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川米仓道,章怀太子生死劫

2019-11-12 22: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马恒健

巍巍秦岭,在中国腹地苍茫横亘,是著名的南北方地理分界线。“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古人由关中入巴蜀,历尽艰险翻过令人望而生畏的秦岭山脉之后,坦平如砥的汉中盆地带来的欣喜只是短暂的。因为由此去巴蜀的主要三途,荔枝道、金牛道、米仓道,同样是上负千仞绝壁、下临激流深渊。

“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读史方舆纪要》)。全长240多公里的米仓道,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宿,杜绝人烟。它留下了无数抛妻别子的哀号、爱恨情仇的诗章、马革裹尸的绝唱。

群山之中的米仓道 本文图均为 马恒健 摄

米仓古道上,如果不是近年在四川旺苍县的木门寺发现唐章怀太子李贤的晒经石,始建于南梁、重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木门寺,恐怕知者寥寥。而米仓道的终点巴州(今四川巴中市) ,更是李贤的流放之地和殒命之地。他当年深居巴州的章怀山,吟诵诗书的太子岩,北望长安的望王山,凄怆埋骨的南龛坡,仍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扑朔迷离、令人惋叹的历史。

李贤太子晒经处

木门寺位于木门镇南的半山腰。该寺背倚青龙寨,前临金鱼河,四周古木参天、翠竹葱茏,环境清幽但视界开阔。寺院大殿为清康熙年间在原地重建,正殿为五间,庭院开阔,颇有几分千年古刹的气象。

出木门寺大门,只见左前方数十米开外,一块约20多立方米的巨石,突兀地卧在一块大菜地里。这巨石便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曾经晒经之处。

木门寺的晒经石,经文物专家证实确是唐朝真迹。我看到这晒经石是在巨石上凿成一级级台阶而成。在台阶的立面,密密麻麻地雕刻着酒瓶般高的佛像,共700多尊。这些小佛像虽已严重风化且被苔藓覆盖,但我用指甲轻轻抠掉苔藓后,仍可看出其形象各异、技法圆润。而石上的亭子,则于早年毁于战火。
木门寺晒经石

李贤在此逗留并翻晒经书,并非偶然。古名老鹳寺的木门寺,位于除金牛道以外另一条由陕入川的重要驿道——米仓道上,南来北往的商贩走卒、文人墨客,大多要到此烧香祈福或留宿休整。唐贞观年间木门寺被敕封“广福禅院”后,香火更为兴旺。

公元680年,唐太子李贤被其母武则天贬为庶人。682年,李贤被流放巴州。中国历史上有海南、新疆、河北沧州、黑龙江漠河、黔州、四川巴州、湖北房县七大流放地,其中,黔州、巴州和房县是以流放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为主。从长安到巴州,经褒斜道、米仓道最为便捷,木门寺也就成为李贤的必经之地。

木门寺慷慨接纳了这位落魄的太子。白天,李贤习佛诵经、与方丈并肩翻晒经书;夜晚,李贤不耻下问、与方丈秉烛长谈。李贤的横溢才华和仁厚之心,令方丈深感钦佩并加以挽留。

吸引了却尘缘的方丈的,显然不仅是李贤的高贵身份。李贤早年读书便过目不忘,唐高宗对他特别喜爱。被流放之前,有一次李贤竟把当时的名儒召集到一起,探讨南朝人范晔写的《后汉书》,亲笔点评的“章怀注”更是被后世称赞。

木门寺

在木门寺,李贤写下了一首表明自己心迹的七言绝句:“明允(李贤的自号)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

出木门寺沿米仓道向东南方向行百余里,便是李贤有去无回的巴州城。如今驾车走广巴高速公路,不过一小时行程。当年的李贤在古柏森森的这一段米仓道上也曾踽踽而行,500余年前的蜀汉建兴年间,蜀汉军队在木门道上鏖战曹魏大将张郃留下众多的遗迹,一定令饱读史书的他兴致勃勃,留连驻足。

蜀汉建兴九年(公远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最终因李严运粮不继,粮尽退军。魏国名将张郃奉命追击蜀汉军队至木门,中了埋伏,中箭身亡。“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三国志》张郃本传)

此后,根据这段史实沿袭至今的地名就多了。在木门寺北面有一座山,与木门寺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到千米,此山便叫作得胜山,山腰一处名叫立寨嘴的地方,便是当地人称的“射郃坪”,也就是张郃殒命处。距“射郃坪”不远的延战街,便是三国演义中描写魏延佯装激战、拦截张郃之处。傍木门镇而过的金鱼河,旧时叫火箭河,传说诸葛亮命魏延率数千人马驻守火箭河两岸,等魏军一到,两岸“火箭”齐发,使河谷变成了火的壕沟,从而大败魏军。在木门镇杏垭村有一块巨石,据传张飞与张郃单挑,张飞曾立马于此石,故名“张飞石”。

李贤被流放巴州的两年后,也就是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改立李旦为新帝,其后派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丘神勣至后逼其自尽。据说,当时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儿当时也曾一同前往巴州看望李贤,得知他死讯后,她在木门寺题写了《由巴南赴静州》诗:“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唐时木门镇称静州),以怀念太子李贤,并命人修建亭子为晒经石遮风挡雨。

李贤的遗体葬在巴州城南南龛坡下,《四川通志》载:“在州城南二里(今巴中市城守乡南坝村)”,《名胜志》云:“墓高如小阜”。 李贤死后11年,唐中宗复位,追赠李贤司徒官爵,并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贤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

遗存在巴中市的虽然是李贤衣冠墓了,但是自古以来便受到极好的保护。毕竟,太子曾埋葬在此11年。据祖籍通江县的清朝顺治年间人李蕃《与周希尧牧伯书》载,李蕃少年时代去阆中应试途经巴中,看到了章怀太子墓。其墓地开阔,道路庄严,墓前石像成列站立,松柏常青。可知,在清朝顺治年间,章怀太子的墓地尚保存良好。

巴中李贤墓

在巴中市城南林立的高楼之间,巴中市文管局的工作人员为我打李贤墓冢的院门。曾经的李贤埋骨之所,落寞地坐落在杂草丛生的院子中央,只有那一通巴中市人民政府立于2003年的文物保护碑,告诉人们这一段悲情往事。

太子遗迹遍巴中

李贤抵达最终的流放地巴州时,州城官民的盛情接待,令他感激涕零。于是,他不顾体弱多病,八方奔走,体察民情,并在巴州城南金榜寺前设坛,劝农精耕细作。把书籍文具运到巴中曾口镇书台山,发愤攻书,又在巴中茶坝乡章怀山筑茅庵草舍栖身。

巴州城附近的最高山峰北斗山,是李贤常去之处。人们传说,每当他登临山顶北望长安,一望就是多时,下山途中,总是双目垂泪。山顶上的树木都被他感动了,棵棵都是弯着腰,低着头,朝着长安的方向垂首低眉。

李贤离世后,人们常去山上祭拜,于是附近的老百姓把这座北斗山叫作望王山。如今,去望王山登高望远,已经巴中市民的一种风俗习惯。

巴中望王山王望寺

巴中市城东有一座书台山,此山也因李贤劝学而得名。至今,在书台山所坐落的巴中市曾口镇书台村,读书的风气依然浓郁,还时常举办各种诗书赛事。巴中市茶坝乡章怀山,是李贤的寓所所在地。此山路隘苔滑,林木高大茂密,悬崖如刀劈斧削,山泉纵横流淌,真是一个极隐秘清幽之地。当地百姓在山上建了一座庙宇,称为章怀寺,以表追念李贤之情。此寺历经兴衰,如今看到的断壁残垣,系明代成化年间的建筑。

在章怀山太子岩俯瞰

我登上章怀山巅后,来到章怀寺背后陡峭的太子岩。这是一个悬在数十米高的断崖之上、天然形成的面积十多平方米的石洞。由于地势陡险,从崖顶和崖底都无路通向洞中,因此仅有飞鸟能够在洞内栖身。据说李贤当年每天凌晨进入这背西向东的隐秘石洞,面对旭日,捧书诵吟诗文。

曾经身为太子的李贤,注定不能成为李唐江山的继承人了,但他的亲孙女,金城公主李奴奴却为延续社稷的祚命,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唐蕃会盟的促成,金城公主功不可没,李贤九泉之下有知,当可瞑目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