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秦腔“四小名旦”之首李君梅:西岐百灵鸣三秦

2019-10-10 17: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清旷的舞台上,袅袅娜娜走出个清丽女子。她的水袖如行草般收放自如、唱腔婉转低沉,一字一句唱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声落时,她甩一甩水袖,扭转头去,将清冷的侧脸留给看客。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一个人都要扮演很多的角色,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自己扮演的角色演出彩,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却完美演绎了每一个舞台角色,她就是被誉为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之首的李君梅。

只因热爱便爱一生

李君梅,出生于宝鸡市岐山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和国家一级演员,秦腔旦角,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马蓝鱼,工闺阁旦、正小旦。她扮相俊秀,表演纯正,音色甜润,自然质朴。有人评价她的唱腔如月白清明,幽咽婉转之外慷慨激昂,饱满、从容。

李君梅的艺术经历是幸运的,在成长的年代,生活几乎都来自秦腔。学秦腔,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喜欢戏曲,初中毕业那年,刚好省艺校招生她便报考了,这一举动使这个农村女孩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1988年,14岁的李君梅来到西安进入省艺校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演戏是一项技艺,不仅需要天赋和热爱,更需要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作为学生,李君梅年龄已经偏大,四肢筋骨已不像幼童般灵活。学校里几岁的孩子身体还没定型,练习相对轻松,比她小的孩子一踢脚可以快到头上,而她一踢脚却只能到腰上,这对李君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李君梅骨子里的执着让她坚持下来,学校的五年里,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在练功房度过的,没什么课就自己去压腿,一有时间就反复听磁带里的名家唱曲练习。以至于在艺术学校里流传一句话:如果练功房里只剩一个人,不用猜,准是李君梅。有人曾问她为什么能在这行坚持住?她的答案很简洁很谦虚:“因为热爱。我这一生从事这个行业就没想过别的,别的什么也不会。”

演员的本分就是演好角色

1993年,李君梅完成学业,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对于从事秦腔艺术的她来说,研究院是心中的圣地,她踌躇满志,似乎五彩斑斓的理想已伸手可及。但很快,她就陷入了茫然之中。看李梅、李娟、张蓓、任小蕾等优秀旦角演戏,她在艺校时建立的自信骤然消失,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第一次跑龙套,是给著名丑角孙存蝶配戏,刚一上台,她竟然紧张到忘掉台词。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直到她被选中出演大型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

《留下真情》中的叶子是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这是李君梅到研究院后头一回站在舞台中央。从未演过现代戏的她,排练初期,路也不会走,手也无处放,别扭至极。导演贺林一点一滴地教,李君梅聚精会神地学。经历了个艰难的过程,她渐入佳境。公演时,她将一个年青姑娘在社会转型期对真爱的渴求和无力改变现实的焦灼演绎的形神兼备,活灵活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引起了专家、同行们的关注。从此,她的事业步入了充满机遇的新阶段。

2004年,就在人们普遍认为李君梅的前程已呈现出一片辉煌之时,长于思考的她却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回想每排新戏,虽也对剧本有了相当的理解,却不知如何去加以外化表现,依赖导演的耳提面命。唱腔上追求高亢明亮,不能唱出角色的个性。种种让她痛苦的缺憾,促使李君梅作出了求学深造的决定。此后几年,她前往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潜心学习,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对人物的理解力及表演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在新演出的《大树西迁》《恩仇记》里,人们从君梅对角色内心活动的外化阐释,对人物个性的深层次把握中,可以清晰地寻觅到她进步的轨迹。

站在高峰也永远记着观众在哪

李君梅先后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等,演艺生涯步入又一个高峰。但她不忘初心,始终记着她的根在农村、自己的观众在基层。

2014年,国家一级导演、编剧徐小强找到了李君梅,商洛市剧团将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改编成了花鼓戏,考虑到主人公“带灯”身上的清澈、坚韧和李君梅的个性相像,便邀请她出演。唱秦腔出身的李君梅,之前从来没唱过一句花鼓戏,接下这部戏,不仅意味着李君梅要从头学习自己完全不懂的花鼓戏,更意味期间的工作、生活都要在商洛,同时还不能影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正常工作和演出,李君梅有些犹豫。

但在翻看《带灯》原著时,基层综治干部对于群众的爱,扎根基层做奉献的精神鼓舞了李君梅,特别是原著中那句“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向下”,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使她立马转变思想,迎难而上,接下了角色。2014年7月,花鼓戏《带灯》正式与观众见面。一经上演,便好评如潮。贾平凹先生在观看演出后,激动地流下泪来,评价说:“唱功非常好,演得特别投入,质量特别高”。

戏出名了,人获奖了,为群众表演初心还在。据粗略统计,单是从2011年至2016年的5年时间里,李君梅就带着《梨花情》《锁麟囊》《带灯》等名戏下基层演出了400多场。还有无数次的折子戏、清唱等下乡演出,大大小小也是几百场,平均每天化妆三四个小时,每个动作、唱腔都反复3次以上。有时候实在太累了,李君梅会撑着勉强将最后一句唱完,转身背对观众时肩膀就开始抖,下台后立马靠着梳妆台。李君梅说,自己出身农村,自己的根在农村,自己的爱也在农村。秦腔最广大的戏迷在农村,自己的事业土壤更在农村。

故乡文化是基石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团长给予李君梅“德艺双馨”的极高评价。他说,每次演出,她从不因个人原因推诿,经常带病上场。有一次团里要演《梨花情》,一个电话,在京就读的李君梅当即飞回西安,利用周末完成演出任务。身处演艺圈和名利场,她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朴实的心态和纯真、自然的个性,这是李君梅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说起这些,李君梅淡然一笑,她说,这与家乡宝鸡岐山这块热土赋予她老实、本分、执着、内敛的品性是分不开的。在外打拼多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她觉得更多的是得益于家乡的周礼文化,家乡已在她的灵魂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镶嵌在她事业道路上的“神助力”。

虽然离开家乡三十余载,但李君梅对故乡依然一往情深。她常说自己是喝石头河水长大的,耳闻目染的是宝鸡周秦民俗文化,这是奠定她人生和艺术生命的基石。

“我为家乡近年的快速发展感到由衷的骄傲,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在呈现宝鸡发展的剧目中贡献力量,用自己的专业唱响家乡,奉献于斯。”李君梅说。(宝鸡新闻网记者 惠耀辉)

李君梅艺术名片

宝鸡岐山人,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之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青联常委,陕西省民盟委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三八红旗手。

秦腔旦角,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蓝鱼,工闺阁旦、正小旦。曾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陕西省“秦腔清唱、折子戏大赛”表演一等奖,陕西省“优秀剧目展演月活动”表演一等奖,第五届“西北五省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优秀表演奖,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特别优秀表演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并两次斩获“白玉兰表演主角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