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治的细节︱使用“软暴力”就一定是黑社会吗?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2019-10-22 17:5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今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简称《软暴力意见》),对于“软暴力”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软暴力意见》,“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手段。

软暴力可能涉嫌强迫交易、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诸多犯罪,对于这些犯罪行为,如果符合刑法规定,自然应当定罪处罚。但是,“软暴力”只是司法解释所提出的概念,它并非一个刑法上的法律概念。而司法解释只能对刑法规定进行说明,不能创造新的法律规范。因此,软暴力构成何罪,依然要取决于刑法本身的规定。不能先给行为人套上一顶软暴力的帽子,然后因为这顶帽子,他就可以随意契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

比如,《软暴力意见》认为:“软暴力”手段属于《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五款第(三)项“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以及“恶势力”概念中的“其他手段”。不过在认定“软暴力”是否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其他手段”时,仍然要根据刑法规定来进行甄别。

刑法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规定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这里的“其他手段”作为一种兜底条款,必须和暴力、威胁具有等价值性。换言之,软暴力必须以暴力作为后盾,一种没有暴力后盾的软暴力无论如何也不是暴力,否则就是对词语的歪曲和玩弄。

这就是为什么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特别指出,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包括非暴力性的违法犯罪活动,但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始终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基本手段,并随时可能付诸实施。

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通过软暴力方法限制人身自由索取债务经常以非法拘禁罪追究刑事责任,而因行为人构成非法拘禁罪,其组织就被定性为恶势力组织。

两高两部《关于办理恶势力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必须要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至少应包括一次犯罪活动。因此,如何准确认定软暴力和非法拘禁罪的关系,就成为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了非法拘禁罪,它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根据这个条文,非法拘禁罪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非法性、剥夺性、持续性。

首先,通过合法方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不构成犯罪,比如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拘留他人。但如果没有法律依据,非法逮捕拘留自然构成犯罪。

其次,非法拘禁必须剥夺人身自由,而非限制人身自由。刑法对于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有明确的区分,比如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条强迫劳动罪就使用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表述(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

剥夺人身自由既包括直接剥夺,也包括间接剥夺。前者如捆绑他人,后者如将他人关在房间中。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拘束他人的人身自由。如果他人的人身自由只是受到限制,并未完全拘束,自然不构成非法拘禁。比如贴身型讨债,债务人走到哪跟到哪,你可以去想去的任何地方,但行为人像苍蝇一样跟着你,像粘在衣服上的口香糖一样粘着你。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就不具备剥夺性。

对于人身自由剥夺可以是有形剥夺,也可以是无形剥夺,比如在妇女洗澡时将其衣服拿走,又如在他人家门口放置毒蛇猛兽。这种无形剥夺的判断必须根据被害人所属的一般人的标准来衡量其活动自由是否完全受限。如某人戏弄智障人士,在其站立部位划了一个圈,告知被害人不能走出圈中,否则就会被雷电劈死。智障人士信以为真,足足站立一天之久。从智障人士所属的群体出发,他不敢走出圈中合情合理,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无形剥夺。又如采取威胁方法,让人不敢出门,担心出门会被泼粪殴打,这自然也能认定为非法拘禁。但如果仅仅是贴身跟随的方式,这是无法认定为剥夺人身自由的。

再次是持续性,非法拘禁罪是一种继续犯,必须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软暴力意见》指出:有组织地多次短时间非法拘禁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拘禁他人三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在四小时以上,或者非法拘禁他人累计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的,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然而,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拘禁,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二十四小时以上的,才应予立案。

两个司法解释的矛盾在于,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更高,而针对普通民众,入罪门槛则更低。这显然有违民众朴素的正义感,也不符合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刑法中一个基本解释技巧是“当然解释”,入罪时举轻以明重,出罪时举重以明轻。既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未达二十四小时的非法拘禁可以出罪,那么普通民众非法拘禁他人未达二十四小时更应该出罪。

因此,对于《软暴力意见》的规定,我的理解是,这里所说的“十二小时”必须限定为“有组织地多次短时间非法拘禁他人的”,只有当这种非法拘禁属于组织行为,才能适用“十二小时”这个标准。

法律的重要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是完全必要的,对于符合刑法规定的软暴力也应当予以打击。但是,秩序的维护者如果不受到法律的约束,也可能异化为新的破坏秩序的力量。快刀斩乱麻式地治理社会顽疾可能让民众的拍手称快,但从长远来看却会伤及法治的根本。司法裁判需要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不能为了短期的社会效果而违背法律规定。因此刑法始终要坚守“罪刑法定”原则,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个价值中取得平衡。无论如何也不能为了政策目标而突破刑法的必要限制。

托克维尔警告我们,民主制度的一个悖论就是多数的暴政。对抗这种民主弊病最有效武器就是法律界,“法学家秘而不宣地用他们的贵族习性去对抗民主的本能,用他们对古老事物的崇敬去对抗民主对新鲜事物的热爱,用他们的谨慎观点去对抗民主的好大喜功,用他们对规范的爱好去对抗民主对制度的轻视,用他们处事沉着的习惯去对抗民主的急躁。”这句话值得法律人深思。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小小漏洞可能造成法治大坝的坍塌灾难性后果。一如哈耶克所说:“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坚持原则”,愿法律人始终有这样一种坚守原则的清醒与勇气。

-----

作者罗翔,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在“法治的细节”中,让我们超越结果而明晰法治的脉络。本专栏由法律法学界专业人士为您特供。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