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他们点赞!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京颁奖

2019-10-28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自然资源报”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

电话:010-68047618

网址:中国自然资源报微信平台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10月25日下午,在李四光诞辰130周年之际,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会在北京举行。自然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主任陆昊出席并讲话。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钟自然出席。会前,陆昊一行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和故居,并调研地质力学所。

依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九届二次会议决定,授予徐春春等15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会议宣读了颁奖决定,陆昊、凌月明、钟自然、侯启军、侯增谦向15位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陆昊代表自然资源部党组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李四光先生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开拓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传承好,并不断发扬光大。要学习他以爱国主义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地质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祖国建设的无私奉献;要学习他善于将基础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合理结合,不墨守成规、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要学习他以国家需要为鲜明科研导向,秉持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作风;要学习他高度重视青年人才成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地质科学持续发展潜心培养科研力量的高尚品质。

陆昊强调,传承李四光精神,要不断推动地质科学新发展。要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地质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产业变革对地质科学提出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在地质科研中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运用和集成。要回答好如何培养人才问题,克服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重要奖项激励作用,特别要在为青年人成长创造条件方面再创新,坚决破除阻碍优秀人才成长成才的一切障碍。

徐春春、万渝生、牛树银代表获奖者发言,他们表示,要进一步弘扬李四光精神,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去。

据了解,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自1989年至今共评出获奖者253人,从获奖者中已诞生了33位两院院士,第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王启民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地质行业的最高荣誉,是激励地质科技人员不断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奖项,评奖活动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弘扬李四光精神,推动我国地质事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负责同志,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同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委员及李四光纪念馆负责人等参加颁奖会。

资源君

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简介如下。祝贺他们!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获得者

徐春春 男,1962年4月出生,重庆市江津区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0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获石油地质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3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工作,现任副总经理。

该同志长期从事四川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与研究,解放思想,创新实践,走“思维拓展勘探、技术推进跨越”之路,跳出盆地看盆地,跳出构造找岩性,跳出浅层探深层,坚持野外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创新提出了以古裂陷为核心的“四古”成藏理论和系列认识,发现我国首个万亿立方米级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以及一批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组织推进新技术攻关试验和集成应用,形成了先进实用的勘探配套技术系列,取得了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等多个领域的勘探大突破,实现了钻井大提速、单井产量显著提高,连续15年年均天然气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储量高峰增长,极大地推动了西南油气田天然气勘探开发进程。

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EI论文7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等奖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程爱国 男,1961年10月出生,安徽省休宁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2014年至今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工作,曾任总工程师等职,现任总局首席专家。

该同志长期从事野外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完成多项煤炭勘查项目,新查明优质煤炭32.37亿吨;主持完成《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首创绿色多目标煤炭综合评价法和多元地质信息复合预测法,基于预测成果,煤炭地勘单位新发现煤炭资源3000多亿吨;负责国家多项重大课题,提出的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国家规划区划分方案等建议被有关部委采纳;创建了聚煤作用系统论等理论方法,全面提升了我国聚煤与赋存规律认识水平;提出煤炭与煤层气综合勘查模式,起草5部煤炭、煤层气地质勘查规范,建立了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开展煤矿安全环保地质保障系统研究,提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模式和煤炭绿色勘查开发途径。

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荣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优质地质报告一等奖3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梁金强 男,1967年7月出生,广东省茂名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能源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现任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研究工作。首次在我国南海调查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似海底反射界面(BSR),取得了开拓性的调查成果;创新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和成矿预测技术,优选钻探目标,相继取得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珠江口盆地东部和西部海域天然气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创新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和储层评价方法,优选试采目标,为南海首次试采成功奠定了基础;创新提出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区带分布规律,建立南海渗漏型、扩散型和复合型水合物成因模式,揭示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发展丰富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理论。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称号。

施和生 男,1962年9月出生,江苏省启东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专业,201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获海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在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工作,任勘探部副总经理。

该同志长期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建立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多源供烃、断—砂—脊复合输导、晚期断裂驱动、高效充注”的油气成藏理论,带动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创建“源—汇—聚”油气勘探评价体系和油气差异富集机理,开创了珠江口盆地深层系找油新时代;提出“它源型海相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油气成藏”模式,扭转了老区勘探的被动局面;提出渤海深部潜山油气规模化富集机理,推动了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首次利用自主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设备和取样装置,钻获南海深水天然气水合物岩芯,打破了外国装备的垄断。

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论文11篇,EI论文3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胡东风 男,1964年12月出生,贵州省道真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获石油地质勘查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至今曾在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勘探分公司工作,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总地质师。

该同志长期在南方从事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创新提出南方高演化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新认识,为涪陵页岩气大气田发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创新提出元坝超深层生物礁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和成藏富集认识,为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发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创新提出茅口组发育台缘高能浅滩和热液白云岩两类新储层,四川盆地勘探取得新突破;形成页岩气“甜点”预测技术及碳酸盐岩 “相控三步法”储层预测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页岩气藏描述和储量计算方法研究,组织完成国内首块页岩气探明储量的研究申报。

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9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徐军祥 男,1960年9月出生,山东省广饶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200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作,现任副局长。

该同志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创建地下水调控理论、技术方法和基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水资源地下调蓄模式,取得突出的应用成效;创新建立地热成因机制、地热田成矿类型和开发利用模式,实现地热找矿重大突破和地热产业快速发展;提出岩溶单斜地下水循环机理、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分级理论方法和调蓄工程方案,创建泉水环境影响勘查评价技术体系,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泉水影响等难题,为济南泉水持续喷涌和城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创新组织领导山东省地勘局地质勘查工作,在系统部署推进、地质找矿、重大地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47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3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等奖项。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王立全 男,1963年5月出生,四川省潼南县人,二级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地质矿产调查专业,1993年获成都理工学院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1984年至今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该同志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调查和区域成矿研究野外地质工作,提出金沙江“弧盆系成矿”模式和“后碰撞伸展成矿”新认识,提升“三江”造山带成矿规律研究水平;集成研究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成果,编制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系列图;厘定青藏高原“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对接带”为古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的地质遗迹,提出青藏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新认识;提出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带新认识,构建前展式“逆冲推覆—伸展成穹耦合”构造模型,指导区域地质勘探的找矿实践。

出版专著1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EI论文14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科学技术部野外科技工作突出成绩”“国土资源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王先广 男,1962年7月出生,江西省南康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赣州地质学校地质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2009年至今在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工作,现任中心主任。

该同志长期从事野外矿产勘查工作。建立“黑色碎屑岩+碳酸盐岩+构造+岩浆岩”的“朱溪式”成矿模式,发现并探获世界最大钨矿床;获世界最大的江西省新余市硅灰石资源量达6955万吨;新发现铁、铜、钨、稀土、硅灰石、钒、黑滑石和高岭土等中—超大型矿床36处、可开发利用地热水20余处;建立九瑞地区“上铜下钨”勘查模式,突破了风化壳离子吸咐型稀土矿成矿模式的传统认识,开拓变质岩中寻找该型稀土矿的先河;新发现泥盆、石炭和侏罗系大型紫砂赋矿层位,为江西提供了新的陶瓷拓展方向;建立石城县通天寨“地热水+旅游”开发示范基地,探获全南县南迳地热水资源量5264.98立方米/天、修水县白岭地热水温达83℃,分别刷新了江西地热水可采资源量规模和水温记录。

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2篇)。荣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奖项。荣获“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柳广弟 男,1961年10月出生,天津市蓟州区人,二级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探专业,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获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曾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现任博士生导师。

该同志从事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长期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累计10余门课程,培养研究生120多名;长期致力于专业和学科建设,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主编的国家级教材《石油地质学》被国内20余所高校选用,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国内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在科研方面,提出了“源储剩余压差”的概念,建立了高效气藏成藏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揭示了致密气藏体积流和扩散流两种充注机理;建立了我国油气资源评价的参数体系。对我国石油地质人才培养、天然气成藏理论建立和资源评价方法的更新换代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67篇(其中:SCI论文35篇,EI论文68篇)。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牛树银 男,1952年4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地质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79年至今在河北地质大学(原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任教,现任泥河湾地质生态环境研究院院长。

该同志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业绩突出。在教学方面,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注重教书育人,爱岗敬业;重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科研方面,追踪世界地学发展前沿,自主创新性提出“幔枝构造成矿理论”,首次明确提出金、银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的核—幔源(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呈反重力作用向上迁移至地壳浅部;建立了幔枝构造典型矿床系列成矿模式,在张宣、冀东、太行山等地区攻深找盲预测中效果显著,并在多省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推广。

出版专著1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30篇)。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评为“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获得者

邓 军 男,1958年1月出生,湖南省常宁市人,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82年、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力学专业,199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获构造地质学(含地质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现任博士生导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发现胶东金矿产于古陆边缘与复杂造山带叠加域,揭示巨量金主体来源于再循环的基底地壳,证实拆沉作用诱发深源流体交代富集地幔、幔源热流上涌是成矿深部动力机制,查明拆离断层系剪压—剪张递进变形触发流体相分离和围岩硫化反应导致金连续成矿,提出“胶东型”金矿床新类型及成矿模式;针对中国大陆多期构造演化与复合成矿的系统研究,发现复合造山是复合成矿作用的驱动机制,揭示构造转换带复合于岛弧带或裂谷带之上诱发成矿元素多幕式富集是复合成矿系统发育的重要机理,创新性提出“复合成矿系统”理论;运用提出的“胶东型”金矿成矿理论和“复合成矿系统”理论,创新预测理论与勘查模型,圈定成矿区带和找矿靶区,指导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出版第一作者专著4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万渝生 男,1958年3月出生,湖北省江陵县人,二级研究员,无党派。1982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199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岩石学专业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现任博士生导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基础性地质研究工作。在最古老地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新发现鞍山2处38亿年岩石露头和新的岩石类型,对3个古老杂岩和鞍本地区太古宙地质开展了深入解剖,提供早期全球岩浆作用多样性存在的重要证据;在华北克拉通发现大量的26亿年~34亿年岩石和古老锆石,确定了BIF(条带状铁建造)主体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总结了太古宙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合称)和正长花岗岩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系统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大陆形成演化规律;系统确定了华北克拉通孔兹岩系形成时代及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对于认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构造环境意义重大;总结对比中国冥古宙—古太古代物质时空分布和三个克拉通太古宙基底形成演化历史;深入系统开展锆石成因研究。

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135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胡素云 男,1963年10月出生,湖南省邵阳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现任研究院总地质师、博士生导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成藏与勘探战略选区研究。首创了刻度区解剖方法与流程,开发了系统配套的技术体系,推动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与国际接轨和换代发展;提出古老烃源岩“双峰式生烃”“油气跨构造期成藏”新观点,创建斜坡区缝洞储层大面积成藏新模式,推动古老碳酸盐岩成为近期勘探突破发现和规模增储重点;致力勘探领域研究,评价提出的成熟探区、岩性地层、深层碳酸盐岩及前陆冲断带“四大”领域,锁定了油气勘探重点,助推陆上油气探明储量持续高峰增长。

出版专著5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EI论文43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3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许 强 男,1968年6月出生,四川省南江县人,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97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获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成都理工大学工作,现任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该同志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建立了平推式、拉裂—剪断型、溃散型以及夯击液化型等几类特殊滑坡的成因模式,解决了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中上百处“疑难杂症”;构建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InSAR)的“普查”、无人机+激光雷达(LiDAR)的“详查”和调查+监测的“核查”的“三查”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滑坡隐患早期识别能力;构建了基于时—空变形规律的滑坡综合预警体系,主持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已十余次成功精准预警滑坡,使我国滑坡预警处于世界领跑水平。

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EI论文90余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郑建平 男,1964年5月出生,福建省龙岩市人,教授,中共党员。1981年、1985年、1997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获岩石矿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Macquarie大学荣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基础性岩石圈演化研究工作。发现了年轻地体下有古老基底物质存在(包括全球最古老麻粒岩包体),阐明了下地壳复杂的结构组成特征,提升大陆生长演化机制认识水平;发现了克拉通大陆的初始规模是关键因素,指出了块体周边俯冲碰撞作用是重要原因,揭示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及其与大陆边缘演化的内在联系;发现了新、老地幔共存现象,揭示了大陆地幔复杂的结构属性,提出了华北克拉通减薄后再生长的地幔置换思想,丰富岩石圈形成演化理论。

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68篇(其中SCI论文177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荣誉称号。湖北省先进工作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自然资源报刊征订进行中!

《中国自然资源报》 (含智能手机原版阅读)请直接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2。

订阅《自然资源通讯》《中国土地》《中国不动产》杂志请直接汇款到报社,并将订阅回执连同汇款凭证复印件传真或发至邮箱 。

传真:010-68047681

邮箱:bkfx68047628@163.com

不明事宜请与报刊经营部联系

联系电话:010-68047627 010-68047643 010-68019465

快来订阅吧

欢迎自然资源系统负责新闻宣传的朋友加入

申请时请备注“单位+姓名”,核实后入群

欢迎自然资源企业的读者朋友加入

申请时请备注“单位+姓名”,核实后入群

i自然新媒体团队

记者:王少勇

原标题:《为他们点赞!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京颁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