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TA规划设计背后藏着哪些奥秘?听总负责人倪阳来解!

2019-09-30 10: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红墙绿瓦、中西合璧,街区式布局……9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亮相,正式启用,首批迎来2000多名新生。面纱揭开,高颜值、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区让人眼前一亮。9月29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举行开学典礼。

其规划设计背后藏着哪些奥秘?记者独家专访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工广州国际校区规划设计总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带你深度“走读”华工广州国际校区。

倪阳

谈规划与布局

为广州首个街区式校园

记者:作为四方共建的国际校区,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在总体规划上想要呈现一个怎样的新校区?

倪阳:新校区与广州大学城隔岸相望,这个地块是一个不太规则的梯形结构,占地面积约1720亩,初始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它是什么概念呢?华工老校区是4000亩,新校区要建同样的建筑量,相当于要把华工老校区所有的建筑翻倍放上去。高密度的建筑量是规划设计首要考量的因素。

在国外,很多高校和城市是相互融合状态,城市就是校区,校区就是城市。我们想把新校区建成一个开放的区域,一个属于城市的开放式校园。同时,我们地处岭南,这里长期以来自发性的形成了一种传统梳式布局,长条纵向,有利于形成冷巷式的南北通风体系,在防晒方面也是很好的,是一种规划层面上对区域小环境的改善。

因此,团队采取了网格式设计,也即街区式布局。校区核心区以150-180m的街区尺度,把校园“划分”,建立沿纵向并置的多个街区单元,与横向街区交织成为一种网络式布局,使校园与城市融合贯通,促进校内外社区交流。像这种街区式布局的大学校园在广州应是首个。

记者:这种街区式网格布局会有哪些好处?

倪阳:网格状规划布局整体提高了建筑布局效率和校区交通效率,任何一块地都至少有三条路可以走到。整个校区有一个人行的轴线,人在里面行走能穿通,每组建筑在二层的平台也可以连接走通,学生们不用担心下雨或太阳。

不同于一般校园建筑是较为随意的状态,我们规划设计是一个相对整齐划一的城市街区形态。当然并不是说它是一个真正“严肃”的网格状,会自由一些;也不是简单的“打格子”,更是像“梅花间竹”,任何一个地块或街区内部都有花园、水带、广场或其他景观点缀,同时,每一栋楼宇里也有各自的庭院空间。

街区退线严格控制,内部组团则相对自由、不凌乱,有凹凸、高低、错落变化,像城市一样,将来在使用过程中,会给校区提供更多潜能。这样的设计也能提高建筑布局效率和交通效率。

记者:在这种相对理性的布局设计上,整个校区规划也有很多“小心思”。比如滨水带的设计。

倪阳:如果说街区式设计是相对理性的,那我们的滨水带就是感性柔和的。华工老校区入口的南北中轴线、东西湖,是华工文脉的重要空间节点。新校园空间布局也承继了这一“老华工”印象。新规划尊重地理条件,把中央水带与校区外的水系东西向连结,打造曲水流觞景观带。河流是很自由的,像水带飘过去,与理性布局形成张力的对比。就好像你在一个城市里突然发现一个很自由的东西飘过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滨水景观带未来将有叠水瀑布、绿洲、桃园、300米长的龙舟赛道等景观节点,还有8座各具特色小桥,给使用者提供不同场景、更多空间,以期生发更多故事,希望能打造一个未来能与剑桥相媲美的一处环境。

如此,滨水带形成后,南北中轴线和东西滨水带就形成了两大成“十”字型排布的主轴线。其中,滨水带将校园分为南北两岸,北岸是学生成长社区,分布学生宿舍、体育运动场馆、餐厅、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河南岸则是教学功能区,公共实验楼、图书馆、各学院办公楼等在此聚集。

记者:看效果图,我们能发现,新校区总体规划是“外围高、中间低”。

倪阳:没错,在中心区域设计还是希望打造低密度的氛围,建筑不能太高,所以控制在24米高度以内,往两边慢慢高到四五十米,再往外围抬高,最高点是东北角和西南角。西南角是公交总站,东北角是地铁站,相当于两个“极”,是生活配套和产业研发拓展区,不属于学校的地块。设计上通过景观大道的连通,把这两个区连接起来形成环线。景观大道上全部种樟树,樟树形体非常漂亮且防蚊不招虫。在景观河边西侧还将种植大片的桃花林,有桃李满天下的寓意。各个学院楼也会设计种植不同的花草树木,形成不同色彩和景观。

也就是说,总体规划的空间意向是“外围高、中间低”。规划以东西向蜿蜒的带状水系和南北向“校前区—仪式广场—图书馆—滨水活力带—学生活动中心—运动景观区”等组成的校园主轴“十”字形排布。教学核心区则呈现均质化的聚落式分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校园规划的突破,建立了有序的尺度、层次、等级,从而达成人、建筑与环境的高度融合。

谈合璧理念

中西新旧传统与现代合璧

记者:具体到建筑设计上,新校区秉承怎样的理念与特色?

倪阳:校园设计上我们提出了“合璧”的理念。意即“中西合璧、博雅合璧、传统与现代合璧、科学与人文合璧”。我理解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西合璧,主要是指教学模式、师资人才培养方式上是中西合璧的,学校不仅有国际化教育,也有博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教育,中西交融多元并存。

其次是新旧校区的合璧。前面提到,新校区在大的空间布局结构上有“新老传承”呼应的合璧,有南北中轴,有水带,与华工老校区文脉的重要空间节点有一种重构。虽然内容不尽相同,尺度不太一样,手法也略有区别,但你会感觉到隐约有一种空间上的联系,暗含着新旧合璧的思路。中轴线的空间节奏也是延续老校区的,不断收放。我们把学校比较重要的文化建筑,或教学建筑都放在中轴线,一进去先是图书馆,后面主要是学生活动中心,然后是体育运动场地等。色彩上也如是。新校区建筑立面保持红色陶砖坡屋顶风格,也传承了老校区建筑色彩,但仔细看,我们有三种深浅不一的红砖,进行混搭产生变化。在造型上则使用遮阳板,满足建筑隔热、采光、通风等需要。

我们还想实现生活和学习的一种“合璧”。长期观察学校设计,我们想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空间?比如说上面住人,下面上课,学生生活与学习状态转换太快,人好像开关一样,啪一开就在宿舍,啪一关就在教室。所以我们用滨水带作为一个转换场域。南半部分主要是教学为主,北半部分主要是生活为主。师生从生活成长区步行到教学区,上小桥,穿水带,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最短距离120米。这种漫步,是一种有意思的放松,用环境变化带来更好的空间模式转换,也是一种“合璧”。

记者:刚刚提到整体的设计理念是合璧,在单体建筑设计上有哪些共性特征?

倪阳:我们的每个组团都设计有室外庭院和室内中庭。室内中庭是特别设计的,这也是为了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即使在雨天也可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举办活动,且有自然通风采光,会比较舒适。这是我们在设计上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儿。

同时我们采用双首层设计,建筑一层是一个入口,二层也是一个入口。首层主要考虑重的实验设施器械出入,或局部架空、或骑楼。二层则主要考虑人的出入,可作为交流空间、学习空间,双首层设计能把功能区分得更好,各个组团通过二层廊道联通,人们在烈日或下雨天也不怕。

谈绿色与创新

“海绵校园”

记者:从2018年8月打桩到2019年8月交付,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耗时一年,创造了六个广州第一,其中提到绿色建筑,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倪阳:绿色环保是整个规划设计中“看不到的概念”之一,比如我们在整个校园设计里置入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滨水带的两边是斜坡,是学校的低洼处也是汇水处。我们通过水面宽窄高低的变化来调节水量,多了就排出去,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校园雨水调蓄功能,从而达到海绵校园的设计要求。

另外,学校现在所有的路面都是高过草皮。也就是说,我们的排水沟不是在最低点,而是相对低点,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其实是因为我们将水引导先排到草地里,让草喝饱了水后,再将多余的水排走,从而达到调节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波峰波谷的状态,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这跟一般路面的情况正好相反,现在很多草地是高过路面的,路面成了汇水的地方,水被排走了,反而高处的草地没有水还需要浇水。

在C地块上,我们将借助国家十三五重点研究课题,探讨珠三角地区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建筑项目放进去,尝试把学术成果转化为项目实践。从通风、拔风,到天井导风,不同立面遮阳处理,建筑体块关系组合等都进行了设计。如此,绿建设计在这里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贯彻。在节能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性,打造珠三角地区具有创新意义的低能耗、高效率的绿色建筑。除了C地块,其他的单体建筑设计上也都体现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设置了连廊、自遮阳、立面遮阳构件等,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与热舒适度,减少耗材耗能。

此外,整个校区设计以底层柱廊、骑楼、室外连廊等方式组成连贯的立体步行系统,能实现全天候无障碍的步行环境。我们还通过车流控制措施和电能公交、自行车系统的设计,实现校园的绿色交通。

谈评价与期待

我不做NO.1,我要做Only1

记者:现在一期工程已经正式亮相投入使用了,您自己怎么评价?希望大家对新校区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倪阳:整体上大的效果还是挺好的,有很多的人去了以后都觉得有惊喜。但因为建设时间紧,总有一些小遗憾和不足之处。建筑师有个职业病,总是挑毛病。我们设计它的过程就是批判的过程,不断找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趋近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建筑就是有遗憾的。

在整个国际校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我们都希望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受。现在这个年代,大家老要比谁是第一,我不做NO.1,我要做Only.1。我们并不是说这个比别的学校更漂亮,因为不同建筑师设计总有不同的侧重点,规划上大家更是各有千秋,我觉得多元并存才是良性的设计环境,才能给社会提供更多面的可能性。在整个国际校区的设计中,我们更注重给人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这个体验是符合教学大宗旨的,它提供了各种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空间转换,并支持了教学衍生的可能。整个校区空间尺度非常舒适宜人,有非常多的户内外交流场所。

如果一定要说最大的不同,就是说我是Only.1,我是与众不同的,这个最关键。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很美的东西,能够让所有人体会到我们的用心。

相比于直观感受到的建筑造型,我更喜欢建筑的空间与氛围,建筑的比例与尺度,建筑与周边融合的关系,我更在意这些东西,而不是某个建筑的立面做得多精致多漂亮。

非常希望校区里的花草树木能快速成长起来,我会觉得很快乐。之后,我们仍旧会不断注入更多细节考虑。希望几年之后,这个校园基本上能达到设计最初设想的样貌。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采写:南都记者贺蓓

摄影:南都记者陈辉 陈永铿 包莹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推 荐 阅 读

和小编一起

为高颜值、高标准建设的广州国际校区点500个“在看”(赞) 文章已于 修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