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包伟民:从蚊子看平望的市镇演变史

包伟民
2019-12-12 17:27
私家历史 >
字号

今天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南面,莺脰湖之畔,有一个称作平望的市镇。唐代曾在此地设驿站,宋代开始设置兵寨,元代以后都在这里置巡司,后来才渐次民商汇聚,遂成一方名镇。平望镇的发展,可以比较具体地反映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成长的过程。

南宋后期,文人杨万里曾赋有《平望夜景》一诗:

夜泊平望更点长,新月无光湖有光。

昨宵一雪今宵霜,犬吠两岸归人忙。

夜深人静无一事,画烛泣残人欲睡。

忽有渔船外水来,一棹波声风雨至。

半生堕在红尘中,浮家东吴东复东。

楼船夜宿琉璃国,谁言别有水晶宫。

渔船棹声,犬吠两岸,寂无灯火,看来南宋后期的平望,依傍兵寨,也许已经有一些农户聚居,不过商贾利市的开张,却还得再等一等。

清人翁广平曾经编纂了一本《平望志》,记载平望一地史事。他在那志书里,竟然收录了三首描写平望蚊子的诗篇,煞是有趣。不过细读之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几首诗文吟诵的虽然是平望的蚊子,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平望镇的发展历史。

第一首是唐人吴融所作《平望蚊子》,全文如下: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

不避风与雨,群飞出菰蒲。扰扰蔽天黑,雷然随舳舻。

利嘴入人肉,微形红且濡。振蓬亦不惧,至死贪膏腴。

舟人敢停棹?陆者亦疾趋。南北百余里,畏之如虎豹。

噫嘘天地间,万物各有殊。阳者阳为伍,阴者阴为徒。

蚊蚋是阴物,夜从喧墙隅。如何正曦赫,吞噬当通衢。

人筋为尔断,人血为尔枯。衣巾秽且甚,盘馔腥有余。

岂是阳德衰,不能使消除。岂是有主者,此乡宜毒荼。

吾闻蛇能螫,避之则无虞。吾闻虿有毒,见之可疾驱。

惟是此蚊子,逢人皆病诸。江南夏景好,水木多萧疏。

此中震泽路,风月弥清虚。前后几来往,襟怀曾未舒。

朝既蒙襞积,夜仍跧蘧蒢。虽然好吟啸,其奈难踟蹰。

人生有不便,天意当何如。谁能假羽翼,直上言红炉。

平望地处湖荡深处,孑孓滋生,蚊蚋成群,是常有的现象。但是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管白天黑夜,遮天蔽日,“人筋为尔断,人血为尔枯”,实在恐怖,就有点异乎常情了。志书所收录的第二首是明人周永年所作《平望蚊子》,是对吴融诗作的呼应。周永年开篇就说:

尝读吴融诗,疑其或作恶。蚊阵何处无,独云平望路。

开始他不免诧异,蚊子到处都有,你吴融大惊小怪干吗呢?不过接下来他笔锋一转,道出了亲身体验到被平望蚊子叮咬的滋味:

今夕一宿此,始知真足怖。岂其蚊母草,偏向前溪聚。

帷似有人开,满中皆彼趣。扇驱手已疲,烟辟火难厝。

耐热引被蒙,针刺忽穿度。既饱微若醉,喧呶又复据。

将飞辄乱鸣,翕集类相慕。客枕无以当,起坐不敢怒。

一身为射的,众喙自奔赴。我血饫尔腹,幸不受刀锯。

尔血殷人掌,杀亦分故误。可饮不可言,指口人知惧。

噆肤复聒耳,尔恶在多助。何由其歼除,忍令作露布。

周永年的“始知真足怖”,不仅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平望蚊子猖獗嗜人血的恐怖景象,还与吴融的诗作相配合,将平望从唐代直到明代的生态环境写绝了。当然,这显然反映了当时平望之地的生态状况,不太可能有大型聚落存在。

但是,第三首诗作,即清人翁敏慧所撰《平望无蚊子》,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与前两首诗作唱起了反调。有意义的是,翁敏慧并不满足于只是作为一介舞文弄墨的书生,与前人抬扛取乐,以作消遣,而是以自己的分析与理解,解释了吴融与周永年时代蚊子猖獗成性,而到他自己所处的清代则蚊子销声匿迹的基本原因,令人在读后莞尔一乐的同时,得到启示,似乎看到了平望从荒芜水乡到繁荣市镇的演变历史。

翁敏慧的《平望无蚊子》有一个序,值得一读。序中说:“余前读唐吴融《平望蚊子》诗,甚言蚊之害人,而明周永年亦极言之。大约未成市廛时,诚有之也,今则绝无而仅有,可为平望解嘲,因成二十韵以继吴、周二公之后,即呈沈鹤田先生以博一粲。”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翁敏慧的解释:“大约未成市廛时,诚有之也,今则绝无而仅有”。

翁敏慧的《平望无蚊子》全文如下:

壬辰季夏初,天气殊炎热。纳凉坐檐前,挥扇不能歇。

差喜无蚊子,不假帷帐设。转展难成寐,忽然忆前哲。

昔读吴融诗,平望蚊成窟。帷帐不能蔽,利嘴甘人血。

复有周永年,作诗踵其说。读之疑信参,此言非妄发。

平望在前朝,有水皆蒲泽。芦苇复丛生,蚊子为巢穴。

后来居民蕃,市廛相比栉。蒲芦尽斩乂,不使复萌蘖。

蚊子无藏身,种类皆屏迹。至于莺湖滨,风景殊清绝。

近屯景幽旷,远山青截嶫。莺燕互飞翔,鸥凫同出没。

卜筑居其旁,恍入清凉国。热气旺与衰,天心遵时节。

蚊子有与无,地运殊今昔。作诗溯其源,知非吾饶舌。

叹因吴融诗,不肯造吾室。

翁敏慧夏夜纳凉,首先感觉天气炎热,但并没有受蚊子叮咬之苦,这时自然联想到吴融与周永年关于平望蚊子的诗作与他亲历大不相同,对此他将信将疑。继而他认为前人关于平望蚊子的议论并非空穴来风。他回顾平望历史:“平望在前朝,有水皆蒲泽。芦苇复丛生,蚊子为巢穴。”现在为什么少了呢?“后来居民蕃,市廛相比栉。蒲芦尽斩乂,不使复萌蘖。蚊子无藏身,种类皆屏迹。”最后总结为:“蚊子有与无,地运殊今昔。”

从以上三首诗作的内容及成诗年代,可以看到平望蚊子的盛衰轨迹:唐代至明代,平望水乡是蚊子的天下,蒲泽芦苇是蚊子的巢穴;到了清代,随着农村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迅速发达,芦苇斩尽,商家店铺林立,蚊子没了藏身之地,近乎绝迹。平望蚊子盛衰史,庶几折射出平望市镇的发展历程。太湖东南流域的河网密布地带,早在西汉时已有平望之名。翁广平在《平望志》中交代:“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名也。”相传隋唐时期,平望“淼然一波,居民鲜少”。唐时曾在平望建有驿亭,往来行客在此有了歇脚之处,人口稍有增加。唐宋时期,平望开始小有名气,那也许是因为有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路过平望,挥洒笔墨,为平望作诗。这些诗作包括唐朝颜真卿的《夜泊平望送别》,宋朝苏舜钦的《邂逅刘公尤于平望之西联舟夜语走笔叙意》、杨万里的《平望夜景》、范成大的《过平望》。

北宋时期,在号称“富庶甲于天下”的东南地区,平望之地虽小,却也成为大商巨贾贩运货物的路经之地。为保证行旅安全,北宋熙宁年间在平望“置军垒以儆寇盗”。南宋政府偏安江南,平望因地处三辅要冲而受到重视。南宋政府“诏以重臣镇之”,使平望旧貌大为改观,成为重要的军事戍镇。

江南地区不少历史悠久的传统市镇,如乍浦镇、澉浦镇、长安镇、硖石镇、乌镇,其渊源都可以追溯到军事戍镇。在唐、五代和两宋时期,它们大多是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军镇。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市镇到明清时期都转变成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农村商业市镇。平望也是这种类型的江南市镇之一。明朝初年,平望作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方三里,居民千家,百货凑集,如小邑然”,俨然一个小城市。到明中叶,平望已经十分发达繁荣。不过,明朝嘉靖年间,平望遭遇水灾,继之倭难接踵,祸不单行,以致人烟疏散,桑田抛荒,居舍离弃,平望一度衰败。后来地方太平,人们又聚拢于此耕田种粮,栽桑养蚕,商品交易再度恢复。到明朝万历年间,平望已经名震一方,成为“吴江巨镇”。

随着周围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到了清代,平望镇已经是“居民数千家,物产毕陈,商贾辐辏……地虽一隅,可与通邑大都等量齐观也”。也就是说,到清代,平望已经发展成为江南地区太湖流域水网地带一个小商品经济发达的农村市镇。作为江南农村地区一个发达的小商品市镇,平望镇早已芦苇尽斩,店铺鳞次栉比,远非当年“淼然一波,居民鲜少”的景观所可比拟。平望的蚊子,由于失去了早年滋生繁衍的大环境,也就自然而然地由盛转衰,近乎销声匿迹了。

(本文摘自包伟民著《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钟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