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大学80%的课堂是水课”,根源到底在哪里?

胡守强/微信公众号“ 科学网”
2019-11-25 19:55
科学湃 >
字号

水课是当前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少课程教学内容空洞陈旧、脱离实际,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教学过程随意任性,学生也不重视,上课睡觉、玩手机或干脆翘课,无需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却可以轻轻松松拿学分、得高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了获得感甚至有失落感。

有人甚至认为:“对照欧洲的标准,中国大学80%的课堂是水课。”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水课?

有的人归咎于某些课程本身就缺乏含金量,是“根源性水课”,根本就不该开设。

如果是课程太水,这些课程都是经过专家层层论证审核的。这些专家总不能水了吧?

实际上,能开出来的课程,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严谨的论证而设置的。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如果教师精研深挖,学生刻苦探求,都会是一座“金矿”。

因此,这个原因基本上不成立,也不符合事实。

于是,有的人认为是教师不热爱教学,教学态度不端正,对教学不负责任,备课不认真,教学能力不强,对教学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课堂管理以及对学生要求不严等等造成的。

但高校教师几乎全是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可以说是最杰出的精英知识分子阶层。

我们能说这些教师很水吗?

有的人则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了问题,许多学生进大学后不愿意吃苦用功了,对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就是想混个学分混个毕业。

那当年他们为什么又能够挑灯夜战?为什么又有那么多学生吐槽水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要考研?何况,把所有的高校都算上,我国近些年的大学毛入学率也只在45%左右,一些重点高校更要在5%以前。

我们能说这些学生很水吗?

出现这么大范围的水课,而且比较长期地存在着,教师和学生的原因是直接的,但也是表面的,根本的原因还是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后。

首先,诸多学校对教学的重视,基本停留在口号上,促进教学的办法大多是隔靴挠痒。

比如对教师的考评制度,重科研轻教学几乎成了癌症。

重科研本没有错,科学研究是高校的职能之一,科研也有益于提升教学质量,但因为重科研而导致轻教学,就错了。

目前对教师的考评机制,总体上还是侧重于科研。科研做得好,名利双收。教学做得好,回报却难以体现。

尽管当前不少高校也有教学质量奖的评选等等,以鼓励教学,但名额较少,奖励的综合吸引力有限,对广大教师不具备普遍的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马克思说:“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这样的考评制度,谁还愿意花大精力投入教学?

有的学校评职称,而且是评教学型的职称,教师编的教材竟然不能被认定为成果。学校对教材的质量可以提出要求,但一刀切,教材不能作为成果评职称,着实不可思议!

还有我们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有极大的改善空间。

学生相对自由地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的权利和机会还不充分。学生上着不喜欢的专业,在不喜欢的教师课堂上学着不喜欢的课程,当然也难以打起精神。

专业与专业之间没有竞争,教学好的老师与教学差的老师之间没有竞争,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竞争,也就缺少了进步和淘汰。

另外,弹性学制在客观上基本没“弹”起来。

学生挂科了,还是要补考,补考老师不让他过,他可能就要退学。

一个孩子辛辛苦苦读到大学,最后说要退学了,一无所有,学生和家长都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在痛苦的心理煎熬中无奈地选择放水。

取消清考,按学分收费,让学分制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应该是大势所趋。

总之,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解决水课问题,不从根子上着手,恐怕还是会涛声依旧。

(原标题:“中国大学80%的课堂是水课”,根源到底在哪里? 作者胡守强为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