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噱说上海:上海话中的“翘辫子”

2019-11-25 11: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薛理勇 上海门牌研究所

“死”是人们忌讳说的词,于是往往会使用其他的词来替代,如上海话中常用的就有:老了、去了、走了等。这些词容易理解,但有的就不一定好理解,如清松江人郭友松《玄空经》第三回:“原来自从他的老男人寿星唱曲子——老调后,形影相吊,吃起素来,常常暗头洞里到莫名其土地堂里去烧香。”“寿星唱曲子”是歇后语,歇“老调”,也就是“死”。

刑场砍头时一人持砍刀,另一人拽着犯人的辫子。照片是真的,但可能是摆拍的

这是一张清朝刑场杀头的照片,没有说明文字,也不知道发生在什么地方。据收藏者说,照片的拍摄地是上海,无凭无据的,只能算是一种猜测吧。我倒是想起来另外一件事,上海人把人死了叫做“翘辫子”,有人认为就出典于刑场的杀头。

旧时秋后处斩场面

清朝时,中国的男子人人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如犯了大罪被判极刑,到秋后问斩时,罪犯双膝跪地,一个侩子手用双手硬拽着罪犯的辫子,另一个侩子手用大刀砍向罪犯的头颈,一颗活生生的头颅就被砍了下来,由是罪犯被砍头叫做“翘辫子”。砍了头,人当然就死了,那么“翘辫子”也就比喻死了、死人,此也见于前人的著录。1935年出版汪仲贤著《上海俗语图说·翘辫子》:“寻常辫子都是垂在脑后的,唯有用刑的时候,辫子才会往上翘起来,凡逢‘翘辫子’之事,纵然不死,亦离黄泉路不远,俗语的‘翘辫子’,就是死的别名。”

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翘辫子(许晓霞绘图)

不过,有一点让人不明白,中国的许多地方设有刑场,砍头的方式也大致相同,都是要让罪犯“翘辫子”,但是为什么只有上海话把人死了叫做“翘辫子”,而其他地方似乎没有这种说法呢?清朝大概也有300年的历史,一直使用这种方式砍头,为什么以前没有“翘辫子”的说法,而只是到了近代的上海才出现这样的说法呢?我想,上海话的“翘辫子”应该另有出典。

上海有轨电车顶上的“辫子”

1908年,上海开通有轨电车。几年后,又开通了无轨电车。电车以电为动力,空中架有电线,电车的车顶上设有集电杆,与空中的电线相接触。有轨电车的集电杆只有一根,与清朝人拖的发辫相似,于是上海人把它叫做“辫子”。即使后来的无轨电车是两根辫子,那时的女性发辫也有梳两根的,因此仍然是“辫子”。

电车在行驶中集电杆与架空线发生脱离后集电杆向上翘起,上海人俗称为“翘辫子”,电车因“翘辫子”断电无法行驶,上海人便以“翘辫子”喻死或死人。图为孤岛时期美国记者Harrison Forman拍摄于江西路福州路口,司乘正在手动为“翘辫子”的16路无轨电车接上架空线

电车在行驶中遇道路不平或拐弯速度太快,“辫子”就可能脱离电线而向上翘起来,上海人就把这种情况叫做“翘辫子”。电车一旦翘了“辫子”,电力中断,电车就如“死”了一般,动弹不得。急着赶去上班的人们心急火燎,一定会说:“要死快了,又‘翘辫子’了,看来上班要脱班了!”

“弗好哉,又翘辫子!”(网络资料图)

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电车的城市之一,电车断电,相当于人断气,不死也活不成了,正因此上海人才会把“翘辫子”比喻死亡。我想,这种解释更符合事实,也更有趣,而且更有文化,你说呢。

撰文·供图

薛理勇

编辑·配图

张渊源

原标题:《【噱说上海26】上海话中的“翘辫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