持,那就必须做总统内阁。换句话说,他要依靠总统非常立法权,把他的法律变成国家的法律。希特勒的一举一动必须得到兴登堡的签字和附属才能够生效,希特勒自己当然不愿意维持这种状态,谁愿意他维持呢?帕彭。

希特勒无法过半数,必须依托兴登堡,作为桥梁,副总理的帕彭可以成为希特勒内阁的真正主宰者。同时,帕彭带给希特勒内阁的还有胡根贝格这样的保皇党,德意志民族革命党,这些人和希特勒内阁和纳粹党合作,认为就维持现有的议会席位一起来执政,这才是希特勒内阁的现状。

但希特勒自己要在3月份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是为了什么?为的是组织一次让纳粹党过半数的选举。这样他可以抛开所有人,帕彭也好,胡根贝格也好,甚至兴登堡都可以被他抛弃。这就是为什么巴本不给他们这笔钱的原因,希特勒是通过查赫特去保这笔钱的。他拿到这笔钱。但选举结果怎么样呢?

1933年2月27日,柏林国会大厦被焚烧。图源/welt

 

1933年7月,范德鲁贝(Van der Lubbe)被控纵火罪并企图推翻政府,最终被判死刑。

1933年5月选举希特勒拿到的票数是47.8%,换句话说他还没能过半数,希特勒对他独立过半数完全绝望了。而如果我取缔了德国共产党,把议会的总席位往下拉几席我就过半数,这就是为什么希特勒在后来完全抛开了魏玛共和国的游戏规则,通过像国会纵火案这样的政变行为,让纳粹党控制了国会,这也是兴登堡、帕彭这样的人和希特勒渐行渐远的原因。

当人人选择沉默,平庸之恶崛起

你们想想看,希特勒这个从来没有赢得德国多数人民支持的政治家,同时又颠覆了魏玛共和国的游戏规则,取消了自由选举,还消灭除纳粹党以外所有的德国政党,当他在执政时,一个芒刺在背的东西就是德国的国防军。国防军是掌握在兴登堡手里的,为什么1933年1月会任命希特勒呢?

1932年的12月,德国国防军做了一次兵旗推演,我们能否用国防军的兵力在左林兵——也就是德共的赤色战士阵线,还有支持社民党的钢盔团、国旗队,还有支持纳粹的冲锋队同时发起暴动的时候,去加以镇压,然后结论是不可能。可是到1933年、1934年,冲锋队已经替国防军消灭掉了德共的、社民党的和其他所有非冲锋队的力量,而且把这些力量全都聚集到冲锋队里面。1932年的冲锋队是40万人,1934年是200万人,那么国防军只要面对一个敌人,而且这个敌人是极具膨胀,毫无团结可言的冲锋队,这个时候消灭希特勒比1933年要容易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一定要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希特勒要通过他的高就业和高福利来医治1929年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痛苦,这样人民会支持他,可是他用什么来支撑自己的高福利和高就业呢?他依靠的是通货膨胀,还有剥夺犹太人的财产,这些东西是无以为计的,所有的反对派都等着他破产。

图源/taringa

当德国没有更多机会让他施展的时候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在国际上冒险。一旦把德国卷入到一场欧洲战争,那么至少就稳定了自己处境,至于德国将来会怎么样,希特勒并不在乎。这是为什么1936年到1939年纳粹德国实际上是进行了一系列不计代价的外交冒险。

为什么在这里会出现张伯伦呢?为什么要描述许士尼格呢?其实作者就是要告诉你们,当纳粹党在国际上进行冒险的时候,是有人可以制衡他的,英国和法国只要在1936到1938年之间,有一次采取坚定的态度对希特勒说不,希特勒可能会被破产,可能会被推翻,可是所有人默许他的行动。

为什么描述坦克的大堵车?坦克是当年欧洲的纳粹洪流,后来横扫法国和英国的洪流是如此不堪一击,当进到奥地利唯一做的就是堵在公路上。这个时候如果张伯伦说不,那么纳粹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图源/taringa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其实就是平庸之恶的纳粹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党崛起,最后祸害整个欧洲的过程,每一个可以阻止他的人都选择了不,都不去行动,默许他们一步一步的扩展自己的势力,从而让他们拿到钱。

那些原本应该拒绝希特勒的工业家,现在主动拿出钱让希特勒竞选,那些原本应该用自己的外交辞令阻止纳粹的人,却竟然默许了希特勒去占领奥地利。德国的军队在奥地利得到了训练,在捷克得到了训练,他们才能横扫欧洲。也就是说在这两年里,有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站出来阻止希特勒,人类的命运都会不同。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主题。

“妖孽”的书,飞翔着写历史

这本书只有对法国和德国熟悉二战历史的人才会看得清楚,那为什么要写的这么“妖孽”?因为你们发现了,虽然主题是纳粹如何崛起,但是真正告诉我们是特别传统斯大林主义的主题,就是大工业家让纳粹上台,大工业家通过战争发财,大工业家甚至还逃脱了战争的追踪,一开始是克虏伯,结尾还是克虏伯,这些大工业家今天仍然在德国经济里占据重要的地位。如此传统的一个主题,如果你平铺直叙的去写,有人会看吗?但如果用这么妖孽的一个手法来写,历史蒙太奇,选择了历史上面一系列对他的读者来说非常熟悉的场景,去加以描写,然后让你通过感官自己得出这个结论。

图源/Life

这是写历史的方法。看待历史有三种角度,一种是传统历史的角度,俯瞰的。我了解这个时代的命运,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进程,我也了解这个时代的平均寿命、平均的居住面积,我甚至还知道他们吃什么,大体可以知道,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的命运是什么样的,这个时候再从你们当中挑出两到三个,作为我这个观点的实证,作为一个俯瞰的历史,或者说今天主流叙事的历史,我就完成任务了。

另一种是仰视的历史,描述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当你意识到所有这些人的命运时,这种命运高高悬挂在每一个人的头顶,这些命运就是历史的进程,这种写法非常有趣。

但还有一种就像《议程》这样,它飞翔在历史的进程当中,既没有俯瞰,也没有仰视,它把历史的进程通过所有人的感受表现出来,这是他妖孽的地方,但这也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

议程

作者:[法] 埃里克·维亚尔

译者:孟湄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End-

见识城邦

中信出版集团社科人文品牌

为独立思考的人服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