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诺奖得主凯林:我实验室里中国科学家聪明,但缺乏批判思维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19-10-31 15:38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诺奖级的科研成果最终往往造福于人类,但在创下这些成果的诺奖得主眼里,他们强调的依然是回到科研的源动力好奇心,以及仅仅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科研。

威廉·乔治·凯林(William George Kaelin) 

10月31日,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莫比乌斯论坛现场,2019年新晋诺奖得主威廉·乔治·凯林(William George Kaelin)在其3分钟的短暂发言中探讨如何创造一个科学的生态系统。

凯林提到的第一点是,科研基础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显然资金提供方不能以可预计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基础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应用科学家都是不一样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一开始都是被自己的好奇心、本能驱动,让10个科学家去研究10个不同的领域,会有很多不同的发现。”

然而在应用领域,是“团队行为”,他们有所谓的“可交付预期”,设置好完成的时间节点、同时集中消耗大量的资源。凯林提到,“如果让基础科学家去做应用的话通常是不合适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凯林提到的第二点是批判思维,他十分欢迎学生指出他的错误。“科学家也不一定是对的,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我实验室的中国科学家和外国科学家一样聪明,但在批判思维方面是欠缺的,这点他们自己也承认。”

凯林还提到了科学家应寻求真理,确保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检验。

最后,凯林认为,包括中国在内,必须在法律层面保护好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李跃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