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疯狂的马拉松①|推动健身,回报巨大:去年带动消费288亿

2019-11-11 08: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马拉松热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仅2018年,全国共组织了1581场马拉松赛事,平均一天有高达4.3场的马拉松赛事。

这项运动,目前已从一二线城市逐渐深入到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县城,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经济、文化、体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马拉松,也因准备不足和服务欠缺不断被人吐槽。那么,马拉松精神到底是什么?它在国内的现状如何?因马拉松跑引发的纠纷如何解决?

【核心提示】

尽管跑步是最简单的一种健身方式,但作为一种运动,马拉松运动在我国也经历了“长距离竞走”。马拉松赛事也是如此。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马拉松赛事,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11 月 3 日,视障跑者杨乐和女朋友马寅青在“定情之都”杭州参加了相爱后的第一个马拉松。 CFP/供图

11月3日,2019年杭州马拉松火热开跑。作为6月刚被授予“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杭马”,今年报名人数达到13.9万余人,比去年增长了3万多人。这是“杭马”自2015年进入摇号时代后,增幅最大的一年。

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彼时,还被称为“长距离竞走”的赛事仅有10余名教师参加。他们大概不会想到,百余年后,这类赛事将火遍大江南北,发展成万人规模,甚至一票难求。

那么,自传入之初的参赛者寥寥,到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马拉松运动究竟如何实现了它的速度与激情?

由专业到大众

马拉松体育项目在国际上的发展已逾百年。1896年,为纪念希波战争中的一名传奇传令兵而在首届奥运会上设立。

此后,赛事不断得到规范,尤其是在英国理工学院马拉松赛事开办后,比赛逐渐向精英化发展,参赛者们致力于跑出好成绩,不断地刷新赛事纪录。

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马拉松赛事首次将场地设在城市街道上,而非专业赛道。这吸引了大量市民围观,比赛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这一巨大成功奠定了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亲民基调,对普通市民来说,马拉松比赛不再遥不可及。

这一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马拉松运动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张。在纽约马拉松之后,赛事面向大众的模式引起其他城市的效仿。欧洲各大都市,乃至日本东京纷纷开展面向大众的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在中国的历史也呈现出由专业赛事向大众运动的发展路径。

1910年江苏举办的“长距离竞走”已初具马拉松雏形。但真正的现代马拉松赛事则开始于1981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简称北马)。不过那时的比赛规模远无法与现在相比,参赛者仅75人,且均为职业男选手。此后也有其他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但比赛主要面向专业选手。

国内马拉松赛事的真正转型始于1998年,北马在国内首次增设半程和迷你马拉松赛事项目,允许业余选手参赛,这不仅消除了国内马拉松专业竞技与全民健身之间的藩篱,也是对赛事本身的一次松绑,使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壮大成为可能。至此,国内马拉松赛事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相关数据显示,在进入21世纪前,国内城市马拉松赛事共举办了5场。而后,从2010年到2014年,每年的马拉松赛事数量由22场增至53场。其中,2012年赛事举办地区已覆盖大部分省级行政区,这不仅包括北上广等大城市,贵州六盘水、四川西昌等三四线城市也开始举办马拉松比赛。

参赛人群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完成全程马拉松赛事人数首次超过1万。到2011年,绝大多数赛事的参与人数都超过了1万。而至2014年,比赛已经开始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如当年的北马名额放出后13个小时内即被抢完;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由于报名人数远超设置名额数,最后的中签率仅为0.8%。

二次松绑引爆市场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2015年起,国内马拉松赛事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当年国内马拉松赛事数目突破百场,相比前一年几乎翻了两番,2017年飙升至千余场,2018年也顺利破千。

而马拉松在区域上的横向和纵向扩张,正是这些飞跃式增长的具体体现。《2016中国马拉松报告》显示,国内马拉松赛事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到2018年年底,中国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路跑运动在中国城市的覆盖率达到85.33%。

一切都源于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不仅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更重要的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提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组织和承办体育赛事的积极性,为此,将加强简政放权,并宣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

这无疑向社会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指明了体育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而马拉松比赛,毋庸置疑是兼具全民健身和产业发展功能的最好载体。

此前,各地马拉松赛事往往由政府相关部门一手操办。这以后的一系列政策则进一步点明和加强了欢迎社会资本进入马拉松产业的态度,以及国家对马拉松赛事的大力支持。

2015年1月,中国田协宣布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并开通马拉松信息平台,简化注册程序,建立注册赛事日历。随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执行层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出台。

2018年1月印发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繁荣马拉松运动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在赛事运营、智能装备、市场营销、体育旅游等方面的创新。

实际上,在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前,就已有地方将马拉松的运营交由企业,如中奥路跑(北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在2010年起就已成为北马的独家运营商。而《意见》等政策的明确支持,则进一步打开了马拉松市场,鼓励赛事由之前的政府主办、相关部门承办的模式,向政府相关部门主办、市场企业承办的模式转变。

一时间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备案的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就已有205家。

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自2014年起,东浩兰生开始负责“上马”的运营。此前,“上马”一直由上海市体育局竞赛管理部门执行操作。据报道,在东浩兰生独立运营一年后,即2015年,就已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

而在毗邻的浙江,该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主任龙江在2015年公开表示:“浙江马拉松发展方向,是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办。”此外,广州甚至通过社会竞标寻找马拉松赛事运营方。

如今,各地马拉松赛事中都不难看到赛事运营公司的身影,即使无法实现完全将赛事交由企业运营,也往往会采取“高位嫁接”的方式,由当地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同企业对接运营。

当前,国内已形成几大主要赛事公司,牢牢把握国内的马拉松市场。包括手握长春、沈阳、深圳等地马拉松赛事的“智美体育”,在北京、武汉、广州形成“北-中-南”布局的“北京中奥路跑”,牢牢掌握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赛事的“上海东浩兰生”,深耕厦门地区赛事的“厦门文广体育”等。

而以赞助商身份入驻马拉松赛场的企业更是不胜枚举。据报道,至2016年,已有1300多家企业赞助马拉松赛事,覆盖了汽车、银行、保险、餐饮、房地产、体育用品、互联网科技、传媒等众多行业。

马拉松赛的巨大回报

实际上,政策鼓励并不是马拉松赛事迅速发展的全部原因,最重要的是,马拉松赛事带来的效益远高于其成本。

以2014年杭州国际马拉松为例,据龙江向有关媒体透露,当年“杭马”成本约1200万元,而包括报名费、赞助费在内的直观营收就已达到2150万元。

但这并不是马拉松赛事带来的全部回报,整个路跑产业都乘着马拉松的东风顺利起飞。

据悉,国内业余跑者在马拉松上的年支出至少1万元,而这仅仅是最低开销。除去参赛费用,还包括跑鞋、压缩衣、运动手环等各种专业设备,跑步培训机构、私教也广受欢迎。而在每年动辄百万马拉松参赛人次的大背景下,路跑相关产业消费得到大幅提升,这甚至解救了国内大量运动品牌,成功摆脱库存过高、业绩衰退的困境,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

此外,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整理,跑步App、体育媒体、马拉松出版物等马拉松咨询相关产业也应运而生。

这些都意味着国内马拉松产业链已大致形成。艾媒咨询分析师王清霖曾向媒体指出,当前国内的马拉松产业趋于完整,包括上游的赛事培训、组织机构,中游的赛事宣传与运营,下游的赛事周边及增值服务。

跳出路跑产业,马拉松对其他产业,尤其是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显著。

智美体育集团高级副总裁宋鸿飞曾表示,2014年杭马有近一半的外地选手,比赛期间,体育馆附近的酒店爆满,加上出行、餐饮、购物等方面,估计人均消费约5000元。

而名气更大的厦门马拉松赛事,据报道,在2014年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90亿元的收益。

马拉松赛事带来的可观收益不仅吸引着大城市,一些贫困县还将马拉松赛事纳入产业扶贫项目,收获颇丰。如2019承德“塞罕坝”杯一号风景大道马拉松赛举办期间,当地百余款农副特色产品线上线下同时展销,10家体育企业与当地农产品企业、贫困乡镇结对帮扶。

当地还乘势推出了4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提供临时就业岗位700余个,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150人,直接带动旅游人数超过1万人。

而放眼全国,根据中国田协《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去年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1581场,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元,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元。

这些都表明,中国已经进入“马拉松周期”,多个城市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开始了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陈旭佳曾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指出,马拉松实现了文商旅诸多产业的融合联动,拉动消费。成功的马拉松赛事将形成累加效应,为城市带去更大贡献。

除了经济效益,回归运动的健康本质,马拉松赛事在推动全民健身方面也取得了不俗效果。

根据兰州市体育局官网数据,自2011年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创办以来,当地体育人口规模实现大幅增长,由2010年的73万人,到2018年突破183万人,增幅接近150%。

而在举办马拉松赛事更早、更成熟的上海,根据“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早在2015年,跑步就已超越足球、篮球等传统项目,成为市民健身的首选,帮助上海市民体质综合指数冲上全国第一。

除了当地的纵向发展,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也证明,马拉松赛事给本地跑者带去成长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定位研究》通过对比北上广和长三角地区,发现由于前者举办马拉松的年限更长、赛事更成熟,受其影响的区域跑者养成了更规律的跑步习惯,整体跑步水平也高于赛事起步较晚的后者。

此外,马拉松带来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对城市文化的宣传作用。为全方位展现城市形象,各地马拉松都对赛道进行了精心设计,如2018年成都国际马拉松赛道,前半段围绕各历史文化景点,后半段展现现代化城市建设;历届“杭马”路线略有调整,但主要都围绕西湖、茶园和钱塘江等著名风景区。

浙江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副主任潘华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拉松赛事场所的流动性,以及赛中航拍、跟拍等记录方式,对展现和宣传城市风土人情、提升城市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马拉松的2.0时代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吸引着商家和地方政府,前赴后继地涌入马拉松市场。然而,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监管的落后与匮乏,艾媒咨询分析指出,这背后是赛事开发经营混乱、市场运营投入成本低、医疗配套不足、硬件保障等问题。这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国马拉松开始寻求量变到质变。根据2018年《中国马拉松管理文件汇编》,相关政策将重点建立三级管理体系,以推动大、中、小型赛事健康、持续发展,并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力度。

2019年汇编又新增6个文件,对赛事申请时间、市场开发禁忌、赛事运营公司资质、赛事等级评定、安全管理、违规惩处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范。

在监管不断加强的同时,国内马拉松产业的发展并没有放慢步伐,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卷入马拉松的大潮之中。

以“马拉松+科技”为例,各地赛事开始探索智慧化发展,包括2018广西马拉松、2019襄阳马拉松的“智慧马拉松管理平台”、2018西安国际马拉松中中国北斗定位技术、AR等科技的运用等。

此外,金融、公益、医疗、媒体等各个行业都将触角延伸至马拉松市场,以跑者为中心的产业链正趋向专业化和精准化,赛前赛中赛后各项配套服务不断完善,为跑者提供更加精细全面的服务,也为社会创造更大效益。

在马拉松各项硬件不断改进的同时,相应的亚文化也在逐渐形成。随着各种跑圈的增多,马拉松成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跑圈内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分享跑马的快乐。而浸淫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跑者,更乐于向周围人宣传马拉松,从而不断扩大“跑马”群体。原标题:马拉松赛道上演速度与激情

记者:陈和秋(见习)

责编:田 雄

原标题:《疯狂的马拉松①|由专业到大众,赛道上演速度与激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