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批评家吴亮、程德培:一个提出问题,一个沉浸文本解读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9-10-04 09:3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一个灿烂的时代,程德培和吴亮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明星。“他们两位各自代表了两个很重要批评的基石,即审美基石和先锋精神,程德培是先锋精神的代表,他通过文本细读,来挖掘文学作品文学性的存在方式,他很早就从叙述学的角度来关注小说,有一本书叫做《小说本体思考录》。吴亮在批评上有一种叛逆性、批判性和开创性,他的这种先锋精神也是他的一种文字性的精神。”评论家贺绍俊这样定位程德培与吴亮。

程德培与吴亮在文坛的崭露头角要始于1985年,当时《文汇读书周报》的主编郦国义决定为程德培和吴亮在报上开个专栏,取名为“文坛掠影”。自此,从1985年至1987年,程德培和吴亮在报纸上两人交替、每周一篇点评国内期刊上的作品,多为小说,也涉及一些诗歌和报告文学,这些短小精湛的批评文章,在1980年代的中国文坛反响颇大。

最近,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吴亮的作品集《或此或彼1985—2015》与程德培的作品集《黎明时分的拾荒者》。其中,《或此或彼1985—2015》是吴亮三十余年来最为重要的评论性文章结集,谈论的是作家、作品,关注思想、思潮,在时代与观察间,在描述与分析外,绝非只是非此即彼的判断,更是辨认或此或彼的道路。《黎明时分的拾荒者》系程德培第四个十年集,所收皆为万字以上长文,在词语的连绵间可见当代作家的心性格局。

讨论会现场

最近,由作家出版社、上海作家协会主办,《上海文化》杂志、《思南文学选刊》杂志社协办的“批评的年轮——程德培、吴亮新书首发暨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李敬泽,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及陈思和、陈晓明、贺绍俊、陈建华、黄子平、潘凯雄、施战军、格非、李洱、梁鸿等作家、学者、评论家参与探讨。

让天才脱颖而出的1980年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与吴亮、程德培已经是四十多年的好朋友,在陈思和看来,80年代的吴亮就像一把尖锥子,锐气逼人,每每写文章就针对文学界刻意回避的地方提出问题,而程德培则恰恰相反,选择沉浸在文本解读中,通读作家的全部作品,然后细致地完成长长的作家论。

他认为二人出现的时代正是“中国批评界断裂的时刻”:“传统的话语突然失效了,新的话语还没有成长,在这么一个时间,《上海文学杂志》出现了他们两位。吴亮当时是冰箱厂的工人,他每天是躲在冰箱里看书的,他的文风和那种思辨性是我们传统批评的模式所没有。
吴亮和程德培早就把这种所谓学院派那种经验的东西全部抛掉了。”陈思和说。

贺绍俊说:“他们八十年代初就进入上海作协,也可以说进入体制,但是他们的思想不受体制的约束,我觉得这恰好是他们批评成功关键的问题。文学批评首先是需要文学天赋的,其次,八十年代曾经是一个让天才脱颖而出的年代,是一个不为学历只问才能的年代,这一点我特别欣赏上海作协,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条件。今天有一个锐利的刀,它不是被装在口袋里,是包在一个铁壳里面,它没法脱颖而出,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八十年代的确值得我们很好地珍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会长程光炜认为吴亮和程德培的登场颇有深意:“他们指向两个东西,一个东西是文学就是文学,另一个是批评家职业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批评家不是职业化,而是在体制内、在单位的。两位先生一种批评性格和姿态是重回现代文学批评传统,我记得吴亮在八十年代写过好多篇关于现代感,都市意识,作家论等文章,都是非常都市化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很欣赏程德培作为一个批评家的“文体意识”,在张莉看来,程德培是充分认识到了批评家作为作者本身的复杂性,展现出了非常卓越的批评文体意识。“重温这些批评文字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凛冽之气,感受到一个优秀写作者和批评家的好奇心,内心的文学热情会被再次点燃。我觉得在很多写作者心中,二位老师都是让人心向往之的批评家。”

“攻克”与“深耕”

现代小说跟传统历史小说和神话,和民间故事、史诗完全不同,现代小说最根本的一个核心是个人经验,所以批评这个东西它不光是在知识层面上作为一种批评者和作家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换,在更大意义上是经验的交换,这个包括很多的东西,一旦进入学院批评方面以后,经验方面的东西遭到很大的忽略,这个是不对的。“我们经常会说批评当中叫感同身受,首先要感,写作的对象不是事物,是事物引起我们情感的变化,所以今天的小说越来越像新闻。”作家格非说。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认为,程德培的作家论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把作家论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批评事件。而吴亮的书中可以看到丰富的个人色彩,某种程度上读他的书是一个思想经受挑战、冒犯和与他争辩的过程。

北京大学文学院陈晓明教授认为,吴亮是一个有风格、有文体、有态度的批评家,愿意去展现自己风格,有能力去展现自己风格的,他的批评能够形成自己的文体,他每一篇批评文章都是一篇独立的文学作品,他跟文学的关系是非常近的,没有任何理论的隔膜。他用词非常准确,那种准确性使他的态度愈发鲜明。程德培的批评葆有文学的信念。他的评论始终要把握中文学本体,赋予文学的一种本体,赋予作品的完整性,这样一个完整性可能也是应对当年文学的完整性,这是他批评始终追求的一个理想,一种理念。两位都是令人敬重的。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谈到,我们可能都忽视了吴亮身上的另一种的传统,吴亮是没有脱离历史感的作家,历史感非常强的。而程德培对文本的结构非常的敏感,他主要探索文本结构里面内在精神的结构,史识是在分析文本当中的基本动力,他主要抓的是实在之悟的一种解析。

《文艺报》总编梁鸿鹰认为,吴亮主要是一种攻克,他找到问题要把这个问题攻克。相对而言,程德培像是要深耕,他要深耕,但是他们俩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止与对文学的了解、现象也好,表达自己的认可等等,他们会将更深层次的观点及精神内核揭示出来。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