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超级智能编辑部的哥德巴赫猜想

2019-11-23 16: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张悦

1978年第1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著名诗人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一时。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誉为报告文学的“报春鸟”,曾经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奋斗,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奋斗。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放在我们这里不代表数学问题,只代表一个谜团,未来之未来,被证明的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

当前,世界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移动传播渐成主流,社交平台迅猛发展,智能媒体方兴未艾,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

近年来,国内外的著名新闻编辑机构以“超级编辑部”为核心,融合各类媒体形态,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这些编辑机构的“最强大脑”究竟是怎样的?

让我们一探究竟!

BBC:“超级编辑部”

BBC的“超级编辑部”成立(准确地说是重组)于2007年,它将旗下传统互不干涉的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三大部门整合成“多媒体新闻编辑部”和“多媒体节目部”即两大“超级编辑部”,新闻资源在部门中流动,得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

BBC“超级编辑部”是一个可供6000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同时工作的大平台。

这是他们打造的“唯一的、统一的、多媒体的新闻编辑部”,促进新闻团队内部的资源共享,打破了部门间的界限,改变了不同团队各自为政的局面。

在这种硬件设施的便利条件下,每条新闻的共享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具有2410(智能媒体生产平台)、新闻分发、采蜜、版权监测、人脸核查、用户画像、智能会话、语音合成等基本功能智能化编辑部的核心就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 

新华社的智能化编辑部的看家宝贝是“现场云”。通过“现场云”系统,记者只需一台手机就可实现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后方编辑部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发新闻报道,全时性和即时性也大大增强。

“现场云”自动化生产平台采用“云加端”的直播理念,用户只要拿起一部手机就能在新华社客户端发起一场全息直播,有效帮助入驻媒体在线生产,进而带动全国传统媒体进行真正的“线上转型”。

截至目前,“现场云”已有入驻机构用户3200余家,全国参与采编人数4.4万多名,直播场次超13万场,单场直播最高访问量732万人次。

“现场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原创直播新闻在线生产平台。

基于智能化图形识别、VR、AR等技术,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还推出了系列视觉冲击力大、交互性强的虚拟现实报道。如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策划《AR新闻|天地工程》等产品,打破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创造出一个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的3D环境,让观众在看新闻时体会身临其境之感。

为了让报道“加速”、记者“减负”,智能化编辑部还为记者配备了直播报道“利器”——智能AR直播眼镜、智能化“全能耳”,戴上直播眼镜使受众可以与记者同步“进入”新闻现场,借助“全能耳”智能录音笔,采访的文字可以实时传回后方编辑部,实现了即传即编即发。

戴上它,记者的眼睛就变成了摄像机,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可以将现场直播直接呈现给受众,把记者双手解放出来。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把视网膜上的数据投射下来,你看到一个人以后,在数据库里搜索,就可以告诉你采访人的身份和主要信息,这是过去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场景,现在就是一个寻常的技术演进。

美联社:机器人写稿

2014年7月,美联社(AP)与科技公司AutomatedInsights(简AI)公司达成合作,使用他们的Wordsmith平台自动编发企业财报。

具体流程是每当公司发布财报,Automated Insights会自动抓取收到的财报,基于美联社预先编辑好的写作结构,几秒钟之内生成一篇150-300字的新闻快讯。

这套系统每季度能生产近4000篇财报新闻,而在此之前美联社的编辑们每季度只能写出400篇财报。

除了更大的数量和更快的速度,WordSmith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惊艳。

短短三个月,该系统就已经自主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范,其差错率比人类职业编辑更低。写作机器人在改变数量的同时也在优化稿件质量。 

卫报Open001:算法生成的报纸

2013年11月,英国《卫报》先和NewspaperClub合作发行了一份名为The Long Good Read的新报纸,让Newspaper Club开发的一款在线页面布局工具试了试自动排版。

之后,《卫报》于2014年推出了一份名为“#Open001”的纸质报纸,报纸内容几乎完全由算法生成。

机器人在对社交网络上的热门分享进行统计分析后,基于此进行内容筛选、编辑与排版。作为试验性产品,#Open001 每月仅印刷 5000 份,而且只针对媒体机构和广告机构发行。

纽约时报Blossomblot:找爆款

《纽时时报》数字部门的科学团队研发机器人Blossomblot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在《纽约时报》一天推送的300篇文章中,哪些真正适合推荐到社交媒体网站?Blossomblot通过对社交平台上推送的海量文章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预测哪些内容更具有社交推广效应,并帮编辑挑选出适合推送的文章和内容,通过机器学习甚至可以独立制定标题、摘要文案、配图等。 

虚拟编辑Blossomblot上线后,《纽约时报》内部统计数据显示,经过Blossomblot筛选后自动推荐的文章的点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

路透社 GRAPHIQ:人工智能数据库

2016年8月30日,路透社宣布与语义技术公司Graphiq合作,为有合作关系的新闻媒体及发行商提供Graphiq庞大的可视化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基于智能算法进行实时更新。

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预先假设哪些事件将被报道,之后人工智能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数据库中抓取数据,建立可视化图像,然后打包这些图像与所做的报道匹配。

聊新闻的Quartz

数字商业新闻网站Quartz在今年2月上线了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推送新闻的客户端。与传统的看新闻不同, Quartz界面是个单纯的对话窗口,打开后Quartz会用聊天式的口吻向读者推荐新闻。

当读者看到感兴趣的话题时,可以点击窗口下面的选项进行追问,了解更多细节。

Quartz推送的所有内容经过人工编辑实现选择和编辑,用户与Quartz的互动则是由机器算法完成。

新与旧——科技带给新闻业的碰撞

很多传统编辑习惯在全网寻找热门题材,人工编辑、手动发布,整个流程存在采集源少、搜寻耗时长、采集量少、手动单个发布耗时等问题。

传统媒体以往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已经不能适应UGC时代的变革,而智能化生产为传统媒体快速实现媒体融合,量产优质内容留存用户,进一步做大做强影响力提供了可能。

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迭代发展,媒体格局将发生深刻调整,舆论生态将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

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不断变化。“媒体大脑”通过对大数据的掌控和对时效的升级,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机制、路径和形态,推动新闻传播生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

机器自动生成新闻成为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重要补充和不可或缺的手段,未来新闻生产与新闻传播的主体不一定再是编辑记者,甚至不一定是专业媒体机构,而是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和MGC(机器生产内容)的共同联动。

智能机器在未来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承担更为重要的职能。

·传播模式和传播格局不断变化。

“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未来发展都是基于用户受众的视角考量,从发布稿件向用户运营转变,从提供内容向提供服务延伸,从独立发展向构建生态升级,通过掌握前沿技术核心应用、建设自主掌控的信息平台入口,争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主导权。

·新闻业务和媒介生态不断变化。从内容为王到采编-技术融合创新,新技术已经并正在对传媒业产生由内而外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新技术的迭代不会停止,而新技术也必然催生新的传媒业态。

随着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过去专业的传统媒体独占传媒市场已不复存在,新旧媒体联动、专业媒体与非专业媒体共生、媒体内容和用户与机器生成内容相融的趋势,使得传媒市场走向多元传媒力量共享共生的生态格局。

超级智能编辑部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真理,但也难证实。科技的发展注定要带给新闻业天翻地覆的改变,这是真理,但也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注定需要我们好好掌控。

建设智能化编辑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采编环节的智能化,也不能完全依靠“超级编辑器”,更不能简单等同于“超级编辑队”。

建设智能化编辑部需要技术、人才、机制等全要素的有力支撑和有机融合才能真正释放出“超级效能”。

尽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媒体领域正在被广泛采用,但应用水平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人工智能真正发挥效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和算法的不断完善优化。

此外,虽然搭建智能化采编平台是建设智能化编辑部的重要抓手,但如何实现技术平台升级与内容建设需求的“耦合”,做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落地”,做到“技术引领但契合采编需求”,仍然需要采编、运营、技术团队“供”“需”双方深度磨合。

  只有“供需平衡”才能真正发挥技术对内容的引领作用,达到解放人力、释放生产力的目的,实现编辑部整体创新能力、生产能力质的提升。

            超级的不一定好,迷你的不一定坏

    南方传媒书院陈安庆认为,超级编辑部这个说法其实是相对于传统编辑部而言的,传统媒体编辑部和智能编辑部有何区别,其实还是内容生产的混搭化,多元的媒介产品的“一鱼多吃”和集合性立体分发传播。 

    2007年10月,BBC开始着手重组编辑部,将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三大部门整合成两大超级编辑部,也就是多媒体新闻编辑部和多媒体节目部。新闻资源在这个“超级编辑部”里得到了有效的循环利用。过去,BBC所有的频道和媒体平台常常各自为战,造成大量的内部消耗与重复制作。编辑部重组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 

    随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实际上也是一个超级编辑部。中央厨房的架构是——配有总编调度中心和采编联动平台。总编调度中心在统筹报道策划、整合新闻资源、调度采访力量、协调技术支持方面发挥核心作用。采编联动平台根据上级报道指令和总编调度中心布置的任务,实行采访、编辑、技术部门联席办公,随时会商。

   但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这种形式,其实适合大型报业集团、传媒集团,并不一定适应小而美、小而强的作坊式小型媒体。全天候值守对于很多县级媒体也好,地市媒体也罢,其实根本没有必要,现实运营中其实也没有那样必要。很多地方引入中央厨房,落地各媒体后,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比如信息资源较为分散、传播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活力。要巨无霸大而全还是要小而美,其实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一定要跟风,超级听起来酷炫拉风,但是对中小媒体,其实实际作为和作用并不一定显著。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鞋子,这个鞋子的尺码,别人的再好,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超级虽然诱人,但是首先你得考虑适合你,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另外,高精尖的媒体融合超级编辑部,技术保障和费用维护也是惊人的,要做超级,还得考虑财力支持和人力匹配。对于家大业大的传媒集团适合的,对不大不小的摊子,也不一定都要上这样大的项目。另外,人员培训和本领要跟得上,给你一个超级巨无霸,你得考虑好是否可以驱动驾驭得了。如果驾驭不了,还是悠着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