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越昂贵的培训班,越容易骗取家长的“智商税”

2019-10-17 21: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9年,我们活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在这确凿无疑的事实下,生活的某处角落里,却总会悄悄地冒出一个反智的“泡泡”,等到泡泡膨胀得足够大时,就会突然在我们眼前炸开了花。

也许是我们的生活过于波澜不惊,这些泡沫就是冥冥之中安排下,要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吧。

这两天热议的“量子波动速读班”就是又一个令人快乐的反智泡泡。

据说这类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而且价格不菲,其原理声称是运用量子波动的力量,不用阅读不用记忆,孩子在短短几分钟内,翻完一本书,就等于记住了一本书的内容,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可是嘲笑荒诞之余,我们还是有必要认真反思下,这种荒唐到可耻的教育骗局,为什么会如此公然流行?即使学费高昂,即使明显是“智商税”,为什么仍有大批家长趋之若鹜,其中还不乏高学历者?

从欺骗者的角度看,他们成功的最大原因正如毕导所总结——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加上科学信息差。

我们在之前一篇谈论“当代反智主义”的文章中也提过,制造骗局的人最屡试不爽的一种煽动技巧,就是“言之无物”:

「也就是把“引人注目的术语连成一长串”。研究大众心理著称的勒庞说:“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那么从受害者兼部分煽动者,也就是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助力这种教育骗局的原因,除了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外,或者心态背后,还有什么呢?

讲述 | 梁捷、严飞

来源 |《一平方公里内的经济学》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文字部分来源于上述音频节目,经删节整理)

1.

教育骗局屡屡成功,

社会学背景是什么?

今天的家长,几乎都是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放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中。焦虑的家长们永远源源不断地在为各类补习班、课外兴趣班送上自己的金钱和孩子。为什么?

这几年,也许你经常听到和阶级或者阶层相关的各种说法,比如“阶层跨越”、“阶层固化”、“阶层流动”。

而教育,就像是社会阶层现状的一面放大镜。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那些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大量成本的家长,他们希望孩子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赢在起跑线”,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起码不能跌落至比自己还低的阶层,最好是可以实现阶层的跃升。

已故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作了说明——

他发现人们凭借社会经验和主观感受对人群进行分类,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否有钱(收入高低或拥有多少财产);

二、是否有权(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中的职位高低);

三、是否有文化(学历文凭高低)。

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经济资源、政治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

所以,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阶层跌落时时刻刻发生的时代,即便是那些有房有车,看起来生活优渥的中产阶层也对自己的境遇无法停止焦虑,即使在大城市过上了看起来体面的生活,却在内心依然在寻找“心安之处”。

他们都是脆弱的,时时有着危机意识,在拼命努力和惶恐之间想要牢牢保卫、守住自己的一切,当然包括阶层。

中产们今天得来的一切是靠竞争和奋斗一路得来,因此,他们也会用同样的路径来教育孩子。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中产阶级们花钱不曾手软,从动辄几万的培训补课费,到高价的学区房,他们将期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了“赢在起跑线”,甚至是“赢在子宫里”的极致追求,看到了家长眼里一场又一场输不起的育儿之战。

在这种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都源于人们对于自身所处阶层的焦虑感以及不满足,源于人们一种想要向上流动、努力超越的欲望。

2.

家长为“望子成龙”付出的高昂成本,

最实际的动机是什么?

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家长们愿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资本和精力,是具备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需要介绍一个概念,叫做“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经济学家在上个世纪中期提出来的。这个概念一提出来,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很多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资本,叫做物质资本。比如一笔资金,哪怕拿去买了原材料,我们仍然承认它的资本属性。因为只要把这批原材料在市场上出售,我们又能重新获得这笔资金。

但如果我们把一笔资金用于儿童教育,或者用于员工培训、员工体检,投下去以后就不见了,它还是不是资本,这里存在疑问。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上的投资,回报周期是非常长的,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大概过几年能看到效果,对于儿童的教育,也许要等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对于教育投资回报的计算很困难,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还不够发达的时期,经济学家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家长也算不清,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一是出于直觉,一是出于爱。

但是到了今天,经济学家掌握了更多的工具,可以对这个问题展开长期分析。

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估算结果,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投资的年回报率达到18%,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到了2010年以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有所下降,但仍然有15%,还是很高的。相比之下,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在7%以下。假如你投资其他品类,比如黄金,那么回报率可能只有2-3%。

所以,经济学家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诉家长:如果你有一笔资金不知道投资方向,那么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另一些经济学家专门研究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回报率。

美国读大学的学费很贵,即使美国人也觉得贵,有一些家长不鼓励孩子读大学,而经济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美国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很高,而且越是到晚近,投资回报率就变得越高。

在1963年,一个典型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大概比一个典型高中毕业生的工资要多出50%。到后来,两者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尤其在1980年之后更是加速拉大。到2012年左右,两者的差距逼近100%。

这就说明,现在美国一个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平均比只拥有高中文凭的人多挣了近一倍的钱——教育是很有价值的。

现代社会逐渐形成共识:一个家庭应该更多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甚至有经济学家提出一套宏观经济增长理论,这套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从重视儿童数量转向重视儿童质量,这是经济从停滞向现代经济增长模式过渡的关键所在。

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增长缓慢,生育率居高不下。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这种情况在西方世界发生了逆转,生育率降下来,在每个孩子身上投入的人力资本极大地增加,也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取得进步。

一个人从小长到大,他的基本能力、身体健康水平、接受教育的年限,很大程度都是由他的家庭决定的。即使到他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找工作的经历、工作的情况,可能还是会受到家庭的影响。每个人的家庭都不一样,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所以研究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也离不开对一个人原生家庭的研究。

将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差,但通过自己努力考上较好学校的学生,也就是寒门出的贵子,与另一个家庭条件较好、但自己只考上二流学校的学生做一番比较。经济学家发现,两者毕业以后未来的收入水平差不多。

也就是说,教育确实能够促进阶级流动,使得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摆脱不利的状况,得到了回报。当然,这种促进仍然是有限的。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由于富裕家长具有更强大的资源和能力,富人孩子考上一流学校的机会要远大于穷人孩子,近年来对一些一流大学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富人孩子对于穷人孩子总是拥有优势,即使考大学失手,孩子沦落进入二流大学,陷入不利的境地,毕业后家长还是能帮助孩子扳回劣势,收入不会比穷人的孩子更糟糕。

另外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尽管我们现在知道了教育投资从长远角度看,具有非常高的回报率,但这并不代表家长们为那些“教育骗局”投入的资本同样是合理且有意义的。

3.

为什么明明是“智商税”,

家长还是纷纷给孩子报班?

现在生意不好做,各类培训班却成了很多人挖金掘矿的一块宝地。培训内容令人眼花缭乱,各种主流的和非主流的项目都有人能提供培训,这其中也不免衍生出类似“量子波动速读”这样的教育诈骗。

我们不妨试着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整个培训产业的蓬勃兴起,实际上是今天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孩子学习那么多奇怪技能呢?

同时我们要继续追问:今天网络如此发达,网上有各式各样的公开课、教学视频,哈佛、耶鲁的老师都有,不少还是免费的,为什么还要专门出去接受培训呢?

事实上,有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模型可以解释这个现象,这种模型叫做“信号发送模型”——

有一批经济学家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选拔者只能利用一切直观可见的信息来选拔。此时,个人学习的经历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信号发送选拔者,从而让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

举例来说,假设你是一个民办小学的招生老师,现在面对数十个、上百个前来报名的孩子,你都是第一次见到,一无所知,你应该如何选择呢?

你的目标是从中选拔最聪明、能力最强、未来学习表现可能最好的孩子,可是你可能只有五分钟、十分钟来了解一个孩子。此时,孩子身上的各种信号都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孩子已经学过英语、学过数学、学过唱歌跳舞、学过体育锻炼,那么至少说明一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孩子学的东西越多,所学的东西越贵,这种信号就越强,越有可能帮助孩子说服选拔考官。

所以,孩子接受各种培训,重要的不是培训本身,而是培训以后的那张证书,可以表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而且在选择课外兴趣的时候,家长也必然要考虑投入成本。

真正用心的家长会尽量让孩子学个高尔夫、马术、赛艇,至少要学个网球,因为这些项目相对更加昂贵,一般家庭可能根本支持不起,这样发送的“信号”才更具有意义。

再看最近网上热议的“量子波动速读”,可谓神乎其技,而且这种能力只有低于18岁的孩子才拥有,一旦成年,就再也没有触摸这种能力的可能。

任何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一眼识破这一类拙劣骗局,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情愿缴纳上万元的学费,让孩子去接受愚弄,而且其中不乏拥有高学历的家长?他们怎会做出这种与自身智识能力不相匹配的行为?

我们不妨在最后提出一些假设,供大家分析探讨。

第一,有些家长并不在乎学习本身,只是想花钱让孩子多学一种技能,从而在竞争中多一点优势。现在每个孩子都有很多证书,课外学习的目的就是拿一张证书,最好是与别人不同的证书。那么“量子波动速读班”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第二,这个班的学费不便宜,有一定的门槛,而这种门槛可以把一部分没钱但计较的家长阻挡在外,而这正好满足了另一部分家长的偏好。

他们觉得,很多人会心疼学费,不舍得让孩子来参加这种效果不明的学习班。而自己不在乎那一点学费,不管是否有效,自己的孩子总比其他孩子多一次机会,因此值得一试。

第三,很多家长都心存焦虑,非常关注其他家长的行为,从而容易形成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就是,在羊群中,有一只羊突然朝某个方向奔跑,就可能带动无数羊在后面跟随。家长也是一样。只要有一个家长心血来潮地报名了“量子波动速读班”,其他家长唯恐落后,就很有可能也跟随其后,也报名这个班。

第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前景没有把握,于是抱着一种彩票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天才,或者能有一些特殊机遇激活孩子的天才。

这种看似荒唐的“量子波动速读班”何尝不是一张富有吸引力的彩票呢?一些家长希望,万一它是真的,自己中了大奖,孩子就能籍此变得与众不同。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病急乱投医,有时候就投向了“量子波动速读班”。我们在感慨这个社会荒诞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它背后的大片辛酸。

内容编辑:陈皮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原标题:《越昂贵的培训班,越容易骗取家长的“智商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